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将诗歌读流畅。2.再读诗歌,要求: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1小节写了哪两种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7小节写出了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3.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指导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1小节,指名轮流读第2~4小节,自由读第5~7小节。)
4.自由朗读。
三、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的写法。第2~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7小节对比的是人民对有的人的不同态度。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2.(课件出示插图和文字)小组对比朗读,交流探讨:
(1)“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这两种人本质的不同是什么?(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2)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是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
四、借助资料,自主探究,感受鲁迅形象
1.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3篇课文及课外资料,围绕“诗题叫‘有的人’,如果没有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你能借助资料,读出其中一种人就是指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吗?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推选代表汇总。预设: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借助鲁迅《自嘲》一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及其名言“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来理解,感受鲁迅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借助鲁迅的散文诗集名字——《野草》来理解)
(3)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借助前面所学课文及他人对鲁迅的评价来理解,感受鲁迅关心劳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而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借助前面所学课文及随文补充的资料来理解,结合其逝世当天的情景,体会“人民永远记住他”所表达的情感。)
3.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齐读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这些人怎么样 诗中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对比读。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先生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时,也会联想到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集《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这样就加深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学习的地方较多,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第八单元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说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享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诵读法。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向的联想,进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以前面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回顾导入,将学生再次带入到鲁迅逝世的场景中,感受人们对他的爱戴。
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奠定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倾听,练习朗读。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本首诗学生读通顺是没问题的,但这首诗歌感彩强烈,爱憎分明,重点是要读出感情。因此播放音频朗读,一是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诗人的强烈感情,二是仿照练习,读好节奏、声调等,帮助在理解诗歌后更好地感情朗读。
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对比和反复的特点,找出具体的对比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自由读第一节,质疑探究。
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节诗,读中质疑,提出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引导理解“活”“死”的深刻含义。
课前做好预设,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
根据前面对比写法的体会,直接以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学习领会诗歌内容。
结合词句的理解,指导读出感情。配合泾渭分明的课件展示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人的做法和下场,激起学生的感情。
师生合作朗读,加强感情表达。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组,练习朗读,读出理解和感情,展示朗读。
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在师生的评议中,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感情的把握,并通过朗读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
引导提炼中心,加深对“有的人”的理解。
分列板书“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学生把 “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写在对应的词语下。此处设计一来丰富学生对“有的人”内涵的理解,二来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表达。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将诗歌变序,师生再次合作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深化对鲁迅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及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立足在单元整体上,串起单元的主题,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延伸到千千万万的为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烈士们,以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们,让学生从这首诗展开去,仿照教师变序的诗,朗读、歌颂心中这样的英雄。
课堂总结。
本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全诗共七节,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仿照课文的对比手法,摘录诗歌中重点词句,分列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和下场,表现了对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的无情鞭挞,对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的崇高赞扬。
28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活着 虽死了
却死了 却活着
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甘愿作野草,等着火烧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春风吹 到处是野草
骑在人民头上 俯首甘为牛马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共24张PPT)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新课导入
教案匹配版
28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六语上
统编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学习目标:
臧克家,山东潍坊市诸城人。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语句描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01
读准字音,读懂词语,将诗歌读流畅。
02
把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写作思路。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自读诗歌,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1小节)写对两种人生与死的不同
评价。
第二部分
(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
(第5-7小节)写出了人民对这两种人
的不同态度。
朗读停顿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试着根据划分的朗读节奏,读好诗歌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有的人
臧克家
——纪念鲁迅有感
朗读停顿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朗读停顿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朗读停顿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合作探究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比的手法
第2~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5~7小节对比的是人民对有的人的不同态度。
这两部分的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歌解读
反动统治者
像鲁迅先生一样一心为人民的人
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这两种人本质的不同是什么?
对比
这两种人对待人民是什么态度?人民对待这两种人呢?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歌解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反动派的骄横)
摔垮
(人民的憎恨)

(俯身、奉献)
永远记住
(爱戴、怀念)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鲁迅《自嘲》
——鲁迅
阅读链接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结合前面相关材料,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诗歌解读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春风、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与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
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知识延伸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诗歌解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可以看到,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会被人民所唾弃。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永远崇敬、怀念他。
诗歌的每一节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作者对比的不是个人,而是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热情地歌颂了为人民着想、为革命奋斗的人,无情地鞭挞了轻视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这样对比烘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主题更突出。
再次齐读诗歌,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主旨探究
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通过把鲁迅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后
作业
学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认为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该怎么做?试着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看法。类文阅读-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悼鲁迅先生(节选)
巴 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汇集——(    ) 渺小——(   ) 
2.“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 的心情。
4.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 。
5.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用“ ”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6.请写出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
参考答案
1.示例:热闹 分散 巨大 2.鲁迅先生逝世了
3.比喻 悲痛
4.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
5.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6.示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
王鲁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 )
(2)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 )
2.第一自然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告诉我们

3.用“ ”画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互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4.短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鲁迅的 描写。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抑扬顿挫 (2)慷慨激昂
2.鲁迅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
3.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鲁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同黑暗作斗争,为人民谋幸福,所以人民群众欢笑;而鲁迅的逝世又使人民群众哀伤。
4.外貌
5.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以及对鲁迅逝去的悲痛。
(
1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导学案
课题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3.从诗歌的内容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发。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朗读诗歌,了解作者,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学生) 3.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情引入,揭示课题 (用时:2分钟)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 学习情境。 3.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简介。 1.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鲁迅先生。 2.小组内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3.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在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了解鲁迅的环节中,学生可看图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鲁迅先生。
二、初步感知,识两种人(用时:10分钟) 1.初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录音。3.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的结构划分。 (1)诗人笔下主要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2)诗歌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 2.倾听朗读录音: (1)认真倾听诗歌朗读录音,边听边小声跟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2)边听边找准每句诗歌的关键词语,标出诗句的停顿与重音。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自主感悟诗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分别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第1小节为第一部分;第2~4 小节为第二部分;第5~7小节为第三部分。) 4.(1)小组内朗读接龙。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行诗句。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1.关于读诗环节: (1)学生初读要认真读,读准字音,不要忽视一个字。 (2)听录音朗读时,教 师可要求学生用“/”标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3)学生在读诗时,要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2.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朗读,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为下文学习诗的表达方法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感悟“精神”(用时:20分钟) 探究诗意,感悟鲁迅精神:1.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诗歌第1小节诗意。 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理解诗句中的两个 “活”字与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体会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诗人为什么要以“有的 人”为题?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刻内涵。 3.对比学习诗歌的第2小节、第5小节。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悟。 4.(1)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诗 歌第2小节、第5小节的方法自主学习第3小节、第6小节。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第4小节、第7小节,教师随机指导。 ①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深刻含义和这种人的结局。②探究“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的伟大精神。③根据“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句诗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5.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写法特色。 6.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再次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总结:“鲁迅精神”千古流芳,我们也要做有价值的人。 1.(1)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自由表达对“有的人”的理解。 (2)全班交流: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深刻内涵。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 用。(第1小节点题,诗人主要写两种人。一种人是反动派;另一种人是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2.精读探究:“骑、俯”两个字各写出了什么?体会 这两个字的用法;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结局?“摔垮”一词写出了什么?结合这些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1)自主、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语“不朽、野草、地下的火烧、烂”等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 (2)总结、对比两种人的不同做法与结果,谈自己的感受。4.(1)小组交流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诗 的深刻含义。 (2)围绕“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探究作者的创作初衷。(这首诗不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鲁迅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5.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诗人通篇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诗中具体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结构上:每一小节中的前两句与后两句 进行对比描写;第2小节、第5小节,第3小节、第6小节,第4小节、第7小节进行对比。内容上:反动派 与具备“鲁迅精神”的人在如何对待人民方面进行对比;人民是怎样分别对待 他们的进行对比。) (2)谈谈对这种写法的体会。 6.多种方式朗读,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1)男女生对读。 (2)同桌对读。 (3)教师与全体学生对读。(4)思考:诗人心中景仰的“有的人”仅仅指鲁迅先生吗?(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所有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1.在探究诗句意思、理解深刻内涵的环节上: (1)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补充,或者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来 理解,效果会更好一些。 (2)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遇境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 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3)这首诗意蕴深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2.关于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和探究写作方法的环节: (1)教师一定要在学 生朗读欠缺的地方进行教师示范朗读,以突破难点。(2)加强对比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使学生能在潜移 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3.“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环节:把“ ‘赞叹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精神及歌颂具有鲁迅精神的人”的情感融 入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四、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用时:8分钟) 1.向学生推荐诗人的其他作 品,如《难民》《老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2.找出几例像鲁迅先生一样 为了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人,并说说他们的事迹。与大家分享。 1.交流:网络上还有哪些臧克家先生的作品?2.阅读欣赏周恩来同志为悼念革命战友黄爱而写的《生别死离》。 在这里学生可以从报刊、影视剧或身边的人中找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的事迹材料来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