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上)初三适应性练习
语文试卷
学生须知:
1.本练习满分100分,练习时间90分钟。
2.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不得使用涂改带。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暑假,小米回老家江苏,发现全家人都在讨论苏超。于是他也准备做一份2025苏超联赛纪实海报,其标题是:“江淮绿茵·城市荣耀”。
1. 请用正楷字抄写小米准备做海报标题。
资料一
2025年的夏天,当江淮大地遇上一场“妇(rú)皆知”的草根狂欢,江苏人突然发现:比小龙虾上市更火爆的,是13个城市在绿茵场上掀起的“狂(lán)”。这场被戏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用5块钱的门票和100分的快乐,让“足球荒漠”的刻板印象碎了一地——从南京新街口的LED巨幕到盐城渔村的露天转播,从徐州矿工后代组成的“楚汉铁军”到苏州丝绸厂女工组成的“十二钗啦啦队”,每个周末的足球赛都成了全城的社交货币。这一切蓬勃的景象,将这片土地曾经鲜为人知的足球基因与澎湃活力向外界生动地展示出来。整个江苏仿佛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热情的模样。
A. 儒 澜 xiǎn mó B. 孺 澜 xiǎn mú
C. 孺 澜 xiān mó D. 儒 澜 xiān mú
资料二
苏超正以“____”“____”“____”的完整人才链条,重塑基层足球生态。这场始于社区球场、兴于城市广场的足球革命,用年均覆盖超10万人次观赛数据,系统性挖掘草根球员;借助2000小时高强度对抗训练,实施专业化培养体系;另外2025赛季江苏输出23名职业球员,实现了对职业俱乐部的定向输送,成功打通了业余足球与职业联赛的通道。当南京与苏州的“金陵德比”带动文旅消费增长37%,当联赛公益计划让32所乡村小学拥有标准足球场,苏超联赛证明:基层足球不仅能产出职业球员,更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和社会治理的润滑剂。
3. 你在文段划线处填入一组词语,下列恰当的一组是( )
A. 发现 培育 输出 B. 发现 输出 培育
C. 培育 发现 输出 D. 培育 输出 发现
4. 你想知道文段中“催化”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催化”的意思是“加入催化剂使化学反应速度发生改变。其核心特点是降低反应所需能量门槛,使反应更高效地进行,但不会影响反应的平衡状态”。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催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促进城市发展完善社会治理
B. 助力打通业余足球与职业联赛的通道
C. 推进基层足球运动逐步发展
D. 维持中小学足球运动所需的基本场地
资料三
地理书里的战争在绿茵场复活。就如“楚汉德比”与“南哥之争”:徐州球员以锐不可当之势带球突破的瞬间,宿迁球迷的助威声里夹杂着项羽兵败的慷慨悲歌;南京的“金陵十二钗”啦啦队用云锦折扇拼出“宁”字时,苏州球迷立刻亮出苏绣围巾反击!这哪里是足球赛?分明是《三国演义》的现代续集,只不过诸葛亮改踢前腰,赵子龙成了铁血门神,周瑜成了边路快马……
其他联赛的VIP包厢卖到五位数,江苏苏超却把门票定价成“一碗鸭血粉丝汤”的价格。这才是5块钱的门票,100分的快乐。镇江的初中生用零花钱买票后,发现前排坐着市委书记;盐城的渔民看完比赛,拎着刚上岸的海鲜和球员交换签名。更绝的是“进球送豆奶”的创意——当南通队前锋破门时,刚才还紧张得屏息敛声的全场3万观众齐刷刷掏出手机扫码领豆奶,那场面比“双十一”秒杀还壮观。
扬州球迷赛后直奔东关街吃蟹粉狮子头,连云港的游客在球场偶遇徐云龙等退役球星后,转身就把旅行攻略改成“三天两夜足球主题游”。就连裁判组都成了网红——无锡主裁吹罚争议点球时,直播弹幕飘过“这判罚比太湖美,朦胧但诱人”。其实,足球才是最入木三分的文旅大使。
5. 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当 B. 慷慨悲歌 C. 屏息敛声 D入木三分
材料四
这场始于社区球场、兴于城市广场的足球革命,通过5元公益票价、方言解说直播和“进球捐球场”等创新举措,将职业化标准与群众参与完美契合,成为体育总局推广的“全民健身2.0”标杆案例。南京新街口大屏直播乡村比赛;盐城渔民球场变身网红打卡点;13城球探“网络+高校”青训合作,赛季产生487名潜力球员;衍生的苏绣球队、十三妹恐龙、“叫南哥”帆布袋等周边带动文旅消费增长37%,其公益计划覆盖32所乡村小学建设标准足球场。苏超用“职业标准办业余赛事”的创新模式证明:当足球真正成为“破冰-造血-燎原”的社会化载体,就能激活城市最澎湃的全民健身动能。
6. 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
后记
江苏省业余足球超级联赛通过“破冰-造血-燎原”的递进式发展模式,不仅打破了基层足球发展的认知壁垒,构建了人才输送渠道,促进了城市间文旅发展,__________。这种以足球为媒介的社会治理实践,既强化了城市文化认同,又通过公益支教等社会服务功能,彰显了体育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价值。
7. 根据语境,请你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分句。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
(一)默写(共12分)
8. 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古诗词里有很多句子因其带有色彩而闻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再如古诗词中还有“_______”一句,也出现了这样的带有色彩的词语。(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诗歌首联点题,描摹了春水_____的景象;中间两联细致描写莺、燕、花、草四种景物,展现了西湖的明媚春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_____之情。
10. 同学们在复习春天主题的诗歌时发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浅草才能没马蹄”都传神地写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你觉得是这样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小石潭记》和《陋室铭》,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尤清冽 冰清玉洁 清荣峻茂 山清水秀
B.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口诛笔伐 东讨西伐
C. 空游无所依 无依无靠 相依为命 唇齿相依
D.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因陋就简 孤陋寡闻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理解:因为潭水极为清澈,所以阳光能照到水底,把鱼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理解:因为小石潭边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停留,只好记录下来后赶紧离开。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理解:这里环境清幽,没有人来,能让刘禹锡静下心来抚琴、读经。
13. 根据上面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的内容,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是日剧饮③而归。
【注】①相:查看好坏。②唱黄鸡:这里指对年华易逝的感慨。③剧饮:痛饮;豪饮;极渴时快速喝东西。
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三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①____________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②____________”(填原文中语句);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③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三、名著阅读(5分)
14. 把相关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达、杨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老马、二强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朱赫来、谢廖沙,每组人物形象都可以建立联系。请你从上述三组中选择一组,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说明这组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4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的挑战,每个人都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影响着气候变化。我国颁布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建议气候变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特别提出,应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文件明确了气候变化教育是全社会、多主体的共同责任。
材料二
2024年,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成立。“联盟”发布《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教育目标和实施方式两方面做出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向实践转化。《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学习者与地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制定涵盖知识、能力、习惯三个维度的气候变化教育目标;要求全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学习气候变化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自觉接受并主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材料三
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成立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活动。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以促进气候变化教育的专业化发展。2025年1月,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北京科学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25年北京气象小标兵”评选活动启动。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探索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2025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共同启动“敢作气候担当”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鼓励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______。
1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每位公民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者,应接受并开展气候变化教育。
B. 学习者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应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
C. 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联盟学校交流经验。
D. 青少年应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在家庭、学校、社区采取积极行动。
16. 根据材料三,在文段结尾横线处补写相关内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呈现出以活动为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形态
B. 初步体现出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特点
C. 建构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体系
D. 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行动方式
17.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从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等方面了解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
阅读《我的求索之路》,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求索之路
①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南京。彼时国家内忧外患,神州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在合川继续学业。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遭到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选择进入建筑系学习。
②当时大学的办学条件很简陋,建筑系的教室是用毛竹捆绑的,瓦顶,篱笆墙。尽管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大图板,一张桌子,一只高脚绘图凳。窗外的嘉陵江,冬季江水清碧,春来绿柳成荫。门外的栀子花,初夏盛开,香气袭人……在那里,我度过了两年半的求学历时光。
③一年暑假,教室屋顶被暴风雨掀掉。整修屋顶的工人原本歌声不断,但后来一位工人误触高压线,不幸身亡,屋顶上顿时沉寂。当时,我正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感到分外凄戚。房屋、歌声、建筑工人,常常串在一起,加深了我对建筑专业的情感,启迪了我的“人居”之梦。或许这就是我逐梦人生的开始。
④大学三年级,我写了《释“阙”》一文,登在《建筑》上。没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看了,想找我谈谈。我去的时候,梁先生正在读建筑师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他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又问我是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有兴趣。我说来到西南之后有所转变,战争破坏太厉害,想去研究城市规划,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原以为梁先生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他让我留下来工作,那天中午就在他家吃了饭。后来两个多月,我每天都去,协助他完善《图像中国建筑史》。
⑤1946年,梁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希望我去当助教。这令我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在清华任教期间,梁先生又推荐我去沙里宁任校长的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沙里宁先生热爱东方艺术,说这是一个宝库,提醒我不要失去东方文化精神。学院规定,学生毕业要举办个人设计展。当地报纸报道了我的毕业设计,并刊出了沙里宁的评语:“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而且源于中国实际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⑥阔别祖国多年,我收到一封林徽因先生口授的信,说国内形势很好,百废待兴,希望我赶紧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工作。在梁、林两位先生的召唤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为中国城乡建设奋斗的历程。
⑦怀着心花怒放的心情,我积极投入新的工作,先后参与了长安街改建、天安门广场扩建、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改革开放后,我当选为学部委员,这使我有了一种强大的学术使命感,认识到“建筑学要走向科学”。创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出版《广义建筑学》,完成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主持撰写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我的主要学术成果基本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之间完成的。
⑧我的建筑创作实践多与文化遗产有关,北京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工程比较有代表性。当时,41号院住了44户人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全院共用一个水龙头和一个街道公厕。针对这种状况,工程设计追求最高密度,突破了四合院的层数,同时保证每一层都有合理日照。楼梯设置在楼房四角,楼梯下方做开敞布局,保证院落通风。保留了院子里原有的两棵古树,周边建筑都围绕这两棵古树布局。此外,每家都有自己的厨房与厕所。随后,整条菊儿胡同都依照41号院的模式改建,既保留传统又兼有时代特征,成为最具古都新貌特色的一景。因“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的途径”,该工程获得1992年度“世界人居奖”。这时,我对“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⑨人居环境科学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需要“大科学”,也孕育着“大艺术”。“人居之道”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作为一个建筑学人,我毕生秉持“匠人营国”的精神,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这是我的“求索之路”,也是我矢志不移的“中国人居梦”。拙匠年迈,豪情未已。我对“明日之人居”充满期待!
(取材于吴良镛的同题文章)
18. 文章叙写了吴良镛先生“中国人居梦”的发展历程:关注社会现实,______;得遇良师引领,明确研究方向;_____,当选学部委员,担当学术使命。
19. 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20. 结合全文,说明“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在吴良镛先生“求索之路”中起到的作用。
21. 吴良镛先生毕生致力于“谋万家居”事业。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下,人们已经认识到大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但还只是从物质层面、从生存角度着眼,很少从心灵的意义来考虑。缺少食物的滋养,会导致孩子身体营养不良;而缺少自然的陶冶,将造成青少年心灵的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成年后难以弥补。
②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之中,汲取它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借助阅读来接受自然的陶冶与滋养,就成了青少年亲近自然的重要替代方式。阅读描写自然的文字,陶醉于万物的优美与奇趣,感叹于宇宙的浩大与变化,由此受到的心灵触动,让我们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忘却现实的困惑,超脱紧张迷茫的处境,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精神成长。
③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二》里这样写道:“青山雪霁,意态十分清冷。廊上无人,只不时地从楼下飞到一两声笑语,真是幽静极了。造物者的意旨,何等的深沉呵!把我从岁暮的尘嚣之中,提将出来,叫我在深山万静之中,来辗转思索。”在万籁俱寂、唯有几声欢笑的雪后青山之中,冰心远离了岁暮尘嚣的纷扰,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美。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也能像冰心一样得到自然的情味、沉醉的愉悦,获得轻松的情感体验。即便重新回到喧嚣的现实生活,那种超脱感也能长久地留在心中。
④作品中描写的自然,还常常给予我们惊异感。那些描写大自然神秘气氛和独特魅力的文字,打破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惯性,激起我们无尽的想象,引领我们投入新的精神生活。西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森林和草原,有过种种出人意料的经历,感受到自然超出凡人想象的伟大。他的动物故事大多有事实依据。他塑造了为数众多、形象各异的动物英雄,用种种闻所未闻的奇迹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骇然于神秘的、无限广阔的自然界。跟着他的文字,我们不禁被惊异感笼罩,意识到大自然的安排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⑤自然界的生物,在其相互交往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许多“类人”的特点。作品中那些让人又惊又喜又怜又爱的“类人”细节,让我们对这些生物乃至对整个自然界都生发出强烈的亲近感。在法布尔的笔下,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乔伊·亚当森在《野生的爱尔莎》中写的小狮子,会向伙伴趾高气扬地炫耀战利品,也会在人的膝头摇头摆尾地品味美食。阅读这样的文字,那些可亲可近的动物仿佛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与生物的联系,不要忘记与整个大自然的联系。
⑥那些用文字再现的自然带给我们超脱感、惊异感和亲近感,提醒我们:现实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无比广阔而伟大的自然,我们与它密不可分;我们能够接近自然的底蕴,却无法穷尽它的奥秘。青少年在阅读中走进自然,体验它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可以让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博大。
(取材于刘绪源的论著)
22. 结合第①段具体内容,说明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更重要的是”,对后句内容的重要性做出提示。
B. 第②段中的“暂时”具有限定作用,体现出表达的客观严谨。
C. 第③段中的“即便”表示转折关系,引出对前句观点的否定。
D. 第④段中的“大多”,用限制的方式增强了陈述语言的严密性。
24. 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⑥段行文思路。
北京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上)初三适应性练习
语文试卷
学生须知:
1.本练习满分100分,练习时间90分钟。
2.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不得使用涂改带。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1~7题答案】
【答案】1. 江淮绿茵·城市荣耀 2. B 3. A 4. D 5. D
6. 把“契合”改为“结合”
7. 还激活了城市全民健身的动能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
(一)默写(共12分)
【8题答案】
【答案】 ①. 学诗谩有惊人句 ②. 晓驾炭车辗冰辙 ③. 朔气传金柝 ④. 萧关逢候骑 ⑤. 俄顷风定云墨色 ⑥. 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
【9~10题答案】
【答案】9. ①. 初涨 ②. 对西湖春日美景的热爱
10. 是的。韩愈笔下的春草刚刚萌芽,远看有极淡的青青之色,近看却看不出了。白居易描绘了春草才生,尚未长高的样态,体现其欣欣向荣的趋势。
【11~13题答案】
【答案】11. C 12. 甲
13. ①. 凄凉忧伤 ②. 惟吾德馨 ③. 乐观豁达
三、名著阅读(5分)
【14题答案】
【答案】示例:祥子、老马、二强子同为车夫。祥子立志买车,但屡遭变故;老马辛苦拉车,却无法养家;二强子沾染恶习,卖女卖车,家破人亡。三人生活观念不同,但悲剧命运相似。这组人物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悲惨,揭示出旧社会的黑暗。
四、现代文阅读(共45分)
【15~17题答案】
【答案】15. C 16. C
17. ①. 政策文件 ②. 目标定位(或教育目标) ③. 实践探索(或共同行动)
【18~21题答案】
【答案】18. ①. 树立人生理想 ②. 投身祖国建设
19.
示例: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窗外的嘉陵江,冬季江水清碧,春来绿柳成荫”与“门外的栀子花,初夏盛开,香气袭人”,短句起笔、整句描景。从视觉、嗅觉展现校园美好,衬出求学时光珍贵,语言有韵律,显散文抒情性。
20. 示例:“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贯穿了吴良镛先生的求索之路,引领他的创作实践,引导他探索建筑如何走向科学。求学阶段,他的毕业设计已体现出“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实践研究阶段,坚持从“中国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践行“既保留传统又兼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提出并持续研究人居环境科学。
21. 示例:吴良镛先生高中时,国家正遭日军侵略,家园被毁,国人无安居之所,他立志追寻“人居”之梦,一生致力于“谋万家居”。我获得的启示是青年要关注社会现实,立下志向,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2~24题答案】
【答案】22. 示例:先提出人们忽视大自然带给人的精神作用这一问题,再聚焦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指出忽视大自然的陶冶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危害,引出论题,为提出观点奠定基础。 23. C
24. 示例:第②段提出观点:阅读描写自然的文字能让我们获得精神成长。第③④⑤段分别论述作品中的自然带给我们的“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第⑥段总结全文,深化观点:作品中的自然能让青少年体验到独特的审美感受,能让青少年的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博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