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2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前预习单◎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唐宋八大家: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2.写作背景出处: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元丰六年(1083):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乌台诗案”“乌台”即苏轼受审的御史台。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又称之为“乌台”。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遂(suì) 藻、荇(xìnɡ) 交横(hénɡ) 竹柏(bǎi)2.梳理文言字词◎古今异义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一词多义与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跟)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者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成语积累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门)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想要)◎ 品读月夜之美1.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析其美在何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净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句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2.这句话描写月色却未着一个“月”字,你能感受到它如诗如画的意境吗?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皓月当空,月光流泻,在院落洒下一片清辉;庭院盈盈,明澈如水,似有微波荡漾;竹枝摇曳,柏树依稀,影影绰绰,宛若水中藻荇交织,缠绵动人。◎品“闲人”心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资料助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入狱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有职无权,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被一贬再贬,其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怀、自我排遣罢了。2.绘制心情曲线图。细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作者的心情曲线图,体会其心情变化。3.情境模拟。如果你是苏轼,面对刚到黄州也有着“贬谪之悲”的张怀民,月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怀民兄,世事无常如白衣苍狗,你我为官一时,正道而行,不承想,沦落至此,人生悲苦。然乱心者乃是自乱,你看!这月光澄澈美好,竹柏疏影摇曳婆娑,你我就做个悠闲自得、坦荡放达的闲人吧。◎问题释疑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此外,这种“闲人”心态还表现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9.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10.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1.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一字不在写月。巧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成交错相生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概括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2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前预习单◎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 ,号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 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出处: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元丰六年(1083):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乌台诗案”“乌台”即苏轼受审的御史台。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又称之为“乌台”。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遂( ) 藻、荇( ) 交横( ) 竹柏( )2.梳理文言字词◎古今异义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相与步于中庭(古义: 。今义: 。)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与 念无与为乐者( )能与其奇者( )者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省略句: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成语积累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 品读月夜之美1.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析其美在何处。2.这句话描写月色却未着一个“月”字,你能感受到它如诗如画的意境吗?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品“闲人”心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2.绘制心情曲线图。细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作者的心情曲线图,体会其心情变化。3.情境模拟。如果你是苏轼,面对刚到黄州也有着“贬谪之悲”的张怀民,月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问题释疑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9.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10.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11.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概括文章主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 原卷版.doc 第12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