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中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中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中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钟陵禁烟①寄从弟
[唐]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②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需禁烟火,只吃冷食。②杜宇:即杜鹃,又称“子规”。
诗意角度 联系诗文 归纳发现
叠词妙用 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从形态、色彩等角度进行描摹,增强视觉上的形象美 *(1)_____ *增进情感的强度
泉水激石,②_________;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满面尘灰烟火色,③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④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意象巧设 以“落絮”为例: 试问闲情都几许。⑤_________,_________,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⑥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______________
(3)联系“归纳发现”,请从以上两个“鉴赏角度”,为该诗写一段鉴赏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格提示,完成①—⑥处古诗文填空。
根据表格提示,作答(1)—(3)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大洪山(其二)
[明]李中
奇峰招我向秋来,猿鹤相亲了不猜。
但怪屐痕留石径,又教微雨补苍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访游奇峰,将自己的主观意念,赋予眼见所见之景,达到物我合一、以情融景的目的。
B.首句“招”字以峰喻人,将“峰”比喻化,生动地再现峰对我的相恋之情。
C.“猿鹤相亲”表现自然环境和谐美好,也表达诗人与大洪山的相恋之情亦如“猿鹤相亲了不猜”。
D.三四句运用对偶手法,“留”“补”二字把山中氛围写得既恬适鲜活,又情真意切,丝毫不觉寂寞孤独。
用诗中词语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江边吟
李中①
风暖汀洲吟兴生,远山如画雨新晴。
残阳影里水东注,芳草烟中人独行。
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
盘桓渔舍忘归去,云静高空月又明。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释】①李中:五代南唐诗人。五代时战乱频繁,人们崇尚佛道,李中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三十年后诗人赴淦阳任县令,经过九江。
(1)朗读颔联,你将用怎样语气语调?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理由。
(2)请从修辞角度品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简析诗人“盘桓渔舍忘归去”的原因。
送姚端秀才游毗陵①
唐·李中
毗陵嘉景太湖边,才子经游称少年。
风弄青帘话酒市,月明红袖采莲船。
若耶罨画②应相似,越岫吴峰尽接连。
此去高吟须早返,广寒丹桂莫迁延③。
【注释】:①本诗写于姚端秀才前往参加科举考试前,作者送其游玩毗邻分别时。②若耶:山名;罨(yǎn)画:溪名。③迁延:拖延。
根据诗中所绘之景,你认为诗人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 )
A.春 B.夏 C.秋 D.冬
本诗虽为送别诗,却没有像大多送别诗一样抒发离愁别绪,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寒食①
[五代]李 中②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③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④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注释①寒食:古代民间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日。节日中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②李中:五代南唐诗人,字有中,江西九江人。 ③音书:音讯,书信。④输:不及,赶不上。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诗人身在异乡的信息,身在旅途,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B.很久没有亲人的音讯,再加上遇上“寒食”和雨中桃李,诗人更加思念家乡。
C.诗中“桃李雨中春”以景衬情,用雨中盛开的桃李衬托诗人自己客居他乡的凄凉。
D.诗人将自己比作“踏青人”,借在寒食节去郊外踏青来排解内心的愁苦。
诗中通过哪些细节来表达诗人的愁绪?
答案
1.①山岛竦峙②泠泠作响③两鬓苍苍十指黑④晴川历历汉阳树⑤一川烟草⑥满城风絮⑦山河破碎风飘絮⑧身世浮沉雨打萍 2.(1)增强听觉上的音韵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意近即可。)
(3)作者借“落絮”“夕阳”“杜宇”等意象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用“萋萋”一词,以草木之茂盛对比自己无侶相伴的孤独寂寞。作者巧设意象、妙用叠词,表达了作者寒食节时因家书难及,杜宇忍听,倍增思亲念家、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填空。
作答此题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根据情境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注意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竦峙、泠泠、萍”等字容易写错。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1)“泠泠”“嘤嘤”都是拟声词,从听觉上增强韵律美和音乐美。
(2)意象的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融情于景,让诗人的情感更快速的传达给他人。
(3)从叠词和意象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萋萋”是叠词,形容草木长势旺盛,“落絮”“杜宇”等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明诗人与弟弟分别两地,内心十分悲伤,这与茂盛的草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自己在寒食节还未收到家书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3.B 4.所见之景:奇峰招手、猿鹤相亲、屐痕石径、微雨苍苔。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洪山的无比热爱、留恋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奇峰招我向秋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猿鹤相亲了不猜”指的是猿和鹤之间的感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奇峰招我向秋来,猿鹤相亲了不猜。但怪屐痕留石径,又教微雨补苍台”意思是奇大自然的景色吸引了我向前,猿和鹤在一起无法分辨它们互相之间的情感,怪异的鞋印留在石径上,诗人感到有些惊讶和忧虑,细雨如丝,修补了苍茫大地上的一座城池。据此可概括为为:奇峰招手、猿鹤相亲、屐痕石径、微雨苍苔。全诗意境悠远,表达了诗人对大洪山的无比热爱、留恋之情。
5.(1)用低缓而忧伤的语气语调;从“残阳影”“水东注”“芳草烟”“人独行”等内容可见。
(2)示例1:运用对偶,对仗工整;写出环境的清幽,安闲之情。
示例2:运用拟人,把“酒帘““绿树”拟人化,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美的恬淡。
(3)从“风暖汀洲”“远山如画雨新晴”可见,诗人因沉醉于迷人的山水美景而“忘归去”,诗人沉迷于此处恬淡,远离纷乱尘世的生活环境而“忘归去”。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语调的分析。颔联的意思是:一道残阳的影子随着江水向东流去,芳草丛中,只有一个人孤独前行。结合“残阳影”“水东注”“芳草烟”“人独行”等内容可知,颔联表达出诗人故地重游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所以用低缓而忧伤的语气语调去读。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风吹动下的酒帘似乎在热情的招呼着诗人,幽深而郁郁葱葱的树林把啼莺隐藏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酒帘““绿树”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美的恬淡。此句中“闪闪酒帘”对“深深绿树”,“招醉客”对“隐啼莺”,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写出环境的清幽雅致,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美的恬淡。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盘桓渔舍忘归去”,从首联意思:暖风吹在水中小岛上,不仅让人诗兴大发,雨过天晴后,远处的山像画一样清新。可知诗人诗因沉醉于迷人的山水美景,故忘记了离开;从颈联描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可知诗人沉迷于此处恬淡,远离纷乱尘世的生活环境而忘记了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暖风吹在水中小岛上,不仅让人诗兴大发,远处的山像画一样清新。一道残阳的影子随着江水向东流去,芳草丛中,只有一个人孤独前行。风吹动下的酒帘似乎在热情的招呼着诗人,幽深而郁郁葱葱的树林把啼莺隐藏起来。徘徊在鱼舍前忘记了离开,此时的高高的天空中,月又明。
6.B 7.诗歌中的“风弄青帘”“红袖采莲”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对毗邻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高吟”“广寒丹桂”表达希望友人科考高中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感态度;“须早返”“莫迁延”更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导语】李中的《送姚端秀才游毗陵》以轻快的笔调描绘毗陵美景,勾勒出太湖畔的风情画卷,展示出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诗中既有风雅酒市之乐,也有月下采莲的情趣,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福与期望。尽管是送别诗,却流露出轻松愉快的情感,而非离愁别绪,可见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美好期待。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
结合“月明红袖采莲船”,可知:诗中描述在夜晚采莲等景象。而莲花多为夏季盛开的花,因此判断诗人描绘的季节是夏季。
故选B。
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结合“风弄青帘话酒市,月明红袖采莲船”,可知:诗人与朋友在毗陵游玩,看到风吹动酒市的帘子,夜晚姑娘们驾着小船采摘红莲,描绘了毗陵美丽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欢快、惬意的画面,表达了对毗邻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合“去高吟须早返,广寒丹桂莫迁延”,可知:其中“广寒丹桂”象征科举高中或优秀的人才,“高吟”体现诗人祝福朋友入京科考时能考取功名;“须早返”“莫迁延”体现诗人和朋友依依不舍之情,他希望友人考取功名后早日归来。此句诗人以勉励语气鼓励朋友尽早返京,争取早获功名,充分表达了对朋友前程的美好祝愿。表现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感态度。
8.D 9.诗中通过“泪湿巾”“欲饮都无绪”等细节表达诗人的愁绪。
【解析】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诗中说“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是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郊外的踏青人那样悠闲自在,而不是把自己比作踏青人,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D。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赏析。
根据“思乡泪湿巾”可知,诗人在旅途中,恰逢寒食节,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泪水浸湿了手巾。这个细节直接展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愁;
根据“欲饮都无绪”可知,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却毫无兴致。连饮酒都无法缓解心中的愁苦,可见其愁之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