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马戴诗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注:①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②致:达到,实现。下面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B.首联中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C.颔联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再而转到诗中的主人。“寒灯独夜人”,“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D.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突出表现环境的寂静:“孤壁野僧邻”,说自己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突出诗人的处境的孤独。E.尾联诗人直接抒发感慨,其中表达的渴望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情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相同。诗人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可否?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所见,归鸟与孤云不仅渲染了孤寂氛围,也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的惆怅。B.孤云与归鸟短时间就能飞行千里,这样的自由恰反衬出诗人滞留异地的客愁。C.尾联写诗人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以年华渐老的惆怅落寞心绪收束全诗。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小麓同学发现颈联中一字有不同版本,有一版本为“远烧入秋山”,另有一版本为“远色入秋山”,你认为“烧”“色”两字哪个更好?试结合诗句阐明理由。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宿翠微寺[唐]马戴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月色下诗人在翠微寺的所见所思。B.颈联写了积翠、微月、泉水、细风这四个意象,烘托出幽深柔和的氛围。C.“含”字意为“包含”,突出翠色重叠、草木繁茂,“泉韵”指泉水声音和谐悦耳,“细风”即微风。D.尾联间接抒情,通过描写诗人行走于此内心不觉厌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各题。楚江①怀古(其一)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②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③生明月,苍山夹乱流④。云中君⑤不见,竟夕⑥自悲秋。【注释】①楚江:应指沅江。②微阳:夕阳。③广泽:指洞庭湖。④乱流:形容涌荡的江波。⑤云中君:神话传说中的云神。也兼指屈原《九歌·云中君》,借写屈原之事。⑥竟夕:通宵。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在现实与神话的诗意交融和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接中,完美和谐地完成了“怀古”的主题。B.颔联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人;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C.“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写诗人站在木兰舟上观景,忽然听到了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鸣叫,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D.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乙】早发故园马戴语别在中夜,登车离故乡。曙钟寒出岳,残月迥①凝霜。风柳②条多折,沙云③气尽黄。行逢海西④雁,零落⑤不成行。注释:①迥:高远的样子。②风柳:随风飘荡的柳条。③沙云:被大风卷起的呈云状的沙尘。④海西:县名,故城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南。⑤零落:不完整,稀稀拉拉。乙诗中“早”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结合甲诗的前两句和乙诗的最后两句,说说两位作者分别是如何表达自己思乡之情的?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塞下曲 卢纶(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乙)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林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及战士们英勇无敌的形象。B.甲诗写出了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突袭,将军在“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迎击的画面。C.乙诗最后两句写夜袭敌军军营的情景,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英勇。D.甲诗首句从写景开始,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又烘托出战前紧张的气氛。两首诗都是边塞诗,请根据内容说说,两诗描绘的场景有何相似处?答案1.DE 2.“卧”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抒发诗人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而“居”字却没有,所以不能替换。【解析】1.D是以动衬静,E与陆游的诗不同。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出陆游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3.D 4.示例1:“烧”字更佳。“烧”意思是“燃烧”,“远烧入秋山”描绘出夕阳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寄托了诗人(思乡、滞留异乡)孤独伤感之情。示例2:“色”字更佳。“色”意思是“颜色”“景色”,“远色入秋山”描绘出夕阳余晖返照秋山,渐渐隐没,寄托了诗人(思乡、滞留异乡)孤独伤感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鉴赏。D.有误,根据首联“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和颔联“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可知,首联写景,颔联抒情;根据颈联“微阳下乔木,远_____入秋山。”和尾联“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可知,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并非“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故选D。4.本题考查炼字。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景色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远烧入秋山”是写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而“远色”是指远处夕阳的色彩,“微阳”的光线和亮度不足以让人产生“烧”的感觉。5.D 6.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云壑”“楼”为静态,“归鸟”“僧语”为动态,以“归鸟”“僧语”反衬“云壑”“楼”的静,表现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表达诗人对此情此景的喜爱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D.根据尾联“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中的“忆”字,可知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尾联间接抒情”表述有误;故选D。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颔联“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意思是:鸟儿回到了云层中,树林里非常静谧,空旷的石楼中传来了僧人念经的声音。“云壑”“楼”为静景,“归鸟”“僧语”为动静,在静谧的环境中传来僧人的念经声,以动衬静,表现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表达诗人对此情此景的喜爱。7.C 8.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在深秋薄暮时分,诗人泛舟于洞庭,见到残阳西下,水阔山青,听到树上猿啼,江流声声,不禁引起了对屈原的缅怀,因“云中君不见”而“竟夕自悲秋”。凭吊屈原,追慕先贤,实则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借以表达自己的愁苦忧伤的心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C.颔联描绘了“猿猴哀啼、木兰舟漂流(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的淡淡画卷,婉而不露,让人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悲秋怀古之情。故“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的阐述错误。故选C。8.本题考查分析手法体会感情。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气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悲秋情怀。结句“竟夕自悲秋”直接表达了悲秋情怀。“广泽生明月”的阔大与静谧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这句诗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敬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故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苦情绪。9.①在半夜的时候就和家人告别;②在路上听到早晨的钟声;③天上挂着残月;④霜还未化 10.甲诗第二句运用夸张,是说思乡的眼泪怎么也擦不干净,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泪水仍旧不干(从第一句分析或者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乙诗结尾借物抒情,以零落掉队的海西雁来自比,表达自己离乡时的孤单落寞和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别在中夜,登车离故乡”意思是:在半夜的时候告别,我登上马车离开了故乡。在半夜的时候就和家人告别,体现了“早”;“曙钟寒出岳,残月迥凝霜”意思是:曙光中的钟声寒冷地从山岳传出,残月在地平线上凝结成霜。曙光中听到钟声,天上还挂着残月,暗淡的月光洒在秋霜上。这些都体现了“早”。10.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情感。“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乡愁难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意思是:我行走的时候遇到了飞往海西的雁群,但它们飞得凌乱无序,无法成为一行。托物言情,以零落的海西雁来自比。行走在路上看到落队的海西雁,就联想到自己此刻就是一只落队的雁,离开了朝廷和朋友,告别家人,孤单而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1.B 12.两首诗都是描写边塞雪夜战士们英勇与敌作战的场景。【解析】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有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意思是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应为“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故选B。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能力。“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思是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林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意思是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渡过洮水河。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根据甲乙两诗中“大雪满弓刀”“马头冲雪过林洮”可知,两诗都描写了边塞雪夜战士们英勇与敌作战的场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