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米芾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米芾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米芾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2)“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
(3)“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中秋登海岱楼①
北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②。
天上若无修月户③,桂枝撑损向西轮④。
【注释】①海岱楼,在淮河入海处。此诗作于米芾任涟水军使期间。中秋之夜,米芾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之路,提笔写下此诗。②蚌珍:河蚌里的珍珠。③修月户:指神话传说中“吴刚伐桂”的典故。④向西轮:指向西运行的月亮。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的画面。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与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着加以分析。
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楼
米芾①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③催红日,无事沧州④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①米芾[fú],北宋书法家、画家。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这首诗是米芾晚年寓居镇江时所作。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口。③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④沧州: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分别是“连”、“前”、“烟”、“然”,押ān韵。
B.该诗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为下联登临纵目作铺垫。
C.颔联句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D.这首诗以问句作结,抒发了作者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垂虹亭①
米芾
断天一叶洞庭②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③,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释] ①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②洞庭:此乃太湖之别名,非湖南省之洞庭湖。③桑苎:代指广植桑苎的家乡。
本诗最后一句“垂虹秋色满江南”一句中“满”字用得好,为什么?
“断天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①,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②。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③枕卧江流。
【注释】①醽醁(línglù):美酒名。②金瓯(ōu):盛酒器。③欹(qī):斜绮,斜靠。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词词牌相同,都是“水调歌头”,题材也相同,都是中秋赏月。
B.【甲】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乙】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D.两首词都表现了词人的“醉”,但醉得有别:【甲】词,词人“把酒”而“大醉”,有对宦途险恶的体验,而没有怀念手足的真情。【乙】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怀。
答案
1.(1)C
(2)示例一: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以此设喻;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联想自然。
示例二:喜欢“千家吼”。“千家吼”以拟人方式,而“千雷震”只是突出潮水声音大,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3)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颈联意思是钱塘潮涨落有规律,就像壶漏报时一样准确,而不是说人们根据潮水确定日期和时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从两个版本中任选一个,简述理由即可。
如选择“千雷震”版。“千雷震”是形容钱塘江潮声如雷鸣,表现钱塘潮由远而至的雄壮景象,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强大;从诗句的意象上说,潮水形状犹如天上的云,由“云”想到“雷”,都属于天气现象,联想自然、贴切。
如选择“千家吼”版。“千家吼”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时声音震天的气势,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钱塘潮以犹如千军万马的声势,更加生动形象;而“千雷震”只是突出潮水声音大,没有人的行为,比较呆板。
(3)本题考查炼字。
“地卷银山万马奔”是说钱塘潮排山倒海,犹如从地面上翻卷起来形成一座山,犹如万马奔腾,迅猛有力,疾驶而来。所以一个“卷”字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2.示例:中秋之夜,银月高悬。月光如水,洒落在辽阔的淮海之上,将整个海面染成一片银白。天际出现万道虹光,那是万千珍珠发出的璀璨光芒。
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诗人米芾借用桂枝撑月的神话传说,暗指自己的仕途受阻。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解析】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只要结合诗句内容,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即可。
示例:中秋节夜晚,夜幕降临,诗人站在海岱楼的高处,放眼望去,淮海浩渺,月光倾泻,犹如银色的海洋一般,波光粼粼,满眼所见都是璀璨如银的月色。这时,天际间出现了一道道绚丽的虹光,它们犹如彩虹般色彩斑斓,照亮了整个夜空。(“万道虹光育蚌珍”引用民间传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那是万千珍珠发出的璀璨光芒,令人目不暇接。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中秋之夜,银月如盘,米芾独自登临海岱楼,眼前是淮海如银的壮丽景象,心中却是仕途坎坷的沉重心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挥毫写下《中秋登海岱楼》,其中“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两句,与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设想如果天上没有修月的仙人,那么桂枝恐怕会把向西的月亮都给撑破了。这里,米芾借用了桂枝撑月的神话传说,暗指他仕途受阻的坎坷。而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他借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4.(1)C
(2)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
【详解】(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有误,应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三峡”为空间。“六朝”为时间。故选C。
(2)考查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即可。如:时间已近黄昏,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之声,仿佛也在催促着落日。夕阳终于隐去,只见那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一片迷茫。
5.“满”字写出了秋色的弥漫和盎然,诗人由描绘洞庭秋景之美进而写到东南大地都沉浸在金色的秋光之中,丰富了诗歌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秋色的挚爱之情。 6.这两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洞庭秋季的景色:湖上的白帆好像天空飘浮着的朵朵白云,鲈鱼那肥美细嫩的肉就像玉石般润泽剔透,圆实的柑橘那金黄的橘瓣像金子一样粲然诱人。诗人抓住最能代表洞庭秋天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季的洞庭天高云阔,鱼肥橘美的迷人之处,景色富有立体感,色泽明丽和谐。
【解析】5.试题分析:考查诗人的炼字功夫。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内涵的把握。理解诗句的内容,要先理解原句的含意,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这个“满”字写出了秋色的弥漫和盎然,写出了东南大地都沉浸在金色的秋光之中。一定要答出对抒情的意义。
6.试题分析:考查诗句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断天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以“金”、“玉”作形容,固是魲鱼、柑桔色泽如此,也有作者视此二物重比金玉之意——轻庙堂富贵而重山水隐逸。注意此句的比喻手法的运用:鲈鱼那肥美细嫩的肉就像玉石般润泽剔透,圆实的柑橘那金黄的橘瓣像金子一样粲然诱人。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外,还要答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7.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有误,【甲】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词人通宵畅饮,“大醉”遣怀,怀念手足兄弟。“而没有怀念手足的真情”理解有误。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