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潘阆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潘阆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潘阆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
宋代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从 和 角度描写归途所见的。
赏析尾联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望”字统领全诗,首联是远眺的时间、地点,颔联、颈联为远眺之景,尾联为远眺之思。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颔联描绘了残阳初落,雨水刚停的画面,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天,到处响起蝉声,增添了一份凄凉。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无人赏识的悲剧命运。
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都用了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请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①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②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酒泉子:词牌名。观潮: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观潮日,这几日潮水如海,还有弄潮儿手举红旗,跳入江中,迎浪前进。②弄潮儿:指与潮水搏击的水手或潮中戏水的少年。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的画面。
赏析“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中“尚”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酒 泉 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①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释】①依约:隐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
B.下片后两句通过描写钓翁的行为及心理,暗含了词人归隐湖上的念头。
C.“忽惊起”描写白鸟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D.全词选景高洁,画面恬淡,情调娴雅,用笔凝重,意蕴流转。
(2)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 时间 山水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急迫的归乡之情。
【解析】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东方的一轮新月还很暗淡,那是因为西面的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颔联从时间着笔,写傍晚舟中所见。颈联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归途景物。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的意思是“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一个一个鸣叫着匆匆飞去”。诗人选用“归雁”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在归途中的无限感慨;停舟沙渚,落雁一一南飞的情景,使诗人触景生情,归思之情更加急迫。
3.C 4.相同点:都表达了想要得到重用的情感。
不同点:潘诗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隐含对自己目前处境的失落与无奈。李诗表明虽遭权贵排挤,还希望终有一天被朝廷起用的乐观心态。
【导语】这首《渭上秋夕闲望》以秋景为底色,通过残阳、鸣蝉、明月、孤帆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寂寥的渭水秋色图。尾联借太公典故,暗喻自身怀才不遇的落寞,与渔人的空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知遇的渴望。全诗写景抒情,含蓄深沉,展现了诗人早年漂泊江湖的孤寂心境。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采用视听结合手法,“残阳初过雨”是视觉描写,展现雨后初晴、残阳斜照的景象,“何树不鸣蝉”为听觉描写,描绘蝉鸣四起的生动场景。二者动静相衬,以蝉鸣之动反衬黄昏之静,勾画出一幅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营造出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并非强调秋天“充满生机与活力”,且“蝉声”在此处并非单一指向“凄凉”,该选项对诗歌意境和意象理解有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主要考查对不同诗歌中同一典故所表达情感异同的分析。破题点关键在于理解典故含义,结合诗歌具体语句,剖析诗人借典故传达的情感。
相同点分析:
两首诗都引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垂钓渭滨,后遇周文王得以重用,实现抱负。潘阆《渭上秋夕闲望》尾联“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意思是渔人白白地老去,谁能像太公那样贤能被赏识呢。潘阆借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如太公般被明主发现、得到重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说自己像姜太公一样,闲暇时在碧溪垂钓,期待有朝一日能被重用。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借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得到重用的情感。
不同点分析:
潘诗:潘阆在诗中运用对比、用典手法。“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将“渔人”空自老去,无人赏识的命运,与“太公”贤能被重用形成鲜明对比。结合诗中“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等写景语句,描绘出秋日傍晚萧瑟之景,再联系注释中“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可以看出诗人借典故和对比,隐含了对自己目前落拓江湖、不被赏识处境的失落与无奈之情。
李诗:李白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后,接着写“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他遭受权贵排挤,发出“行路难”的感叹,但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由此表明,李白虽暂时受挫,却仍希望终有一天被朝廷起用,展现出乐观积极的心态。
5.示例:江潮排山倒海而来,让人怀疑大海里的水全都倒进了钱塘江。潮声轰轰隆隆,如几万面战鼓同时擂响,震耳欲聋,观潮的人无不被这奇观所震撼。 6.示例:尚:是“依然”“还”的意思,此后几次梦到弄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表现了弄潮的惊险和弄潮儿技艺高超、英勇无畏。
【详解】5.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示例: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
6.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句话的意思是: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尚”是依然、还的意思。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弄潮儿的场面吓得胆战心寒,表现了弄潮场面的惊险,烘托出“弄潮儿”的技艺高超、英勇无畏,表现了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据此理解分析即可。
7.(1)D
(2)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要归隐湖上的情感。
【导语】这首《酒泉子》以忆西湖为引,通过“钓鱼舟”“芦花”“白鸟”等意象,勾勒出清秋湖景的淡远意境。下阕“笛声依约”以声衬静,“白鸟惊起”化静为动,最后“思入水云寒”将羁旅之思融入苍茫寒水,在闲适画面中暗藏宦游之叹。全词笔墨疏淡,在空灵的白描中见出宋词雅致。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用笔凝重”表述不当,全词笔调清丽空灵,如“三三两两”“笛声依约”等用语皆轻灵飘逸。故选D。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开篇“长忆西湖”直抒胸臆,奠定对西湖的眷恋基调。“三三两两钓鱼舟”等句,描绘了清秋时节西湖上钓鱼舟悠然、笛声缥缈、白鸟惊飞的清幽画面,通过钓舟、芦花等隐逸意象,暗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最后“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以整理渔具的动作和渴望投身西湖寒水云烟的心理,直白表达出归隐意向。全词景中含情,情因景显,将对西湖的热爱与归隐湖上的情感自然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