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吴均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胡无人行①吴均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②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注释]①胡无人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②金羁:饰金的马络头。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描写了将士驰骋边疆、追击敌寇的英雄形象。B.一、二句写宝剑锋利如芒刺,放射出耀眼的凛凛寒光,表现出兵器的精良。C.三、四句用简约凝练的语言,概括将士驰骋疆场、猛追穷寇的战斗经历,凸显其骁勇善战。D.诗作末两句间接抒情,既是对征讨顽敌的无畏宣示,更是主人公赤胆忠心的有力表白。简要分析“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两句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战城南南北朝·吴均躞蹀①青骊马②,往战城南畿③。五历鱼丽阵④,三入九重围⑤。名慑武安将⑥,血污秦王衣。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注】①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②骊马:黑马。③畿(jī):区域。④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⑤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⑥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记叙了战士去城南作战的经历,刻画了战士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形象。B.颔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战士五次参加作战,三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C.颈联中借用“武安将”的典故,用秦国名将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们的英勇。D.诗歌语言充满豪情,格调昂扬激越,让我们读起来铿锵有力,凸显诗歌悲壮。结合尾联,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古典诗词讲究炼字,第二句中“窥”字用得极妙,结合诗句赏析它的妙处。下列写景诗句中哪一项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赠王桂阳①【南朝梁】吴均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②,谁知负霜骨③。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④。何当⑤数千尺,为君覆明月。【注释】①这是一首赠给当时的桂阳郡太守(姓王)的诗,一般认为是他的自荐之作。②笼云心:指高远的志向。③负霜骨:指坚贞的品质。④陵忽:欺陵、忽视,也即是摧残的意思。⑤何当:何日。结合诗句,说说诗中的松树有何特点?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小题。主人池前鹤吴均本自乘轩①者,为君阶下禽。摧藏②多好貌,清唳③有奇音。稻粱④惠既重,华池⑤遇亦深。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⑥。【注】①轩,即车。乘轩,事见《左传》:春秋时卫懿公喜养鹤,把鹤分成若干等级,上等之鹤有乘轩者。②摧藏,挫伤的意思。③清唳(1ì):指鹤鸣声。④稻粱:给鹤吃的饲料,比喻给人的俸禄。⑤华池:给鹤栖止的地方,比喻给人的官位。⑥江海心:指远大的志向。诗歌通过写鹤 和 表现鹤的美好品质。结合全诗,谈谈最后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咏雪[南北朝]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咏雪[元代]吴澄 腊③转鸿钧④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⑤千汪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⑥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⑦满世间。【注释】①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②凝阶:凝结于台阶。③腊:腊月,农历十二月。④鸿钧:指自然界的变化。⑤吴楚:泛指今江苏、安徽、湖北一带,这里古代分属吴国和楚国。⑥偃蹇(yǎn jiǎn):形容屈曲盘绕的状态。⑦琼花:琼瑶碎玉般的雪花。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A.落花堆积台阶 B.桂树开满白花 C.风儿吹拂树木 D.云松令人生寒两首诗都在咏雪,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第一首诗中“细雪下帘隙”,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名为咏雪,实为伤怀,“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表现诗人苦寂、孤独之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第二首诗中雪景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感。答案1.D 2.这两句诗渲染了胡地天气严寒、环境恶劣的特点,衬托了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D.“间接抒情”有误,是直接抒情。“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两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出语慷慨壮烈。故选D。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意思是: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气爽,边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风狂。写边塞的气候。八、九月间,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一个“早”字暗含某种对比,启人想象。这两句是从侧面来展示战争之严酷。衬托了边疆将士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3.B 4.“意气重”即“重意气”,实际指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终不归”指如果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抒发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B.“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意思是: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三”为虚指,泛指多次;“三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有误;故选B。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意思是: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意气重”应理解为“重意气”,指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终不归”指如果没有功勋就不会回来,也就是说自己一定要建立功业;表现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志向、情怀。5.参考: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6.“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思,“竹中窥落口”,形象生动体现出竹林之茂密,以至于只能在缝除中看到落口余晖,进而体现诗人在茂密翠竹中赏落日时恬淡闲适的心境。 7.C【解析】5.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6.考查词语的表现力。抓住诗中“窥”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竹中窥落口”: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窥”本义:缝隙里看。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窥”,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是人所见之景,形象生动体现出竹林之茂密,以至于只能在缝除中看到落日余晖,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7.C项写景诗句中哪一项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也就是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这正好与本诗表达的恬淡超然情感接近。A项,旷达处却见心深处凄凉。B项,抒发思友之情。D项,为了衬托下文的寂寞之情。8.①生长环境恶劣,不被重视,易受摧残;②有凌云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意对即可) 9.作者借松树的成长过程,委婉表明自己虽仕途不济,但有远大的志向,渴望受到重用,有所作为。(或以松喻人,讽喻要发现人材、扶植人材。)【导语】吴均《赠王桂阳》以松喻人,前写小松被草埋没、易遭摧残,暗喻才士未显时的困境;后发“何当数千尺”之叹,借松树凌云之志,托物言志抒怀才不遇之慨,望得贵人提携,全诗含蓄深沉,尽显自荐之切与坚贞之质。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可知,松树在仅有数寸高时就被杂草埋没,生长环境恶劣且不被重视;“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则表明其幼小时茎干纤弱,容易被摧残和忽视。由此可知,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不被重视、易受摧残的特点。结合“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可知,松树虽暂时被埋没摧残,但藏有“笼云”的高远志向与“负霜”的坚贞品质;“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则以想象中松树长成数千尺高为君遮蔽明月,直接展现其凌云壮志。由此可知,松树具有凌云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结合“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可知,松树幼小时被杂草埋没、摧残,不被看见高远志向与坚贞品质,处境艰难。结合“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可知,松树渴望长成数千尺高,为君遮蔽明月,展现其凌云壮志。由此可知,作者借松树自喻,虽当前仕途不顺、不被赏识,却有远大抱负,渴望被重用、施展才华,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委婉表达心迹。10. 好貌 (有)奇音 11.最后两句直接表明心志,谓自己为何安心栖息于池前,安心为“阶下禽”,并非无遨游江海的雄心,而是因为念及恩遇,不忍离去。表达对知遇者的感念之情。【分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颔联“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意思是:虽然屈居下位,但其形貌美好、鸣叫之声清澈嘹亮。具体描写鹤之作为阶下禽的形态及才干。谓其虽然屈居下位,栖息于池前一小天地,但其形貌美好、鸣叫之声清澈嘹亮,仍然引人注目。两句为并列对,互相对照,表现出鹤的高尚品格。据此分析可知,用鹤“好貌”“奇音”表现鹤的美好品质。11.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意为:因为心怀恩遇,不忍离去,并非无遨游江海的雄心。这两句直接亮明了心志,自己也想去遨游江海,但是因为感恩主人的恩遇,所以才不忍离去,栖息于主人池前,安为成为主人的“阶下禽”。这两句所写,物(鹤)与“我”已完全融为一体。既点明诗人之所寄寓,又与开篇相呼应,既更现了鹤对知遇者的感念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于鹤所受不公平待遇所持的态度。12.C 13.雪景的特点:示例一:“剩添吴楚千汪水”写的是大雪纷纷,铺天盖地,增添了吴楚一带的千条江水。示例二:“压倒秦淮万里山”写的是皑皑白雪,气势磅礴,仿佛要压倒秦淮流域的万里群山。示例三:“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写雪停后的迷人景色,竹枝积满雪花,松树身披素装,是上两句所写雪大的进一步显示。表达的情感:“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把“琼花”比作雪花,写尽了雪光的明亮、雪景的皎洁,是对雪景的极力赞美。【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吴均的《咏雪》中,他这样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这里的“微风摇庭树”描绘出了一幅冬日之景,树木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诗人借此景表达了对冬日的独特感受,突显了静谧、清冷的氛围。吴澄的《咏雪》中的“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这里“风竹婆娑”形容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就像银色的凤鸟在舞动。而“云松偃蹇”则形容松树在风中屹立不倒,犹如玉龙一般威严。通过“婆娑”和“偃蹇”这两个形容词,我们可以看到吴均生动地描绘了风儿吹拂树木的情景,展现了冬日里的坚韧与生命力。所以,两首诗中都出现了风儿吹拂树木的情景。故选C。13.本题考查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元代吴澄的《咏雪》中,雪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壮阔的水势:诗中提到“剩添吴楚千汪水,压倒秦淮万里山”,这说明雪下得很大,覆盖了广阔的地域,使江河湖海的水位上升,展现出一种壮阔的水势。美丽的自然景观:在“风烛波宿阴,凤舞云掩剪玉龙寒”中,诗人把雪花比作玉龙,形象地描绘出雪花在风中舞动的姿态,以及因雪而形成的美丽自然景观。寂静与静谧:诗中的“风烛波宿阴”“凤舞云掩剪”以及“银凤舞”,都描绘出了风、云、水、雪等自然元素在静谧中舞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平的氛围。在表达情感方面,这首诗“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写出了雪光的明亮、雪景的皎洁,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赞美和欣赏。诗人通过对雪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