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九上语文第四单元提升卷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2024-2025·贵州省遵义市·九上期末改编)1.下面是同学们在开展“小说阅读探究”专题活动后形成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单就九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安排的三个单元的小说看:小说的作者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他们或喜或悲,在各自生活不同的时代,广袤的区域,用如椽的大笔描绘光怪陆离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中年闰土麻木、木讷和惘然;于勒的悲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根深dì固的金钱关系;警官奥楚蔑洛夫看似荒唐的断案行径,透露着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文中注音写出汉字。(2分)惘 然 根深dì 固(2024-2025·吉林省吉林市·九上期末改编)2.同学们根据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下联选择合适的上联是( )(2分)上联: 下联:叹社会金钱无情A.赞小康夜寻鸭群 B.惜故乡疮痍满目 C.悲世间冷漠人心 D.伤闰土愚昧麻木(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3.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活动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2分)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B. C. (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4.同学们对于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完成下列题目。(4分)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我国早期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乙: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比如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等……丙: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长篇小说中许多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丁: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小说的人物语言俚俗而又生动,叙事描写多是白描式的,简洁洗练,极富表现力。(1)甲同学的发言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1分)(2)乙同学的发言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3)请你根据丙、丁两位同学的发言,总结两条阅读小说的方法。(2分)(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5.下图是“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下图中标示的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2024-2025·重庆市奉节县·九上期末)6.下面是班级举行的阅读分享会,请完成下列任务。(12分)(1)选“腰封”。结合已有阅读经验,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水浒传》腰封的一项是( )(2分)提示:腰封也称“书腰纸”,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其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A.扶危济困,维护正气,替天行大道;快意恩仇,共赴忧患,情义比天高。B.如若不曾有过希望,失望便也不会那么彻底。即便是燃尽希望的绝望,也曾有过热血、毅力和梦想。C.为救苍生负重担,矢志铭心金不换,跋山涉水修正果,纵使千险万滩又有何难。D.数代人的共同记忆,以悲悯的情怀述说“生育”背后的悲与喜、爱与痛、悔恨与收获。(2)明身份。八年级的小奉同学是武松的迷弟,但他不明白武松“武都头”和“行者”两个称号的由来,请你结合原著简单给他讲讲。(4分)“武都头”由来: 。“行者”由来: 。(3)探情节。小奉读到“武松开始一棒没打中老虎,反而折了哨棒”一段,不明白作者如此设置情节有何妙处,请给他谈谈你的理解。(3分)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4)话人物。金圣叹曾经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位好汉(武松除外),结合他的人生轨迹或英雄事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00字以内)(3分)二、阅读与赏析(46分)(2024-2025·重庆市江北区·九上期末)(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卖骡记孙奎建①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②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③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中草药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加。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燕麦草。④老罗勤恳能干,村民常开玩笑说:“老罗比老骡还卖力呢!”⑤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⑥邻居喊:“老罗,你家老骡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吗?”⑦老罗不舍。⑧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从来不骑。⑨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了,都陆续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就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才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⑩“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老骡也卖了算了,你这个岁数没法经管了!” 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方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 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能驮货,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起初,老罗有些犹豫,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老骡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轻闲!” 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回到县城姑娘家。一家人都为骡子找到一个新家而高兴,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 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室内还不能抽烟,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 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眼神充满了神气,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有人受伤了,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仔细看了又看,大声喊:“是我的老骡!” 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 “老罗,你家老骡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 “队长挨训了,已经把老骡卖给了一个收购中药材的小商贩了!” “老罗,你还惦记你家老骡呢?” 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收购中药材小商贩的准确住处。 老罗蹲在路边抽烟。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老罗的心情变得很糟。 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啊?我的老骡啊!谁杀了我的老骡呀?” 只听邻居说了个粗略的地址,老罗便急着去寻找骡子。他倒了三班车,翻了两座山,最终在一个小镇上见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愈发神气。老罗见了这一幕,终于放下心来,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 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了,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既是亲热,也是炫耀。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老罗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卖中药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燕麦草,少喂它黄豆粕。” 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老骡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游客们可喜欢它了,你看它多神气!” 老罗有百般不舍最后还得离开老骡,老罗没回县城姑娘家,回的是老宅。满天星光下,醉酒的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老骡,月光朦胧,老骡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选自《小说林》,有删改。)7.赏析手法。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3分)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8.鉴赏情节。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请找出一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9.品析意象。小说中常有动物意象的加入,请从下列小说的动物意象中任选其一,分析与本文骡子意象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4分)《猫》(作者:郑振铎)第三只猫《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鸭子10.分析主旨。鲁迅曾言:“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本文主人公叫老罗,他养的骡子叫老骡,请你借助这个设定分析本文主旨。(4分)阅读策略:小说人物的取名艺术是切入小说主旨的一个重要角度。相似名字的角色往往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在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中或将窥见主旨。(2024-2025·浙江省温州市·九上期末)(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7分)孩子和鱼丛棣①是个夏日午后,雨后初晴,山川田野被濯洗一新。②你和两个小伙伴如出笼小鸟,伸展双臂在野外忘情奔跑。你感觉自己跟那些迎面飞来的蜻蜓没什么两样,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却不会失去平衡。那年你六岁。③你们只是路过那儿。人影绰绰,笑语喧哗,你们被吸引过去并转瞬忘记了之前的计划。一段不是很长很宽的水沟,连着鱼塘,没膝的水被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搅得异常浑浊,他们是在摸鱼呢。你在旁边观察了一阵儿,发现人人都有收获——多是些小草鱼,是从鱼塘那边溯游过来的。他们的快乐感染了你,很快你也加入其中,短裤一下就湿了。你差不多是这帮孩子里边个头最小的。④你从没摸过鱼,也不得要领,但是混迹其中搅动着浑水,即便脏了衣裤,还是觉得很快乐。一同来的小伙伴也玩得很开心,很快都有所捕获。他们在岸边用泥巴筑起微缩的池塘,将逮到的小鱼养在里面,还冲你招手。你听见了他们的嘲笑声,不过你并没往心里去,别人教你如何摸鱼你也不屑去听,你只是很享受这种喧闹。水沟里的水早已变成了黄泥汤,你有些累了,想上去歇息一会儿。【A】就在你靠近沟边的刹那,隐约看见一道游弋的白光,擦着你的腿,那么真实。你本能地俯身用手抄去——不是逮,而是连带着身前的泥水用小臂的力量扑上去的……⑤那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现在想想,应该有一斤多重吧。那是当天他们所见的最大的一条鱼,你的小手甚至按服不了它。他们都叫它“鱼王”。你和“鱼王”很快被大伙儿围拢,成为那个午后灼热的焦点。当时你手足无措,脑袋晕晕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那么不真实,只能仰起一张小花脸一个劲儿地傻笑……⑥那条大鱼被伙伴用草秆穿过鱼鳃绑住,拎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天下午你便一直拎着,走到哪儿都会招惹来一些探询的目光。后来你嫌沉,就索性将已死的鱼用一截柳枝穿起来,拖着走,像个打完胜仗回来的将军。⑦到家时已近傍晚,父母上下打量着你,好像不认得你一样。你知道,都是身上那套脏兮兮的衣裤惹的祸。一番责打在所难免,即便你将那份面目全非的“惊喜”拎给他们看,即便你一再申辩那条腥臭无比的死鱼不是捡来的,即便你咬紧牙关坚称自己没有撒谎……⑧那个傍晚,你蹲在院门口,看余怒未消的父亲处置你的“战利品”。一把破菜刀在很费劲地剁着,听也听得出来,鱼骨很硬很粗。在大人们的眼里那也是一条大鱼啊!没人相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逮到的。一群讨厌的鸭子已等不及了,呱呱地叫着围了过去。泪水又模糊了你的双眼,天也一下子黑透了。⑨从此,你再没摸过鱼,这件事也被你封存在记忆里,像个秘密,不再提及。【B】只是你时常还会在梦里与一道游弋的白光遭遇。是那条鱼,没错,还有那短暂的惊喜感如电流般贯穿全身,醒来却是无尽的怅惘。⑩成年后,你还是会做这样的梦,那道鳞光在你看来已初具“宿命”的形态。 后来你也曾笑着问过父母,在合家团圆的饭桌上,在谈及小时候的种种趣事时,然而唯独这件事大家都记不得了——父母已经很老了。这个话题很快被一带而过,你觉得很委屈。印象中那是一条很大的鱼,当时大家都质疑它的来历,如今大家又忘记了它的存在,忽略了长久以来它在你心中所占据的位置…… 有一天,你带六岁的儿子到郊外游玩。湖边有垂钓的,每每有鱼被钓上来儿子都会拍着巴掌叫嚷一阵儿。儿子的欢快深深感染了你,让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真是一样一样的啊!儿子问你钓过鱼没有,你笑着摇摇头,你说:“爸爸摸过鱼,而且摸到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儿子的刨根问底勾起了你讲述的欲望,那尾鲜活的鲫鱼又开始在你的心底翻腾起来。你讲得细致入微。看得出,儿子已听得入迷,最后他还扑闪着大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爸爸,你真了不起!”不知怎么,当时你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临走时,你将儿子讨来的一条小鱼放生了。【C】小鱼先是在水边转了个圈,随后一闪就不见了,让你想起梦中那道倏忽而过的白光。你宁愿相信那是同一条鱼,它穿越时空而来,如今又游向辽阔而未知的水域……(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9期)11.请以“鱼”为线索,梳理“你”和“鱼”的两段经历,完成以下情节示意图。(3分)① ② ③ 12.作者把“鱼”比作“一道游弋的白光”,并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妙处?请联系A、B、C三处,结合全文简要品析。(4分)13.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参考“思考小贴士”,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4分)思考小贴士①“你”可以是谁?②若将“你”改为“我”或“他”,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4.若将小说题目“孩子和鱼”改为“你和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理由。(6分)(2024-2025·广东省汕尾市·九上期末)(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4分)大 风莫 言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④“爷爷!”我惊叫一声。⑤在我们的前方, 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 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 “风。”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古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 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 你累了吧 ” “不累, 孩子。” “这风真大。” “唔。”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 走吧。”爷爷说着, 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文章,有删改)15.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的故事情节。(3分)16.小华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他觉得“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这一句作者写得特别好,并摘录下来。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帮他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17.小忠准备将《大风》一文发布到文学社新媒体平台,在编辑内容时,想将画横线的部分删去,他认为这几句话重复出现,反而突显了爷爷的木讷。你不认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18.如果遇到人生中“大风”应该怎么做 请你结合以下两个链接材料谈谈看法。(4分)【链接材料一】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古人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节选自莫言《不被大风吹倒》)【链接材料二】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 坚强了。(节选自曹文轩《孤独之旅》)三、写作(50分)(2024-2025·浙江省杭州市·九上期末)1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任选一题完成写作任务。材料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材料二: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材料三: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吹号者》(1)请根据你对其中一则材料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请根据你对其中一则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与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4分)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2024-2025·贵州省遵义市·九上期末改编)1.下面是同学们在开展“小说阅读探究”专题活动后形成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单就九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安排的三个单元的小说看:小说的作者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他们或喜或悲,在各自生活不同的时代,广袤的区域,用如椽的大笔描绘光怪陆离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中年闰土麻木、木讷和惘然;于勒的悲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根深dì固的金钱关系;警官奥楚蔑洛夫看似荒唐的断案行径,透露着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文中注音写出汉字。(2分)惘 然 根深dì 固【答案】wǎng 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2024-2025·吉林省吉林市·九上期末改编)2.同学们根据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下联选择合适的上联是( )(2分)上联: 下联:叹社会金钱无情A.赞小康夜寻鸭群 B.惜故乡疮痍满目 C.悲世间冷漠人心 D.伤闰土愚昧麻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联。据对联上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要求,选取与下联词性相同的词语和结构相同的短语,上联最后一个字应是仄声,题干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叹社会”是动宾短语,“赞小康”伤闰土““悲世间”惜故乡”都是动宾短语,都与课文内容有关,符合要求;“金钱无情”属主谓短语,“夜寻鸭群”是动宾短语,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不符合;“愚昧麻木”是并列短语,不符合;“冷漠人心”是偏正短语,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不符合要求;“疮痍满目”是主谓短语,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符合要求。故选B。(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3.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活动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2分)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B. C. 【答案】示例:B.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 C.扮演人物,体味人生百味【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活动主题“走进小说天地”设计活动,要和示例的格式保持一致。(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4.同学们对于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完成下列题目。(4分)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我国早期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乙: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比如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等……丙: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长篇小说中许多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丁: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小说的人物语言俚俗而又生动,叙事描写多是白描式的,简洁洗练,极富表现力。(1)甲同学的发言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1分)(2)乙同学的发言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3)请你根据丙、丁两位同学的发言,总结两条阅读小说的方法。(2分)【答案】(1)将“首先”或“最重要的是”删去。(2)将省略号改为句号(或“把‘等”字删去”)。(3)把握题材的特点;了解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风格。【解析】(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原句“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中,“首先”和“最重要”在语义上有所重复,都强调了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或优先级。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最重要”已经足够表达阅读小说时需要把握题材特点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去掉“首先”或“最重要的是”,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连用,可将省略号改为句号(或“把‘等”字删去”)。(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是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提炼概括可得:把握题材的特点;了解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风格。(2024-2025·安徽省宿州市·九上期中)5.下图是“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下图中标示的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答案】示例:①每天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坚持阅读;②开展多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③推荐适合阅读的篇目,抵制游戏诱惑。【解析】本题考查提建议。根据提供的“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图片以及图片中的文字文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四个主要的原因: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沉迷游戏以及不会选择。接下来,我将针对这四个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同时结合我的阅读经验进行阐述。建议一:针对“没有时间”和“沉迷游戏”:鼓励初中生制定合理的学习与娱乐时间表,确保每天有固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小说。建议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如午休前后、放学后等待家长的短暂时间等。教育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时间观念,学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寻找阅读的机会。防止沉迷游戏策略:家庭和学校应共同监督孩子的游戏时间,确保游戏不会过度干扰学习和阅读。引导孩子了解游戏的利弊,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他们学会在游戏和阅读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提供更多有趣的阅读材料,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逐渐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减少对游戏的依赖。建议二:针对“没有兴趣”和“不会选择”:学校和图书馆可以举办小说阅读推广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作家讲座等,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小说和现代优秀小说,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魅力。鼓励孩子与同学或家人分享阅读心得,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选择能力:教育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合适的小说。提供小说推荐清单或阅读指南,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小说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封面、目录、简介等方面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阅读。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时间管理、防止沉迷游戏、激发阅读兴趣和提高选择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初中生克服阅读困难,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2024-2025·重庆市奉节县·九上期末)6.下面是班级举行的阅读分享会,请完成下列任务。(12分)(1)选“腰封”。结合已有阅读经验,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水浒传》腰封的一项是( )(2分)提示:腰封也称“书腰纸”,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其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A.扶危济困,维护正气,替天行大道;快意恩仇,共赴忧患,情义比天高。B.如若不曾有过希望,失望便也不会那么彻底。即便是燃尽希望的绝望,也曾有过热血、毅力和梦想。C.为救苍生负重担,矢志铭心金不换,跋山涉水修正果,纵使千险万滩又有何难。D.数代人的共同记忆,以悲悯的情怀述说“生育”背后的悲与喜、爱与痛、悔恨与收获。(2)明身份。八年级的小奉同学是武松的迷弟,但他不明白武松“武都头”和“行者”两个称号的由来,请你结合原著简单给他讲讲。(4分)“武都头”由来: 。“行者”由来: 。(3)探情节。小奉读到“武松开始一棒没打中老虎,反而折了哨棒”一段,不明白作者如此设置情节有何妙处,请给他谈谈你的理解。(3分)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4)话人物。金圣叹曾经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位好汉(武松除外),结合他的人生轨迹或英雄事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00字以内)(3分)【答案】(1)A(2)武都头:因为打虎有功,阳谷知县任命他为都头。行者: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或:行者)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3)①使情节一波三折,更有吸引力;②动作描写,表现武松刚遇虎时的忙乱(或:神勇、力气大);③引出下面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更加突出武松的神勇。(4)示例:我最感兴趣的一位好汉是鲁智深。他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林惩罚周通,火烧瓦罐寺铲除强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我从中学到了对待不良社会现象的态度,面对恶势力,我们不能够漠不关心,要敢于站出来。【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水浒传》塑造了108个好汉,他们或侠肝义胆,嫉恶如仇;或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或直爽率真,心思单纯。他们因官逼而民反,为一个义字,他们齐聚梁山泊,演绎了一个个富有血性的传奇故事。突出了“扶危济困,维护正气,替天行大道;快意恩仇,共赴忧患,情义比天高”的主题。故选A(2)本题考查小说人物绰号的由来。在小说中描述,武松因为打虎有功,阳谷知县任命他为都头,人称“武都头”;武松血溅鸳鸯楼后,遭官府缉捕,在张青夫妇帮助下,假扮成带发修行的头陀,人称“行者”。(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本题就是要我们分析文段的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写武松抡棒打老虎时,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的动作,看出武松的力大无比;为下文重点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的情节做铺垫。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水浒传》中人物众多,可选择你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结合他的事迹,谈谈对你的启示即可。二、阅读与赏析(46分)(2024-2025·重庆市江北区·九上期末)(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卖骡记孙奎建①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②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③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中草药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加。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燕麦草。④老罗勤恳能干,村民常开玩笑说:“老罗比老骡还卖力呢!”⑤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⑥邻居喊:“老罗,你家老骡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吗?”⑦老罗不舍。⑧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从来不骑。⑨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了,都陆续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就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才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⑩“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老骡也卖了算了,你这个岁数没法经管了!” 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方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 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能驮货,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起初,老罗有些犹豫,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老骡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轻闲!” 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回到县城姑娘家。一家人都为骡子找到一个新家而高兴,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 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室内还不能抽烟,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 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眼神充满了神气,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有人受伤了,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仔细看了又看,大声喊:“是我的老骡!” 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 “老罗,你家老骡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 “队长挨训了,已经把老骡卖给了一个收购中药材的小商贩了!” “老罗,你还惦记你家老骡呢?” 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收购中药材小商贩的准确住处。 老罗蹲在路边抽烟。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老罗的心情变得很糟。 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啊?我的老骡啊!谁杀了我的老骡呀?” 只听邻居说了个粗略的地址,老罗便急着去寻找骡子。他倒了三班车,翻了两座山,最终在一个小镇上见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愈发神气。老罗见了这一幕,终于放下心来,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 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了,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既是亲热,也是炫耀。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老罗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卖中药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燕麦草,少喂它黄豆粕。” 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老骡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游客们可喜欢它了,你看它多神气!” 老罗有百般不舍最后还得离开老骡,老罗没回县城姑娘家,回的是老宅。满天星光下,醉酒的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老骡,月光朦胧,老骡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选自《小说林》,有删改。)7.赏析手法。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3分)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8.鉴赏情节。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请找出一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9.品析意象。小说中常有动物意象的加入,请从下列小说的动物意象中任选其一,分析与本文骡子意象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4分)《猫》(作者:郑振铎)第三只猫《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鸭子10.分析主旨。鲁迅曾言:“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本文主人公叫老罗,他养的骡子叫老骡,请你借助这个设定分析本文主旨。(4分)阅读策略:小说人物的取名艺术是切入小说主旨的一个重要角度。相似名字的角色往往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在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中或将窥见主旨。【答案】7.第③段划线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罗在面临生活变化时的无奈、迷茫和对骡子未来命运的担忧。8.本文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之处在于悬念的设置。通过多次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连贯。9.本文中的骡子意象与《猫》中的第三只猫和《孤独之旅》中的鸭子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与主人公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承载着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具体的情节和描写,这些动物意象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10.本文通过老罗和老骡的命名艺术,巧妙地传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的主旨。老罗和老骡的名字相互对照和呼应,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陪伴的岁月。通过这种取名方式,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解析】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第③段划线句“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这句话通过描绘老罗“独自坐在公路边上”“抽烟”和“数着过往的车辆”这些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刻画出了老罗的形象。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老罗在面临山村拆迁、交通改善后的无奈和迷茫,还反映了他对骡子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对生活变化的感慨。通过这样细腻的动作描写,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老罗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情节设计。本文在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之处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悬念的设置。文章在叙述老罗卖骡子的过程中,多次设置悬念,如骡子在施工队的表现、骡子的去向以及老罗寻找骡子的过程等。这些悬念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更加关注骡子的命运和老罗的情感变化。同时,悬念的设置也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连贯。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意象的作用。本文中的骡子意象与《猫》中的第三只猫和《孤独之旅》中的鸭子在作用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与主人公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承载着一定的象征意义。骡子象征着老罗的勤劳、善良和对生活的执着;第三只猫则象征着弱小者的不幸和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鸭子则象征着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陪伴。这些动物意象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本文主人公叫老罗,他养的骡子叫老骡。从名字上来看,老罗和老骡之间形成了对照和呼应。他们都以“老”字命名,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陪伴的岁月。老罗的勤劳、善良和对生活的执着与老骡的忠诚、勇敢和任劳任怨形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通过这种取名艺术,作者巧妙地传达了小说的主旨:即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同时,老罗和老骡的名字也寓意着一种传承和坚守,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2024-2025·浙江省温州市·九上期末)(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7分)孩子和鱼丛棣①是个夏日午后,雨后初晴,山川田野被濯洗一新。②你和两个小伙伴如出笼小鸟,伸展双臂在野外忘情奔跑。你感觉自己跟那些迎面飞来的蜻蜓没什么两样,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却不会失去平衡。那年你六岁。③你们只是路过那儿。人影绰绰,笑语喧哗,你们被吸引过去并转瞬忘记了之前的计划。一段不是很长很宽的水沟,连着鱼塘,没膝的水被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搅得异常浑浊,他们是在摸鱼呢。你在旁边观察了一阵儿,发现人人都有收获——多是些小草鱼,是从鱼塘那边溯游过来的。他们的快乐感染了你,很快你也加入其中,短裤一下就湿了。你差不多是这帮孩子里边个头最小的。④你从没摸过鱼,也不得要领,但是混迹其中搅动着浑水,即便脏了衣裤,还是觉得很快乐。一同来的小伙伴也玩得很开心,很快都有所捕获。他们在岸边用泥巴筑起微缩的池塘,将逮到的小鱼养在里面,还冲你招手。你听见了他们的嘲笑声,不过你并没往心里去,别人教你如何摸鱼你也不屑去听,你只是很享受这种喧闹。水沟里的水早已变成了黄泥汤,你有些累了,想上去歇息一会儿。【A】就在你靠近沟边的刹那,隐约看见一道游弋的白光,擦着你的腿,那么真实。你本能地俯身用手抄去——不是逮,而是连带着身前的泥水用小臂的力量扑上去的……⑤那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现在想想,应该有一斤多重吧。那是当天他们所见的最大的一条鱼,你的小手甚至按服不了它。他们都叫它“鱼王”。你和“鱼王”很快被大伙儿围拢,成为那个午后灼热的焦点。当时你手足无措,脑袋晕晕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那么不真实,只能仰起一张小花脸一个劲儿地傻笑……⑥那条大鱼被伙伴用草秆穿过鱼鳃绑住,拎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天下午你便一直拎着,走到哪儿都会招惹来一些探询的目光。后来你嫌沉,就索性将已死的鱼用一截柳枝穿起来,拖着走,像个打完胜仗回来的将军。⑦到家时已近傍晚,父母上下打量着你,好像不认得你一样。你知道,都是身上那套脏兮兮的衣裤惹的祸。一番责打在所难免,即便你将那份面目全非的“惊喜”拎给他们看,即便你一再申辩那条腥臭无比的死鱼不是捡来的,即便你咬紧牙关坚称自己没有撒谎……⑧那个傍晚,你蹲在院门口,看余怒未消的父亲处置你的“战利品”。一把破菜刀在很费劲地剁着,听也听得出来,鱼骨很硬很粗。在大人们的眼里那也是一条大鱼啊!没人相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逮到的。一群讨厌的鸭子已等不及了,呱呱地叫着围了过去。泪水又模糊了你的双眼,天也一下子黑透了。⑨从此,你再没摸过鱼,这件事也被你封存在记忆里,像个秘密,不再提及。【B】只是你时常还会在梦里与一道游弋的白光遭遇。是那条鱼,没错,还有那短暂的惊喜感如电流般贯穿全身,醒来却是无尽的怅惘。⑩成年后,你还是会做这样的梦,那道鳞光在你看来已初具“宿命”的形态。 后来你也曾笑着问过父母,在合家团圆的饭桌上,在谈及小时候的种种趣事时,然而唯独这件事大家都记不得了——父母已经很老了。这个话题很快被一带而过,你觉得很委屈。印象中那是一条很大的鱼,当时大家都质疑它的来历,如今大家又忘记了它的存在,忽略了长久以来它在你心中所占据的位置…… 有一天,你带六岁的儿子到郊外游玩。湖边有垂钓的,每每有鱼被钓上来儿子都会拍着巴掌叫嚷一阵儿。儿子的欢快深深感染了你,让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真是一样一样的啊!儿子问你钓过鱼没有,你笑着摇摇头,你说:“爸爸摸过鱼,而且摸到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儿子的刨根问底勾起了你讲述的欲望,那尾鲜活的鲫鱼又开始在你的心底翻腾起来。你讲得细致入微。看得出,儿子已听得入迷,最后他还扑闪着大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爸爸,你真了不起!”不知怎么,当时你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临走时,你将儿子讨来的一条小鱼放生了。【C】小鱼先是在水边转了个圈,随后一闪就不见了,让你想起梦中那道倏忽而过的白光。你宁愿相信那是同一条鱼,它穿越时空而来,如今又游向辽阔而未知的水域……(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9期)11.请以“鱼”为线索,梳理“你”和“鱼”的两段经历,完成以下情节示意图。(3分)① ② ③ 12.作者把“鱼”比作“一道游弋的白光”,并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妙处?请联系A、B、C三处,结合全文简要品析。(4分)13.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参考“思考小贴士”,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4分)思考小贴士①“你”可以是谁?②若将“你”改为“我”或“他”,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4.若将小说题目“孩子和鱼”改为“你和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理由。(6分)【答案】11.①“你”把“鱼王”当作“惊喜”拎给父母看,得到父母的一番责打。②“你”把这条鱼封存在记忆里,时刻在梦中与它遭遇。③“你”细致地讲述摸“鱼王”的故事,得到儿子的真诚褒奖。12.作者把“鱼”比作“一道游弋的白光”,既符合鱼在水中快速游动的视觉特征,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种隐秘和灵动的美感。这一比喻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从童年摸到“鱼王”时的惊喜与成就,到后来被父母否定后的怀念与惆怅,再到成年后被儿子抚慰后的释然与放下,这道象征着“童年纯真”和“成长困惑”的“白光”成为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连接着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13.“你”是故事主人公,也是读故事的每一个人。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代入感和真实感;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故事,纯真、勇气、自信等美好品质遭到他人的质疑;同时也传达作者的美好祝福,希望每个人都能与过去和解,与未来相拥。14.示例:不赞同。在第一段“你”和“鱼”有关的经历中,作为“孩子”的“你”,摸到“鱼王”——这份象征着童真的勇气、自信却被父母质疑、否定与剥夺,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心灵困境。在第二段故事中,儿子以“孩子”的认真倾听、真挚抚慰,治愈了“你”童年的伤痛,温暖了“你”心中的“孩子”。原题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两个核心元素——孩子和鱼,孩子代表纯真、探索与成长,而鱼则象征着生命中的惊喜、困境与挑战,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小说主题:每个孩子、每段童年都应该被信任,被温柔以待。所以,原题“孩子与鱼”更合适。【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你的小手甚至按服不了它。他们都叫它‘鱼王’。你和‘鱼王’很快被大伙儿围拢,成为那个午后灼热的焦点”“到家时已近傍晚,父母上下打量着你,好像不认得你一样。你知道,都是身上那套脏兮兮的衣裤惹的祸。一番责打在所难免”,①概括为:“你”把“鱼王”当作“惊喜”拎给父母看,得到父母的一番责打。结合“从此,你再没摸过鱼,这件事也被你封存在记忆里,像个秘密,不再提及。只是你时常还会在梦里与一道游弋的白光遭遇。是那条鱼,没错,还有那短暂的惊喜感如电流般贯穿全身,醒来却是无尽的怅惘”,②概括为:“你”把这条鱼封存在记忆里,时刻在梦中与它遭遇。结合“儿子的刨根问底勾起了你讲述的欲望,那尾鲜活的鲫鱼又开始在你的心底翻腾起来。你讲得细致入微。看得出,儿子已听得入迷,最后他还扑闪着大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爸爸,你真了不起!’不知怎么,当时你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③概括为:“你”细致地讲述摸“鱼王”的故事,得到儿子的真诚褒奖。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就在你靠近沟边的刹那,隐约看见一道游弋的白光,擦着你的腿,那么真实”“是你时常还会在梦里与一道游弋的白光遭遇”“小鱼先是在水边转了个圈,随后一闪就不见了,让你想起梦中那道倏忽而过的白光”分析,作者将“鱼”比作“一道游弋的白光”,并在文中反复出现,这种比喻和重复使用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深度。它象征着“你”对那条大鱼的记忆,是“你”心中的秘密和美好回忆。种比喻和重复使用,加深了读者对“你”内心世界的理解,让读者感受到“你”对那条大鱼的怀念和情感。这种比喻和重复使用,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使文章更具诗意和感染力。从童年摸到“鱼王”时的惊喜与成就,到后来被父母否定后的怀念与惆怅,再到成年后被儿子抚慰后的释然与放下,这道象征着“童年纯真”和“成长困惑”的“白光”成为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连接着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13.本题考查人称作用分析。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具有独特的作用。首先,第二人称“你”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代入角色,感受到“你”的情感和经历。其次,第二人称“你”可以让叙述更加客观,让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你”的经历和情感。最后,第二人称“你”也可以让叙述更加亲切,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你”的理解和关怀,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故事,纯真、勇气、自信等美好品质遭到他人的质疑;同时也传达作者的美好祝福,希望每个人都能与过去和解,与未来相拥。14.本题考查标题分析。对于将小说题目“孩子和鱼”改为“你和鱼”,我认为不赞同。因为“孩子和鱼”这个题目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首先,“孩子和鱼”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你”和“鱼”的关系,以及“你”对那条大鱼的怀念和情感。其次,“孩子和鱼”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你”和儿子的关系,以及“你”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育。最后,“孩子和鱼”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成长和变化。原题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两个核心元素——孩子和鱼,孩子代表纯真、探索与成长,而鱼则象征着生命中的惊喜、困境与挑战,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小说主题:每个孩子、每段童年都应该被信任,被温柔以待。所以,原题“孩子与鱼”更合适。(2024-2025·广东省汕尾市·九上期末)(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4分)大 风莫 言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④“爷爷!”我惊叫一声。⑤在我们的前方, 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 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 “风。”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古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 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 你累了吧 ” “不累, 孩子。” “这风真大。” “唔。”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 走吧。”爷爷说着, 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文章,有删改)15.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的故事情节。(3分)16.小华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他觉得“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这一句作者写得特别好,并摘录下来。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帮他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17.小忠准备将《大风》一文发布到文学社新媒体平台,在编辑内容时,想将画横线的部分删去,他认为这几句话重复出现,反而突显了爷爷的木讷。你不认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18.如果遇到人生中“大风”应该怎么做 请你结合以下两个链接材料谈谈看法。(4分)【链接材料一】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古人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节选自莫言《不被大风吹倒》)【链接材料二】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 坚强了。(节选自曹文轩《孤独之旅》)【答案】15.”我“和爷爷一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16.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堤下的庄稼比作接到命令的士兵,把水中跃起的红鲤鱼比作一道道闪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风袭来时庄稼迎风倒伏,河里水飞鱼跃的情景;突出了大风的猛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17.不认同,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都没有,这句话反复出现是为了突出爷爷面对大风时的沉着与冷静,与”我“的恐惧与激动,形成对比,而爷爷面对大风时的冷静是”我“的依靠,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18.面对困境要从容镇定,勇于对抗。在大风袭来的艰难时刻,”我“受到爷爷言行的激励,变得勇敢、坚强、机智,最终和爷爷一起渡过难关。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辍学后跟随父亲去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变得坚强、成熟。由此可见,如果人生中遇到”大风“,要迎难而上,不言放弃,最终获得胜利与成长。【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可概括为:“我”和爷爷一起去割草;根据“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爷爷,那是什么”,”‘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儿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可概括为:遭遇大风:根据“我们钻进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儿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也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领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可概括为:与大风搏斗。16.本题考查修辞赏析。“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堤下的庄稼比作接到命令的士兵;“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红翅膀的鲤鱼比作一道道闪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在空中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风袭来时庄稼迎风倒伏,河里水飞鱼跃的情景,表现了风力的强劲,渲染了紧张的氛围。17.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画线句子的反复出现,起突出强调作用,表现了爷爷面对大风时的沉着与冷静,“我”一次次看向爷爷,说明爷爷是”我“的主心骨,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是爷爷的这种冷静让”我“一次次战胜恐惧。18.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由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一,”我“跟爷爷拉草回家的途中遇上大风时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在爷爷的激励下勇敢地面对它。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能轻言放弃,要敢于对抗;由链接材料二中的杜小康在暴风雨后没有哭泣,”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可知,如果人生中遇到”大风“,要迎难而上,不言放弃,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果实。三、写作(50分)(2024-2025·浙江省杭州市·九上期末)1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任选一题完成写作任务。材料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材料二: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材料三: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吹号者》(1)请根据你对其中一则材料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请根据你对其中一则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1)在自省中成长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几位好友相约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篮球。我们分队进行比赛,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争取为队伍赢得胜利。然而,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我因为一次失误,将球传给了对方,导致我们队伍失去了宝贵的分数。那一刻,我充满了懊悔和自责,队友们虽然没有责备我,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失望的眼神。比赛结束后,我独自坐在操场的一角,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误,意识到自己在比赛中过于急躁,没有充分观察队友的位置和对方的防守策略。这次失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君子求诸己”的道理,即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或抱怨他人。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注重自我反思和提升。在篮球训练中,我更加专注于技巧的提升和战术的学习,同时也学会了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和耐心。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那次失败的教训,提醒自己要从内心深处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克服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篮球水平逐渐提高,不仅在比赛中能够稳定发挥,还能在关键时刻为队伍贡献关键分数。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省,这种品质不仅让我在篮球场上受益匪浅,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成熟和自信。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时,都会感激那次失败带给我的成长和启示。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自省和提升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君子求诸己”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2)自我反省,成长之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有人选择归咎于外,将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而有人则选择向内探求,从自身寻找原因。正如《论语》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我看来,自我反省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开启智慧与成功之门的钥匙。自我反省,意味着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与思想,从中找出不足与错误。它要求我们以一种谦逊、诚实的态度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掩饰。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正是这份痛苦,促使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历史上,无数先贤都通过自我反省实现了人生的飞跃。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正是这份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使他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圣人。而曾国藩,更是以写日记的方式,每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反省,最终成就了一代名臣的辉煌。在当今社会,自我反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总之,自我反省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明确方向,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用这把钥匙打开智慧与成功的大门,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本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来自《论语》《故乡》和《吹号者》,每则材料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考生需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写作。从立意上看,可以选择“君子求诸己”的自省精神,强调个人成长中自我反思与提升的重要性;也可以选择“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创新精神,探讨在困境中勇于开拓新路的勇气与智慧;还可以选择“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中的坚持与希望,强调在黑暗中不放弃、持续追寻光明的坚韧品质。选材构思:在选材上,考生应结合自身经历,选取能够体现所选材料主题的事例。比如,若选择“君子求诸己”,可以叙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若选择“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以讲述自己在某个领域或项目中如何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若选择“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则可以描写自己在追求某个目标过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信念与希望的心路历程。在构思上,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展开叙述,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同时,要注意文章结构的紧凑和逻辑的清晰,确保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2)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面对这三则材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深入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议论文。以材料一为例,我们可以将主题定为“自我反省与成长”。审题时,要抓住“求诸己”这一核心,明确文章主旨在于探讨个人成长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立意上,可以强调在面对问题或挑战时,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我反省实现个人成长和提升。选材上,可以引用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事例,如曾国藩通过日记自我反省,最终成为一代大儒;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当下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突出自我反省的价值。构思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再列举论据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自我反省在个人成长中的不可或缺性。这样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能够很好地支撑主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