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说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①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②时空观念: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唯物史观: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义和团团民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扶清灭洋”口号的辩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的复杂性;义和团运动对“瓜分中国”计划的挫败作用。《辛丑条约》的签订。
考点梳理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2.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口号:“扶清灭洋”。
(1)“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也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4.清政府的态度:时“剿”时“抚”。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发动战争: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抗争: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结果: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狼狈西逃。
4.八国联军的暴行: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易错易混 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并扩大列强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西、荷、比11国签订。
2.主要内容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特点: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4.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步专训
1.下表是“义和团基本信息归纳表”。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宣传文告 “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
斗争目标 “扶清灭洋”
斗争方法 焚毁教堂,仇杀教民
A.反帝色彩浓厚 B.斗争方式多样
C.地域分布广泛 D.群众基础深厚
2.1900年底,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材料充分体现了(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清政府捍卫了民族利益 D.列强与清政府关系的友好
3.周恩来总理曾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B.鼓舞了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 D.是第一场反侵略斗争
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5.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7.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共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阻碍”指的是(  )
A.把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B.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C.革命纲领不能切合实际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8.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有50 000多居民的塘沽中国人几乎绝迹。1000多户的新河仅剩下300余户,北塘的万户居民也伤亡过半。从大沽到北京,凡所过村镇,都变为残垣颓壁。这反映出 (  )
A.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剧 B.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凶残本性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自然经济遭到彻底破坏
9.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曾指出:“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他发出这一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者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D.武昌起义的成功
10.对下列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
A.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B.清政府坚决抵抗侵略
C.义和团得到清政府重视 D.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等口号。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中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次战争。列举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两位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材料二所述“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入侵与反入侵斗争的感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实现“自强”的途径。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ABBCD CDBBA
11.(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人物: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写出两位即可)
(2)斗争:义和团运动。
危害: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不屈服;我们永远缅怀近代反侵略斗争的英雄人物;我们要学习反侵略斗争中英雄人物身上英勇献身、保家卫国的反抗斗争精神;等等。(写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2.(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
实现“自强”的途径是: 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以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 保持与外国列强的和平, 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以及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2)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指的是戊戌变法, “暴力反洋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
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