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初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温故知新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提升阅读技能。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老子〉四章》)
2、阅读相关解读资料,拓展阅读思路。
3、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zōu]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或儒生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曾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颇有实际才能。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
孔子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其主张的“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更有儒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无限崇拜与无限敬仰。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自被宋仁宗后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孔子
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30岁前,有志于学,位卑而能“鄙事”。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论语》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
安:
敏:
而①:
就:
有道:
而②:
正:
已:
动词,吃饭。
安逸。
勤勉。
表并列。
接近、靠近。
指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匡正,端正。
通“矣”,相当于“了”。
研读:《论语》十二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情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 哪些方面可以称为“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在物质条件上: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重视榜样作用,虚心请教
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在言行上: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译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而:
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表假设,如果。
如……何:
第二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 (yi):古代乐舞表演的规模是以佾为单位的,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孔子认为:季氏连这种严重越礼的事情都能干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
《礼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礼辨异: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译文:
在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朝、夕:
闻:
道:
名→状,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
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第三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喻:
义:
品德低下的人。
知晓,明白。
道义。
小人:
第四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分析孔子是否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接受)也。”(《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孔子并不排利。孔子主张富贵要通过正当、合法、合理的手段取得。
第四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贤:
齐:
内:
自省:
省:
形→名,贤人,有贤德的人。
形→动,看齐。
方名→状,在心里。
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检查、反省。
第五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朱熹:思齐者,冀己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此恶。
第五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
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
胜:
文:
野:
史:
彬彬:
然后:
质朴、朴实。
超过。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这样以后。
第六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就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
君子要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
第六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也是很重大吗?(奋斗终生)死了以后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士:
弘:
毅:
以为:
已:停止
读书人。
广、大,志向远大。
坚强,意志坚强。
把……作为。
第七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身处春秋乱世,明知“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多次碰壁后,“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不改初衷,即使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译文:子路在石门夜宿,早上守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我)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七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譬如:
为:
篑:
平地:
覆:
往:
比如、好比。
堆积。
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平:形→动,填平。
倾倒。
前进。
译文:孔子说:“(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第八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沛公起如厕
(6)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如果
或者
至于
或者
到……去,往
比得上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第八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就不会疑惑。
仁德的人能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招人怨恨,能行忠道 (己欲立而立,己欲达而达人)就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勇敢的人,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
第九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康有为曰:万物之事理错杂于前,而不知所从,则日在惑中;身家国天下苦恼相缠,而不能逃去,则日在忧中;身世言行危难相触,而不能胜之,则日在惧中。圣人先救惑者以穷理明物之知,则幽室皆见光明;施忧者以乐天知命之仁,则地狱皆成乐土;施惧者以浩气刚大之勇,则风雷亦能弗迷。故知仁勇为三达德,学者度世之妙方,不可不信受者也。
第九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知者不惑:智者自知,明道达义,不为物蔽,故不惑。
仁者不忧:仁者自得,存公去私,乐天知命,不为物役,故不虑。
勇者不惧:勇者果敢,见义勇为,志道直前,不为物暴,故不惧。
如何理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九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
复:
一日:
归:
由:
请:
目:
礼:
敏:
请:
事:
斯:
约束。
归复。
一旦。
赞许。
依靠。
请允许我。
条目。
名→动,合乎礼。
聪敏。
请允许我。
实践,从事。
这。
第十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仁就是克己复礼,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第十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第十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言:
行:
其:
恕:
于:

奉行,实践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原谅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第十一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大概都担心自己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立身),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事业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第十一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
夫:
兴:
观:
群:
怨:
迩:
事:
近。
侍奉。
讽刺时政。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类似同学们。
那。
第十二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的作用有哪些?

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观风俗之得失”。有助于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即《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如《无衣》篇。
第十二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怨,不满。“刺上政”,如《硕鼠》《伐檀》等。《采薇》,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弃妇的不满……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近可以侍奉父母。
远可以侍奉君王。
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十二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章节 主要观点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
君子与小人:第1、4、6章
“仁”:第2、7、9、10
道”的学习:第3、8章
学习《诗》的重要性:第12章
学习:第1、3、5、6、8、12章
修己与待人:第5、11章
修身养性:第?章
总结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 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仲尼


礼治
私人
入仕
七十二
三千
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中庸
孟子
大学
练习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