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各课时教案(表格式,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各课时教案(表格式,8份打包)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5 Section B 1a–1c
教学目标
1.能够熟悉故事文体特征、第一人称叙事的特点、描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2.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关键信息,归纳每位亲人为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分别做了什么。 3.能够基于文本信息,结合自身体会,分析故事人物的情感与行为动机,理解“回家过年”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教学内容
本部分的阅读内容是一个家庭在春节回母亲家乡过年的故事。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任务互动,展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与文化的传承。文本以Wenwen自述的方式来呈现主题内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人自述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种“现身说法”的感觉,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感情距离,提升文章的情感表达力;二是以中学生的口吻而不是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有利于拉近文章与读者(中学生)的心理距离,引发他们的感情共鸣,让学生感觉文章的作者就是他们身边的小伙伴,“回家过年”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同时也是生活中重要的经历。 文章以父女对话开篇,女儿提议去海南度假,但父母决定前往母亲的家乡。这一冲突暗示了春节返乡的重要性,为后文的家庭团聚埋下了伏笔。路途中通过对具体时间five hours和交通工具火车转巴士的描写,体现了返乡的不易和艰辛,也侧面反映了春运文化。Wenwen一家看到村口的祖孙俩在寒风中等待,亲情的期盼跃然纸上。寒冷与回家的温暖,对比中强化了“家”的温馨。到家后,厨房的忙碌,分享零食,帮忙摆桌等细节,展现出了家庭成员分工协作与亲密关系。最后的离别时刻,外婆询问能否常回家“Will you come home more often?”妈妈含泪点头的情景,突显了离别的不舍与对“家”的依恋。 另外,在情感的表达上,作者使用了多种象征性语言。母亲说“Ah,home again!”时的微笑,象征返乡的归属感。离别时“Mum nodded, with tears in her eyes.”含泪的点头则体现了对“家”的依恋和深情。晚餐时familiar taste of home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对家庭记忆和情感联结的隐喻。祖孙搬运行李和祖母准备孙女最爱的零食,体现了家庭中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无私付出。 总之,文章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真实的人物对话和象征性语言,生动诠释了“Home Sweet Home”的主题。春节返乡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家庭团聚的温馨,更深入挖掘了“家”作为感情纽带和文化载体的多重意义。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4分钟 1.学生通过Free talk列出“家”带给我们的感受。 1.通过Brainstorm,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感觉的思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6分钟 2.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Where are the people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festival do you think they are preparing for 2.通过对图片的讨论,引导学生预测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分钟 3.学生快速读文本,回答问题。 ①Where did the writer go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②What is the name of the writer ③How did the writer begin her narration 4.学生扫读文本,找出划分文本三部分的时间句,并为每个部分找出主旨。 5.细读。跟读Part 1,并回答: ① Where did the writer want to go for the holiday ② Did Dad agree ③ What was Dad’s decision 6.细读。跟读Part 2。看4幅图并补充句子,然后为4幅图排序。 7.细读。跟读Part 3,引导学生留意妈妈的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妈妈的感情,分析语言。 8.再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第一人称的代词,并让学生感受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同,感受人物的情感。 9.学生找出文本中表达情感的词汇,并继续查找人们在不同的时刻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10.学生第三遍读文本,找出不同的人在不同地点的活动,梳理故事的框架图。 11.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补充句子的主语,填写家庭成员为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所做的活动。 3.通过略读,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 4.通过再读文本,确定文章的篇章结构。 5.通过细读第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细节,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6.通过细读第二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细节,培养信息的逻辑理解和整合能力。 7.通过细读第三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感情表达。学会familiar和with结构的表达。 8.通过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深化对“家”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9.通过情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情感理解能力。 10.帮助学生建立故事叙述的框架结构。 1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细节,呼应主题“Home Sweet Home”。
10分钟 12.转述Wenwen的故事,填写主题词汇。 13.根据语言框架,转述Wenwen的故事,并参考checklist。 1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Can we get together online instead of taking a long trip back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12.通过短文填空,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建立准确的语义网,并转述故事。 13.通过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把故事讲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4.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温暖的意义,超越语篇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并悟出“West or east,home is the best.”
作业 必做: 复述文本的故事。 选做: 1.寻找家中温暖的小仪式,并记录下来。 2.录制一段关于“家的声音”的音频故事。 通过分层作业,学生量力而行。同时激发创造力,提升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1 Opening Page, Section A 1a–1d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图片匹配,积累关于家务劳动的常见词汇表达。 2.能够结合所听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归纳人物各自对应的行为活动。 3.能够灵活运用听力对话中的句型结构,与同伴围绕家务劳动展开“礼貌请求”和“征询许可”的简单对话。 4.能够体悟家人应当互帮互助、共同承担家务、建设美好小家。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的核心单元之一,围绕“家庭责任与温馨家园”(Home Sweet Home)这一主题展开。本单元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家务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家庭责任、礼貌提出请求,并深入探讨“家”的意义。本课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聚焦基础语言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双重培养,旨在帮助学生从语言应用和家庭协作两个维度理解“家”的内涵。 开篇页呈现了本单元的大问题“What does home mean to you ”,引领学生进入主题探究。同时还列举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起到学习导览的作用。活动1a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为后续听力任务提供词汇储备,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家庭角色,初步建立责任意识。活动1b要求学生听对话,勾选Jim被要求完成的家务劳动,训练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家务相关词汇的辨识能力。通过选项设计(如“hang out with friends”为干扰项),提升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活动1c要求学生听第二段对话,匹配家庭成员与其负责的家务,进一步训练细节捕捉能力,同时引入家庭分工概念。这一活动提供选项(A–F)作为脚手架,避免开放式任务带来的焦虑,主要是为了降低听力活动的难度。听后活动1d鼓励学生将词汇与句型转化为真实交际语言,强调礼貌沟通的实际应用。通过角色扮演(如家庭成员协商分工),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增强语言实用性。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猜测图中人物活动。提问: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in the photo Where are they Is “home” the same as “house” What does home mean to you 1.通过呈现主题图,呈现目标句式。激发兴趣,激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谈论人物活动及相关信息,引入“家”的主题:A house has walls, but a home has laughter。
7分钟 2.学生快速跟读呈现的有关家务劳动的短语,并分享自己熟知的家务劳动。 3.学生观察活动1a中的六幅图并默读与家务有关的短语,回答提问“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 ”,学生列举家务词汇。 2.通过呈现高频家务短语激活学生背景知识,预先输入听力文本关键词汇,为后续搬家对话的听力任务搭建语言支架。 3.通过图片强化词汇记忆,关联学生自身经历。
20分钟 4.学生默读活动1b中的标题和四组短语,预测人物关系和活动。学生听活动1b录音,勾选Dad要求Jim完成的任务。 5.学生第二次听1b录音,聚焦任务顺序,填写Jim完成家务活动的时间线。 6.学生听活动1c录音,匹配家庭成员与家务。 7.学生第二次听活动1c录音,聚焦人物与任务,填写表格中的信息,并补全细节。 8.学生第三次听1b录音,用can或could补全句子。 9.学生第三次听1c录音,用can或could补全句子。 10.学生完成两个听力填空后,延续性感知“can”和“could”的不同并完成匹配任务。 4.通过解读活动1b的短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和活动场景,培养预测能力。通过听对话掌握大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听力材料的整体内容,为后续更深入的听力理解打下基础。 5.通过完成时间线,将抽象信息转化为结构化图表,帮助学生直观梳理事件顺序与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语言应用能力。 6.通过听对话获取细节信息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在听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和相关活动。 7.通过第二遍听力捕捉细节,利用听力表格将零散信息归类为“人物—征询许可—礼貌请求”,帮助学生逻辑化梳理对话内容,强化语言结构意识。 8.通过听力填空,对比语料(爸爸的两次拒绝,语气有所不同),不直接讲解规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can”和“could”的细微差别。 9.通过听力填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can”和“could”的细微差别。 10.通过匹配任务,直观揭示“could”的核心语用价值—礼貌程度升级。
10分钟 1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需包含人物、事件、缘由(起因)。 12.学生对比两段对话: 搬家前(Jim父子):严肃、责任分工; 搬家后(全家):轻松、协作布置。 回答问题: How can families work together on chores and build a sweet home How can we balance our personal wants with family tasks 13.学生根据活动1c中获取的请求句式,抽取活动1a中的“家务劳动”卡,编写并表演家务请求对话。观众用“综合评分表”评价,最佳表演组获得“家务小帮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朋友用can,对长辈用could。 11.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提升信息筛选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12.通过感受两组对话的异同,从语言学习升华到情感态度:理解协作与责任对家庭的意义。 13.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语言运用的趣味性与真实性。帮助学生感知用“can”或“could”提问进行“礼貌请求”和“征询许可”。在模拟真实家庭场景中运用语言,强化礼貌沟通意识。
作业 Must do: 学生用英文采访至少两位家庭成员。 1.What chores do you do 2.How often do you do chores 3.What do you think about doing chores Choose to do: 设计“Chore Helper Agreement Card”,用英文写出3条承诺。共同承担家务,强化责任意识。 通过有真实情境的访谈与创意实践,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多样化的任务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承诺,呼应单元主题。
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2 Section A Pronunciation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辨并正确朗读音素/ /、/ /、/u /、/ /、/ɑ /、/ /,并根据这些音素归纳与其对应的常见字母或字母组合。 2.能够通过听音正确拼写出含/ /、/ /、/u /、/ /、/ɑ /、/ /的符合拼读规律的常见单词。 3.能够理解、听辨并在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意群和停顿。
教学内容
本单元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家务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家庭责任、提出礼貌请求,并深入探讨“家”的意义。本课作为单元的第二课时,聚焦语音规则与口语流利度双目标:通过活动1系统训练认读6组元音音素(/ /-or/oor、/ /-o、/u /-oo/u、/ /-oo、/ɑ /-ar、/ /-u),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规律(如区分spoon/u /与cook/ /),结合例词建立音形关联;活动2借助家务对话(如“Would you like to mop the floor | or clean the windows ”),以竖线符号直观标注意群与停顿规则,旨在解决学生拼读混淆(如cook vs spoon)的问题,提升解码能力与听力辨识能力;通过意群划分(如“Mum, | can I invite ...”)培养自然语流,避免机械断句;同时依托“家庭责任”主题(协商家务分工),在语境中整合目标音素(floor/ /、look/ /)与功能句(Can I ... ),渗透协作意识与“家”的价值观。采用对比归纳法,结合句子听辨强化“音—形—义”联结;以视觉化符号(“|”和“||”)为脚手架,通过跟读→自主划分→情景演绎实现渐进训练;设计真实性任务链(理解对话→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在“分工协商”(拖地/擦窗)和“成果反馈”(Good job!)中促进互动,最终达成语音规则自动化应用(如复用floor/windows结合Would you like to ... ),实现工具性技能与人文主题的深度融合。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家务图片抢答英文短语。 1.通过呈现与家务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背景知识。
17分钟 2.学生边听边跟读,感受八组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 3.学生在表格的横线处填写一个具有相同发音规律的单词,然后全班共同核对答案。 4.学生根据音频听辨6组核心元音音素,对照表格跟读例词。 5.学生将8个单词(fox、floor、blue、look、but、school、sport、far)按发音规则归类至四组音标对应的方框。 6.学生根据所给音标判断并圈出符合该发音的单词。 7.学生分组练习绕口令,练习准确读出相关音标。要求快速朗读并发音清晰。 2.通过听读对比训练,引导学生建立字母和字母组合与音素的关联,培养音素意识,在辨析相近发音中提升语音辨异能力与发音准确性。 3.通过自主补充例词,强化音形对应规则,提升近音辨析能力。 4.通过听读模仿训练固化发音肌肉记忆,借助近音对比强化辨析能力,最终提升发音准确性。 5.通过音形对应练习,助力学生掌握发音规则、提升辨音能力。 6.通过圈词练习强化学生语音意识、巩固发音规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加词汇接触。 7.通过趣味绕口令开展发音差异训练,以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发音准确性。
20分钟 8.学生听第一遍录音,注意并感知意群和停顿。 9.学生听第二遍录音,理解“|”和“||”标记意群和停顿。 10.学生听教师朗读两组对话后,描述感受,理解意群和停顿。 11.学生听录音跟读模仿,教师可在一旁打节拍,帮助学生理解意群和停顿。 12.学生阅读对话并选择正确答案。 13.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进行跟读模仿,再次体会对话中母亲和儿子不同角色说话时的语气。模仿对话中的语音、语调以及停顿。 14.学生两人一组,扮演Peter和Mum,模仿朗读对话,要求清晰体现意群和停顿(如说到“Mum, | can I invite ...”时举手示意停顿),并添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为增加趣味性,角色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两人、多人、男女可随机组合。 8.通过标记意群和停顿,掌握划分技巧。 9.通过可视化标记,帮助学生感知口语表达中的节奏感,掌握划分技巧,理解口语节奏背后的语言逻辑,提升表达流畅性。 10.通过对比无意群和有意群的朗读,学生直观感受意群和停顿的重要性。 11.通过跟读模仿、意群停顿辅助及对话练习,提升学生听力模仿力、强化意群停顿意识并增强语言感知。 12.通过对话语篇的问题链设计,系统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并强化语言学习效果。 13.通过跟读模仿,帮助学生纠正语音语调,把握停顿节奏,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14.通过创意表演,将意群和停顿技巧内化为自然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让语言学习更具趣味性,同时为真实情境中的自然交流奠定语音与情感表达基础。
作业: 学生从给定的六个音素(/ /、/ /、/u /、/ /、/ɑ /、/ /)中选择四个来创作一首歌谣。 通过趣味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音素发音,激发创造力,提升语音流畅度。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4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教学目标
1.能够归纳和掌握情态动词can和could(“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的结构、意义和用法。 2.能够结合日常交际语境灵活运用can和could,进行“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语法项目是情态动词can / could在“征询许可”(ask for permission)和“礼貌请求”(make polite requests)中的交际功能,通过阶梯式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与语用规则。活动3a的表格呈现了不同句式、不同人称的“Can / Could you ... ”问答句式,方便学生对比和探索规律。活动3b–3c是语法运用和巩固环节。活动3b根据回答反推合适问句(如“Of course you can.”对应“征询许可”类提问),在限制性框架中鼓励个性化表达,培养逆向逻辑思维。活动3c让学生在语篇语境中,通过集体任务模拟真实交际需求,增强语言实用性。这是开放性输出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学生完成动物能力匹配:如“A fish→can swim”。 2.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并思考其中“can”和“could”所体现出的新功能,而不是它们原本表示“能够”的基本含义。 1.通过激活旧知(can表能力),自然过渡到社交场景。 2.通过直观感知语用差异,建立“语言形式—功能—身份”联系。借思考讨论激活思维与合作,经归纳总结助学生内化知识,明晰“can”和“could”表示“礼貌请求”和“征询许可”的用法规则。
15分钟 3.学生自主选择情景任务卡,根据卡片要求进行对话练习,要求学生运用“can”或“could”来提出请求,之后邀请部分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对话。 4.学生通过综合评分表,对自己创编的对话和角色扮演表现进行三项核心能力自评。 5.学生阅读活动3a句子,对比4组问答中can / could的使用场景及回应方式,标注问句功能:R(礼貌请求)或P(征询许可)。 6.学生阅读活动3a句子,思考问题:Which one sounds more polite, “can”or “could” 7.学生将句式与对应的功能进行匹配连接。 3.通过分类场景显性对比,区分can / could在“礼貌请求”和“征询许可”中的功能差异;借助身份适配训练,渗透礼貌层级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衔接真实生活,服务交际需求。 4.通过有条理的自我评价标准,能引导学生弄清楚对话和表演的各个要素,评估自身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 5.通过语用功能辨析任务,引导学生发现情态动词的深层使用规则。 6.通过对比例句的语气差异,自主归纳“can”与“could”在礼貌程度上的区别,最终选择更委婉的表达形式。 7.通过匹配活动,让学生再次回顾和运用所学的关于“can”和“could”在“礼貌请求”和“征询许可”语境中的知识,强化对不同句式功能的理解和记忆。
20分钟 8.学生阅读对话内容,根据上下文逻辑选择合适的词补全对话。 9.学生回顾之前练习中的句子,为每组补充1个例句。 10. 学生根据对话的语境,从“can”和“could”中选择合适的词补全对话。 11.学生选择最佳问句,补全活动3b的对话,根据回答反推问句。 12.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用Can / Could编写对话。 8.通过填空练习有助于巩固学生对“can”和“could”相关知识的掌握,检验学生对之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9.通过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整合,加深对相关语言知识的整体认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10.通过同一对话中can / could的自然交替,展示情态动词使用的三个关键维度:角色关系(母子)、请求类型、礼貌层级。 11.通过匹配任务,培养逆向逻辑思维,强化语境推理能力。 12.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在限制性框架中鼓励创造性输出,提升语言准确性。
作业 请在“魔法餐厅”中选择自己的角色,和你的同伴编写对话并演练。 通过魔法主题激发创造力,真实的交际场景可以促使学生结合语境,培养输出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3 Section A 2a–2e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听读对话,了解迎接祖父母来新家做客前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并记录关键信息。 2.能够与同伴流利地朗读对话文本并进行角色扮演,正确把握语句的意群和停顿。 3.能够从清洁房间、布置家居等方面入手,总结让祖父母居住舒适、便利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为老人着想,培养孝老爱亲的美德。 4.能够思考待客之道,探讨怎样把家布置得温馨舒适,让客人宾至如归;在“准备待客”的语境下,运用can和could向亲人“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核心对话是Jim一家筹备祖父母到访为情境,延续单元“Home Sweet Home”主题,聚焦情态动词can / could的“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的功能,同时自然融入名词所有格与实义动词一般现在时的复现式学习。对话通过真实家庭场景,串联起语言形式、交际策略与文化意识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爱家人”。 活动2a的对话情境是Section A 活动1b和1c第二个听力对话的延续。继Jim一家搬到新家后,Jim的祖父母到家做客。一家人很自然地谈论起如何为了祖父母的到来做准备。活动2b让学生阅读篇章并回答问题。。活动2c要求学生完成有关活动2a的思维导图,将线性听觉信息转化为非线性视觉结构,帮助学生主动筛选核心要素,并通过构建层级框架建立逻辑权重认知,强化信息优先级判断能力。活动2d和2e都是口语输出活动:活动2d要求学生根据活动2a进行角色扮演;活动2e要求学生在Peter筹备朋友到访的新情境中改编对话,将“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的语言形式迁移至相似但不同的交际场景,实现从机械模仿到自主应用的能力跃升。此设计呼应单元主题“家的意义”,强调责任分担与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Jim的祖父母要来他家拜访,Jim一家正在为他们的到来做准备。学生阅读这些关于准备事项的短语。 1.通过生活短语、家庭迎客情境及阅读要求,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实现情境化学习并为后续听力作铺垫。
15分钟 2.学生阅读对话并猜测空白处应填的单词,回答问题: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missing words 3.学生听第一遍录音,验证猜测,勾选出Jim和他的家人谈论到的家务事项,全班核对答案。 4.学生听第二遍录音,独立完成填空。听后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答案,再全班核对答案。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记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对话,回答问题。 2.通过预测,锻炼学生的语篇推理能力,增强听力目的性,为后续听力任务做铺垫。 3.通过预测验证与干扰项辨别的双轨听力任务,训练学生信息筛选、强化重点内容的能力。 4.通过填空练习强化了关键词汇和句型的识别与书写。突出核心语言结构can / could及其应答的感知和理解。 5.通过阅读任务,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后续口语输出奠定基础。
12分钟 6.学生根据PPT中呈现的活动,按照听力文本中的正确顺序排序。 7.学生读对话,完成家庭成员与家务活动的表格配对。 8.学生基于祖父母来访的对话回答4个渐进式问题。 9.学生从对话中提取关键信息,补全思维导图主干。并基于生活经验在other板块自主添加至少两项新内容。 6.通过听力内容排序题,训练信息定位、逻辑排序、细节提取能力。 7.通过对话信息向表格的转化任务,锻炼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8.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里的明显信息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自然联系学生生活,渗透孝亲价值观,为后续讨论铺垫。 9.通过思维导图的信息重构与创新补充任务,引导学生发展系统性、跨文化问题解决能力,深化家庭关怀意识与内化孝亲敬老价值观。
10分钟 10.学生分角色(Dad、Mum、Peter、Helen、Jim)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对话。邀请1-2组展示,简单点评(侧重流利度、停顿、情感表达)。 11.学生分组编写活动2e对话。情境:Peter要筹备朋友聚会,需向家人求助。对话需包含2个can / could请求、1个拒绝理由、1个妥协方案(如:—Can I borrow your chess set —Sorry, I’m using it. How about after dinner )。 12.学生通过综合评分表,对自己创编的对话和角色扮演表现进行四项核心能力自评。 10.通过角色扮演内化语言结构,提升口语流利度和表现力。强调意群停顿,培养良好语感和理解力。添加手势表情增强表现力。 11.通过编写对话,促使学生迁移运用本课核心语言(can / could表示“征询许可”和“礼貌请求”)进行真实交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家庭协作的意识。 12.通过有条理的自我评价标准,能引导学生弄清楚对话和表演的各个要素,评估自身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
作业 设计“祖父母欢迎手册”,需包含:(1)1个房间布置的建议(e.g. Put a lamp near the bed. / We put non-slip mats in the bathroom.)。 (2)2个礼貌请求句(用Can / Could ... )(e.g. Could you tell us your favorite food / Can I help you with your bag )。 (3)1句温馨欢迎语(e.g. Welcome to our home!)。 通过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家庭协作意识,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深化“孝亲敬老”价值观。
4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8 *Reading Plus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节选,理解安妮的情感变化与决策动机。 2.能够通过故事中角色的困境引发对家庭、责任和牺牲的思考。 3.能够通过讨论促使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4.学习新的词汇并能在语境中加深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拓展语篇选段改编自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故事讲述了Anne被Marilla收养,在Green Gables农场幸福地生活。当Anne准备去外地上大学时,Marilla生病了,面临失明的风险。Marilla的身体状况使她无法继续经营农场,不得不卖掉Green Gables,但Anne决定留在当地教书,照顾Marilla,共同维护她们挚爱的家园。最后邻居Mrs Lynde理解Anne的决定。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增强了学生理解复杂叙事的能力。通过对“Why does Anne make her decision ”的问题探讨,进一步领悟“爱与责任的一体两面”。引发学生对家庭责任、亲人在困难时期如何相互扶持的思考,并探讨“家”的真正意义,呼应单元主题“Home Sweet Home”。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封面解读。学生观察小说封面,补全句子: _______is the main character. Anne has red hair and she looks ________. 2.学生阅读关于小说和作者的introduction。 1.通过封面解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故事主题人物。 2.通过简介,激活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了解本节阅读课的语篇背景。
12分钟 3.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What is Anne’s decision 4.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链: (1)What is the probl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2)What are Anne’s two dreams (3)Why does Anne make her decision (4)Why doesn’t Mrs. Lynde think Anne is foolish 5.学生再读故事并思考: (1) How did Anne feel when she made her decision (2) Why did she cry first but then smile 6.学生阅读文本,并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通过快速阅读,抓住故事核心信息。通过略读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4.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阅读文章时,能定位并提取信息进行回答。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家庭责任、亲情的思考,培养同理心。 5.探讨小说中主题人物的情感并感受安妮的决定之伟大。 6.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0分钟 补全文本,并讨论Anne是个什么样的人。 8.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讨论安妮的性格并思考“从她的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9.角色扮演。展示出Anne和Marilla谈论关于Marilla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售卖Green Gables的片段。 7.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与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基于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通过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9.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小说人物的语言,领悟“爱与责任的一体两面”。探讨“家”的内涵意义,呼应单元主题“Home Sweet Home”。
5分钟 10.日记写作。 学生以安妮的身份写一篇日记,描述她做出决定的那一天。 提供写作支架,启发学生通过写作内化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
作业 1.完善安妮的日记。 2.以安妮的名义,把做出决定后对自己想说的话记成日记。 通过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的平衡,培养感恩与责任感。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7 Section B 3a–3c, *Project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朋友间的邮件,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房间改造”计划,并按照先后顺序梳理作者邀请朋友一起做的事情。 2.能够分析并归纳邮件的组织结构、内容要点和文体特点。 3.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创造力,模仿范文写一封邮件,内容为邀请朋友帮助自己把房间布置得更有趣、更温馨。 4.能够通过班级调研,汇总自己和其他同学平时做家务的情况、对家务劳动的看法。整理信息并形成报告,向班级汇报自己的调研结果。
教学内容
该读写板块包含两个任务链。即阅读任务链(活动3a–3b)和写作任务链(活动3c)。这体现了教材读写结合以及过程性写作的设计理念。活动3a是阅读一封Zhang Peng写给John的电子邮件,请求John帮助装饰他的房间。学生通过阅读邮件的内容,提取其请求的具体事项(如选择颜色、带工具、选照片等),并明确请求的逻辑顺序。活动3b是一个逻辑排序练习。根据邮件中Zhang Peng请求步骤按逻辑排序,让学生明确在请求邮件中作者从描述现状到提出计划,再到约定时间、请求工具,最后提出补充要求的组织语言的顺序,形成初步的写作框架。这个活动强化了学生对信息组织逻辑性的认知,避免写作时内容混乱。活动3c的写作任务,是根据提供的事项(如“buy some flowers”、“make a poster”、“bring a pair of scissors”等),模仿示例邮件,独立撰写一封请求朋友帮助装饰房间的邮件,强调语言组织和整合能力。写作任务结合示例邮件,引导学生学习英语邮件中的礼貌用语(如“Could you ...”),撰写结构清晰、语言得体的请求类邮件,适应真实生活场景。 Project的项目活动通过“家务调查”这一真实任务,将语言学习与生活技能紧密结合,同时渗透了家庭价值观教育。这个项目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所学所思,探究“家”的内涵,感悟家与亲情的重要性,思考自己能为家人做些什么、能为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做些什么,增强家庭责任感,主动分担家务,体谅家长,培养热爱小家、建设小家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2分钟 1.课前热身 学生列举已知的家务劳动(sweep the floor, fold clothes),讨论“分担家务如何让家更温馨”。 谈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 ②How often do you do chores ③What do you think about doing chores 1.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装饰房间”主题。 通过讨论和汇报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自己能为家人做些什么,增强家庭责任感,主动分担家务,体谅家长。为后续任务提供内容框架与逻辑支持。
15分钟 2.小组汇报。对小组成员做家务的情况和感受进行汇报。 3.阅读邮件文本,根据表格的提示填写信息。 4.提问①What does Zhang Peng want to do with the animals on the walls ②What does Zhang Peng want to do after painting 学习邮件中表请求的句式(Can you ... Could you ... ),并理解语言中如cover 和paint的含义并拓展学习。 2.通过信息提取,理解邮件核心内容。使学生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信息的基本框架。 3.通过提取关键词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并提高记录效率,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4.回答关于细节的具体问题。学习新的语言知识。 内化语言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与情感表达。
5分钟 5.完成阅读任务。弄清楚张鹏在邮件中组织语言的顺序。 6.讲解邮件的格式:收件人、主题、问候语、开头段、正文、结尾、签名。 5.强化语言运用的逻辑顺序。 6.强化逻辑思维,理解邮件的组织框架,对邮件的开头、正文和结尾要写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18分钟 7.学生分组设计“理想房间装饰方案”,列出要做的事情(buy some flowers、put up paper cuts),用思维导图记录计划。 8.邮件撰写。根据模板撰写邮件,要求包含: 开头:礼貌问候与请求(Could you help me decorate my room )。 主体:现状描述、装饰计划、具体请求。 结尾:表达期待与感谢。 提供评价表,引导学生在撰写中注意相关细节。 7.通过协作设计确定写作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写作任务的关键信息,能更好地抓住邮件的组织结构、内容要点和文体特点。 8.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将语言学习转化为真实写作任务。模仿范文写一封邮件,邀请朋友帮助自己把房间布置得更有趣、更温馨。
作业 1.完善课堂邮件写作,添加装饰细节(如颜色、物品)。 2.调查出班级内家务活做得最多的同学,并汇报结果。 通过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家人做些什么、能为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做些什么,增强家庭责任感,主动分担家务,体谅家长,培养热爱小家、建设小家的主人翁意识。
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2 Home Sweet Home Lesson 6 Section B 1d–1e, 2a–2c
教学目标
能够结合阅读文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家”相关的话题词汇和常见搭配。 能够欣赏诗歌并尝试以“Home”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3.能够通过阅读社区邀请函,联系自身实际,体会个体与社区、小家与大家的紧密联系,思考自己可以为社区这个大家庭做些什么。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词汇运用包含三个活动。活动2a是一个填字游戏,聚焦了与家庭相关的词汇如“bedroom”“living room”等,训练学生对单词含义的理解及拼写能力。活动2b关注词语的匹配。强化动词短语的搭配如“clean up”“hang up”“pack up”,提升学生对日常动作表达的准确性。活动2c是一个在真实的语境中(社区欢迎信)应用词汇(如“invite”“community”“free”),培养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2a旨在通过理解clues,让学生解决puzzle,激发兴趣并提升学生的词汇记忆。活动2b从短语的搭配上强化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活动2c的信件填空结合社区欢迎信的语境,引导学生分析上下文逻辑,体会词汇的运用功能。 从词汇记忆(填字)到短语搭配(匹配),再到综合应用(选填),将家庭和社区主题的词汇融入实际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记忆”到“场景应用”的跨越。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谈论会做的家务劳动,回答: ①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②What about your family members 2.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描述家庭成员为营造温暖家庭所做的贡献(如cooked dinner, shared snacks等)。 1.回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复习主题词汇,为课堂中家务语义网做铺垫。 2.通过回顾家庭温暖的主题,自然过渡到本课的sweet community的营造也需要人人参与。
10分钟 学生填写Wenwen的故事所缺的主题词,并复述Wenwen的故事。 根据文本讨论: Why did Wenwen’s parents take “heavy” luggage home on such a long journey What is “the familiar taste of home” in the story 谈论对“家”的理解并分享交流观点。 6~7.学生读诗歌和来自经典中的观点,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填写: Home is not a place, It’s 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重读Wenwen的故事,读出文本中的事实,在复述中再次感受人物情感。感受“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对“heavy”“the familiar taste of home”的讨论,升华学生们对“家”的理解。 5.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家”的含义,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6~7.学习诗歌。学习诗歌中的新词汇,并尝试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的诗句。了解新的文字表达方式,并尝试用新的语言应用形式——诗歌来表达感情。
10分钟 8.学生根据PPT上的提示,完成填字游戏,复习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如hunt, nod, community, treasure等)。 9.学生将PPT上的词汇进行匹配(如clean up the bathroom, take out the rubbish等),并解释短语的含义。 10~12.学生根据PPT上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短语完成对话(如clean up the bathroom, take out the rubbish等);学习理解smell等词汇的表达,并进行练习巩固。 8.通过填字游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巩固词汇学习。 9.通过词汇匹配,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正确用法,为后续的对话编写做准备。 10~12.通过对话编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巩固短语的正确用法。并学习一些重要语言表达,比如smell。
15分钟 13.学生围绕建立美好社区,探讨主题词汇并分享。 14.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活动2c的信件填空;讲解重点词汇,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用所学词汇和短语完成句子。 15.讲解邮件的格式:收件人、主题、问候语、开头段、正文、结尾、签名。以活动3a邮件为范例,标注“现状描述What”“计划安排Why”“具体请求How”“写信人Who”等部分,为写作做准备。 16.学生根据PPT上的模板,撰写邀请函,邀请朋友参加社区活动。 13.通过分享交流,建立突出主题的语义网。 14.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词汇,强化词汇的音形义,掌握词汇用法。 15.分析文本的结构。明确书信内容的表达。 16.通过邀请函撰写,帮助学生掌握邮件的写作思路和格式,为写作实践奠定基础。
作业 1.完成社区邀请函。 2.画一张你梦想的社区图。 通过将语言知识迁移至新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作业考虑学生能力发展并量力而行。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