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附语文测试卷【2025.9.4】(满分50分,答题时间40分钟)一、古诗文解读(10分)陆绩①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②见袁术③。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遗母。”术大奇之。【注释】①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学者。②九江:三国时地名。③袁术:州郡的长官。1. 为加点字注音(1)拜辞堕地( ) (2)欲归遗母( )2. 解释加点词(1)于九江见袁术( ) (2)去,拜辞堕地( )(3)拜辞堕地( ) (4)术大奇之( )3 翻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遗母。4. 你认为陆绩的做法是否妥当,请你评价陆绩的做法并说明理由。二、阅读理解。40分)。(一)(20分)________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央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__________,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在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5.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冷静( ) 乖巧( ) 真真切切( )6. 根据上下文意思,在文中的虚线上选填的句子应该是( )。A.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感人的一笔。B.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沮丧的一笔。C.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D.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忐忑的一笔。7. 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本文的主旨是赞美母亲的__________。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母亲又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章中画横线处是______描写,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其在表达上起到的作用是什么?10. 请为本文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二)(20分)遭遇野牦牛①黄昏时分,我急匆匆地行驶在通往阿里的路上,车子飞快地行驶着,一不小心冲出了路外,我整个人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时,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从我背包中散落的糌粑。②我屏住呼吸,额头冒出冷汗。在藏地,野生牦牛性格火暴,容易伤人,若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我小心翼翼地爬行,将自己藏在一块大石后,悄悄观察它们。只见它们悠闲地吃着糌粑,时不时甩甩尾巴,满足地叫两声,或抬头望向远处的雪山。它们的眼睛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和凶光。其中一只偶尔漫不经心地扫我一眼,但丝毫没有搭理的意思。③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但同时也感到寒冷正在渗入体内,如同置身冰窖。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仍是一片白亮,可温度却在不停下降。我试图开动车子逃离,但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车坏了,看来我只能在这冰窖般的车里过夜。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一夜过去,我可能会成为一具永远不再醒来的冰雕。④远处,两只野牦牛的黑色剪影在雪地中显得格外清晰。它们也是走散的牦牛吧!此刻,它们紧紧挨在一起,互相取暖。我__________……⑤时间慢慢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亮得透明,夜晚所释放的寒气,如恶狼般围困着我,侵袭着我的身体,啃噬着我的神经,冲毁着我最后的坚持……终于,我下定决心,宁愿受伤也不愿冻死。我咬咬牙,朝着那两只牦牛慢慢靠近。刚走出几步,那只大的牦牛抬起头看着我,但在天光的映衬下,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它再次低头靠近旁边的小牦牛,那只小牦牛已经熟睡,发出轻微的鼾声。⑥我放心了,再次慢慢靠近,把身子轻轻贴向他们。很快,一股暖意弥漫到我身上,虽然还是很冷,可比刚才强多了。伴随着他们轻微的鼾声和淡淡的毛腥味,我那颗彷徨无助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也同他们一起进入了梦乡。⑦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远远看去,雪山在天幕下显得宁静、庄严,泛着洁净的光芒,和天光映衬着,也相互沁润着。⑧天亮后,我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我和野牦牛相互取暖、一起入眠、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不断地发出惊叹。此时,两只野牦牛已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找到了他们的同伴。⑨我很高兴,对着牦牛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你们好。”⑩我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们好……”11. “我”和野牦牛相遇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按顺序填在空格处。恐惧——( )——彷徨——( )——不舍12. 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我”心理活动。1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夜晚所释放的寒气,如恶狼般围困着我,侵袭着我的身体,咬啮着我的神经,冲毁着我最后的坚持。14. 文中作者两次强调野牦牛眼睛的清澈透亮,请结合相关情节,并分析其作用。15. 文中“我”对野牦牛的称呼先后经历了“它们——他们——你们”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西附语文测试卷【2025.9.4】(满分50分,答题时间40分钟)一、古诗文解读(10分)【1~4题答案】1 ①. duò ②. wèi2. ①. 在 ②. 离开 ③. 下拜告别 ④. 对……感到惊奇3. 我母亲天性喜欢吃这些东西,我想带几只回去给母亲。4.示例:我认为陆绩的做法体现孝心,但行为欠妥。他心系母亲,因知母亲爱吃橘子而私藏,纯孝之心令人动容。但是,作为宾客,未经主人允许私拿物品不合礼节,可直接请求主人赠与。二、阅读理解。40分)。(一)(20分)【5~10题答案】5. 亢奋;任性;模模糊糊 6. A7. ①. 散文 ②. 慈爱、宽容8. 母亲既为女儿不懂事而伤心,又为女儿终于认识到错误并道歉而感到欣慰,百感交集之下再次流泪。9. 环境;渲染了苍茫、宁静的氛围,烘托“我”内心的愧疚与反思,也为下文回忆母亲送伞的情景做铺垫。10. 《龙眼与伞》(二)(20分)【11~15题答案】11. ①. 平静 ②. 放心(或:安静)12. 示例:我心中突然一动,为何不加入它们呢?但转念一想,它们可能会用那尖锐的犄角顶我,让我受伤……13.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雪域高原夜晚的寒气比喻为恶狼,通过写“恶狼”对我的“围困着、侵袭着、咬啮着、冲毁着”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极度严寒,表现我的绝望痛苦焦急等。14. 通过描写野牦牛眼睛的清澈和没有一丝凶光,从侧面表现了野牦牛的友好(和善),并不如我所想的那般凶狠暴躁,使“我”紧张的情绪逐渐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相互取暖埋下伏笔。15. 初遇时“我”认为野牦牛是性格粗暴的野兽,所以称为“它们”;后面经过观察,发现它们对“我”很友善,甚至靠近它们取暖也一点也没有伤害“我”的意思,感觉我们是同类,所以称为“他们”;经过一整晚互相取暖,它们帮助“我”免于被严寒冻死,是“我”的救命恩人,更是与“我”共渡难关的朋友,所以称为“你们”,称呼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我”对野牦牛的情感由惧怕到信任,到最后亲密友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