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人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即人工智能创造。这相当于承认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拟现主体经验和深层记忆“历史化”的进程。因为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的人工智能诗歌疏离了基于“生活感悟、精神信仰、历史意识、哲学思辨一类富含人文逻各斯底色的想象品格”(欧阳友权语),其计算、推演出的是“不自足”的拟真文本,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人工智能诗文本仍属于“非诗”。(摘编自卢桢《人工智能写诗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材料二: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AI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对于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德国诗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认为,诗歌“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摹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催生了大量“虚拟作者”,其创作的诗文本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升。B.人类诗歌的核心母题之一是呈现精神“不完美”,而AI诗歌缺乏此类基于生命体验的真实表达。C.对于AI写诗,若提供给人工智能越多风格的诗歌作品,它就越可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D.胡戈·弗里德里希对诗歌特质的论述,为AI可能开拓新诗歌类型和风格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微软科学家的预言,是为了证明AI未来能完全替代人类进行诗歌创作。B.材料二以“同光体”训练为例,论证了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可提升诗歌质量。C.两则材料严格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D.两则材料在论证“AI能否写诗”这一问题时,观点完全对立,不存在任何共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将诗歌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当前AI无法写诗,即便未来出现“强人工智能”,其作品也未必都能被人类理解。B.诗歌常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笔法,不拘泥于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这使得AI诗歌比日常语言更易通过图灵测试。C.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这使得AI创作的诗歌质量可与人类创作的诗歌质量媲美。D.经过风格化训练的AI,其创作的诗歌在某些方面可能达到让人难辨真伪的水平,这与训练素材的精心挑选密切相关。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目前人工智能写诗尚未具备“诗”的人文内核的原因。5.下面两首诗歌,分别为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的原作与AI拟作。请结合材料二简要阐明二者的不同之处。【甲】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山居秋暝 AI拟作 空山新雨歇,秋气入庭幽。 松间悬冷月,石上淌清泉。 竹边逢浣女,莲处见渔舟。 春芳随水逝,游子不思还。二、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节选)曹雪芹刚忙过年事,凤姐儿便病了,不能理事,王夫人便命李纨与探春协理家务。这日,李纨与探春至厅上坐了。吴新登媳妇进来回:“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太太叫回姑娘、奶奶。”说毕,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她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安个畏惧之心;若稍有嫌隙不当处,不但不畏服,还要编出笑话来取笑。吴新登媳妇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她便早已献殷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如今她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年轻姑娘,所以只说这一句话,试她二人有何主见。李纨道:“前儿袭人妈死了,赏银四十两,这也赏她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媳妇听了,忙答应“是”,接了对牌就走。探春道:“你且回来,我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有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赏多少?你说两个我们听听。”吴新登家的陪笑回说:“这不是什么大事,赏多赏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笑道:“这话胡闹。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帐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厉害!还不快找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一时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是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探春便说:“给她二十两银子。这账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忽见赵姨娘进来,开口便道:“这屋里人都踩我的头还罢了,姑娘该替我出气才是。”一面说,一面哭起来。探春忙道:“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赵姨娘道:“姑娘现踩我,我告诉谁去?”探春听说,忙站起来道:“我并不敢。”赵姨娘道:“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探春笑道:“原来为这个,我并不敢犯法违理。”一面坐了,拿账与赵姨娘看,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偏我改了不成?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同袭人一样。这不是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旧规矩办事。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处。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说的。太太满心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也真没脸!”一面说,一面不禁滚下泪来。赵姨娘道:“太太疼你,你越发该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探春道:“这也问你们各人,哪个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哪个好人用人拉扯?”赵姨娘气得问道:“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探春气得脸白气噎,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个舅舅来?何苦来!谁不知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赵姨娘只管还唠叨。忽听有人说:“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赵姨娘方止住口。平儿进来笑道:“二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若照旧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再添些也使得。”探春说道:“好好的添什么?你主子真个巧,叫我开了例,她做好人,拿太太不心疼的钱,乐得做人情。你告诉她,我不敢添减。她添她施恩,等她好了出来,爱怎么添添去。”平儿来时,已明白对半,听这番话,越发会意,便不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探春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没见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也不查清了就来混我们。我们问她,她竟有脸说‘忘了’,我说她回二奶奶事也忘了再找去?我料着你主子未必有耐性等她去找!”平儿笑道:“二奶奶跟前她敢有这么一次,包管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又陪笑向探春道:“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减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与太太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李纨笑道:“好丫头,怨不得凤丫头偏疼你!本无可添减之事,如今听你一说,倒要找出两件来斟酌斟酌,不辜负你这话。”(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有删改)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赵国基之死”为开端采用顺叙展开情节,《祝福》以“祥林嫂之死”为开端采用倒叙展开情节。B.选文通过主仆、母女冲突暴露家族丑态,《百合花》则通过小通讯员与我、新媳妇互动展现人性美好。C.赵姨娘提及“没脸”,既反映了她对自身地位的不满,也暗示了封建礼教下妾室及其子女的卑微处境。D.平儿传达王熙凤“再添些也使得”的话,实则是王熙凤故意刁难探春,想打压她的威信,使她在赵姨娘面前难堪。7.下列对刁奴试主情节中几次“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新登家的“陪笑”表面恭敬,实则暗含挑衅,试图诱导探春破坏规矩,以便日后拿捏。B.探春的第一个“笑道”是温和的劝解,意在安抚吴新登家的,避免矛盾冲突激化。C.吴新登家的第二次“笑道”是被揭穿后的掩饰,笑容勉强,暴露了她的尴尬和心虚。D.探春的第二个“笑道”带有讽刺意味,借王熙凤的威严震慑吴新登家的,以确立自己的权威。8.脂砚斋评探春“敏且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敏”与“慧”的理解。9.请结合选文中刁奴试主、赵姨娘纠缠、平儿周旋等情节,探究“权力博弈”这一主题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自开元、天宝间讨吐蕃诸国,已有宦者监大将之军。至鱼朝恩为观军容使,邙山之战,李光弼欲据险而阵,朝恩令阵于平地,遂致大败。据裴度、韦皋、李德裕等所奏,大概监军者先取锐兵自卫,懦者出战,战胜则先报捷,偶衄则凌挫百端,侵挠军政,将帅不得专主。每督战,辄建旗自表,小不胜则卷旗去,大军往往随之奔北。故刘辟之叛,杜黄裳请不用监军,专委高崇文讨之。然白居易疏谓“韩全义讨淮西,贾国良监之;高崇文讨蜀,刘贞亮监之”。是黄裳虽奏,而监军仍未撤也。裴度讨吴元济,始奏去监军,主将得专兵柄,法令既一,战皆有功,遂平淮、蔡。其后会昌中讨刘稹,李德裕亦奏“监军不得干军事,每兵百人,听以一人为卫”。由是号令精整,遂平泽潞。观此,则中使监军有害无利,昭然可见。此犹是临战时用以监察,尚有说也。其寻常无事时,各藩镇亦必有中使监军。如陆长源死,监军俱文珍密召宋州刺史刘全谅入汴以靖其乱。王承宗死,诸将请王承元主留务,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当与议。”监军以众意赞之,承元乃受。是亦未尝无靖难解纷之益。(节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二十·新旧唐书》)材料二:二月,壬申,永平节度使令狐彰薨。彰承滑、亳离乱之后,治军劝农,府廪充实。时藩镇率皆跋扈,独彰贡赋未尝阙;岁遣兵三千诣京西防秋自赍粮食道路供馈皆不受所过秋毫不犯。疾亟,召掌书记高阳齐映,与谋后事,映劝彰请代人,遣子归私第;彰从之,遗表称:“昔鱼朝恩破史朝义,欲掠滑州,臣不听,由是有隙。及朝恩诛,值臣寝疾,以是未得入朝,生死愧负。臣今必不起,仓库畜牧,先已封籍,军中将士,州县官吏,按堵待命。伏见吏部尚书刘晏、工部尚书李勉可委大事,愿速以代臣。臣男建等,今勒归东都私第。”(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岁遣兵三千【A】诣京西【B】防秋【C】自赍【D】粮食【E】道路【F】供馈【G】皆不受【H】所过【I】秋毫不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指根据,与《史记·项羽本纪》“据亿丈之城”的“据”意思相同B.“衄”指战败,与《曹刿论战》“齐师败绩”的“败绩”意思相近。C.“阙”指空缺,与《三峡》“略无阙处”的“阙”意思相同。D.“勒”指勒令,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宦官监军制度于开元、天宝年间已出现,鱼朝恩在邙山之战中强令李光弼平地布阵,导致唐军大败。B.裴度讨伐吴元济时奏请废除监军,使主将专掌兵权,最终平定淮蔡,李德裕借鉴此策,也成功平定泽潞。C.令狐彰在滑、亳地区整顿军队、鼓励农耕,使府库充实,即使藩镇普遍跋扈,他仍坚持向朝廷缴纳贡赋。D.令狐彰临终前拒绝让儿子继承节度使之位,反而举荐刘晏、李勉,并命儿子返回东都私宅,体现其公正无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刘辟之叛,杜黄裳请不用监军,专委高崇文讨之。(2)及朝恩诛,值臣寝疾,以是未得入朝,生死愧负。14.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唐代宦官监军制度的利弊。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皱白”“腻红”指代残花,突出花的色彩与形态,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B.颈联“总得苔遮犹慰意”中的“慰意”,表现诗人对落花“得苔遮”的庆幸,与“泥污更伤心”形成对比,深化悲惜之情。C.尾联“明日池塘是绿阴”以景结情,通过“绿阴”的生机反衬落花的凋零,暗含诗人对自然循环的坦然接受,情感转为豁达。D.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16.这首诗被评价为“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抒发情感,李白《将进酒》中,“ ,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人生短暂。(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3)一扇窗,犹如一个银幕,居室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上演。古人常以“窗”入诗文表达情思,如“ , ”。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本 增笔 减笔 重笔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如图)。“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 甲 】;【 乙 】。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守株待兔”中的“株”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表示是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批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的树林,因此森有茂密之意。如杜甫歌诵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在《说文解字·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树木的第一种重要功用是做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 A 】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 B 】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是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要结构,其制作要选用上好的木材是关键。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也称“栋梁之才”。木材的第二种功用是做车轮。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以为轮”,即把木头一边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缦长而细心的制做,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圆形的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轮材贵韧”。18.请根据图表内容,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甲】【乙】两处补写语句。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0.请在【A】【B】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你找出后,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汉字构形中,“重笔”是通过相同汉字叠加形成新字并强化表意的造字方式。请重新选取材料外的两个汉字,分别对汉字进行两次叠加(如“木”,两次叠加后形成“森”),并阐明其含义及效果。七、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长。——《光明日报》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贾平凹《一棵小桃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茅盾《白杨礼赞》关于“成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B 3.C 4.①人工智能写诗是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逻辑,难以产生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②人工智能写诗并非生命主体的真情实感,难以真实地表达情感思维与思想灵性。 5.①意象组合逻辑不同:甲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意象通过生活场景(浣女归来、渔舟划行)形成有机关联,自然贴切;乙诗“竹边逢浣女,莲处见渔舟”是基于概率的意象拼合,违背日常生活线性时间逻辑,跳跃不合情理。②词语表现力不同:甲诗“照”“流”等字精准传情,十分灵动;乙诗“悬”“淌”等词直白平淡,缺乏神韵。③情感表达真实性不同:甲诗“王孙自可留”的情感与清幽意境自然融合,是“在心为志”的真实流露;乙诗“游子不思还”的抒情较刻意,无情感铺垫,缺乏真情实感。④意境整体风格统一性不同:甲诗从写景到抒情风格统一,尽显山居清幽;乙诗“秋气入庭幽”与“松间悬冷月”场景切换生硬,风格不够统一,缺乏面目。6.D 7.B 8.①敏:指思维敏锐、行事果敢。如文本中探春面对赵国基去世后的赏银问题,敏锐地察觉到吴新登媳妇的故意刁难,没有轻信李纨的决定,而是追问旧例,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②慧:指聪慧贤明、有管理才能和大局观。探春清楚贾府的各种问题,理家时能从全局出发,不仅按旧例处理赵国基丧事赏银,还能想到此前袭人母亲去世赏银不符合规矩,体现了她的公正和对规矩的坚守。 9.①刁奴试主体现主仆间的试探与抗衡:吴新登媳妇以“不言语”“记不得旧例”试探李纨、探春的处事能力,实质是轻视年轻主理者的权威;探春则以追问旧例、驳斥敷衍反击,通过坚守规则确立自身管理权,形成主仆间的权力角力。②赵姨娘纠缠体现亲人间的立场冲突:赵姨娘以“生母”身份要求探春“拉扯赵家”,试图以亲情绑架权力;探春则以“祖宗规矩”划清界限,拒绝因私废公,体现封建伦理下“主仆规矩”对“母子私情”的压制。③平儿周旋体现管理者间的微妙制衡:平儿受凤姐所托提议“添些赏银”,既想维护凤姐权威,又需顾及探春的决策;探春识破“叫我开例,她做好人”的意图,坚持“不添减”,展现年轻管理者与资深掌权者之间的权力博弈。10.CEH 11.A 12.B 13.(1)因此刘辟叛乱时,杜黄裳请求不任用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讨伐他。(2)等到鱼朝恩被诛杀,正赶上我卧病在床,因此没能入朝(谢恩),(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感到愧疚辜负(圣恩)。 14.利:平时能辅助平定叛乱、化解纷争(如俱文珍靖汴州之乱、监军协助王承元接受任命)。弊:战时抢占精锐、干涉军事指挥(如邙山之战),干扰军政、削弱主将权力,导致战败。15.C 16.①咏物:紧扣“花”展开,从残花“皱白”“腻红”,到落花“沿流去”“被雨淋”,再到花落后“苔遮”“泥污”的设想,刻画花的形态与命运,咏物精微。②抒情:以“离情切”“愁态深”写花之情,用“眼随”“恨满”“伤心”“悲春酒”直抒胸臆,将对花的怜惜与个人情感相融。③感时:借春去花落之景,既叹自然时序更替,又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怅惘,“悲春”中渗透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怀,三者统一。17.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小轩窗,正梳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18.【甲】加在上面是“末”,“末”的本义是树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乙】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朱”的本意是树干,用一横标示出树干中心位置。 19.“批开”改为“劈开”、“歌诵”改为“歌颂”、“缦长”改为“漫长”、“制做”改为“制作” 20.【A】无论 【B】都 21.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是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要重量,其制作要选用上好的木材。(或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是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要重量,其制作选用上好的木材是关键。) 22.示例:“人”两次叠加后为“众”,“众”表示多人聚集,强调数量多,“众”字通过叠加强化了许多的表意,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单用“人”更能凸显集体协作的力量感。示例:“水”两次叠加后为“淼”,“淼”形容水广大无际,“淼渺”中的“淼”字通过叠加强化了水流广大的表意,比单个“水”字更能传递出浩瀚无际的视觉感受。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