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速度的测量 讲义(含答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速度的测量 讲义(含答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 速度的测量 讲义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概念理解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速度测量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认识不同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停表、光电门等)的使用场景。
2.实验技能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和路程。
能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分析误差来源。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3.实际应用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测量现象(如汽车测速仪、跑步计时)。
能利用速度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时间或路程)。
4.科学思维
理解实验误差的必然性,学会减小误差的方法。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
知识点梳理
1. 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1) 速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
表示速度(单位:m/s 或 km/h)
表示路程(单位:m 或 km)
表示时间(单位:s 或 h)
(2) 测量方法:
测量路程 (如用刻度尺测量运动距离)
测量时间 (如用停表记录运动时间)
计算速度
2.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实验器材:
斜面(或轨道)
小车(或小球)
刻度尺
停表(或电子计时器)
挡板(用于确定终点)
(2) 实验步骤:
①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沿斜面下滑。
② 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长度 。
③ 释放小车,同时启动停表。
④ 小车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记录时间 。
⑤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⑥ 计算平均速度 。
(3) 数据处理:
计算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提高实验准确性。
分析误差来源(如计时误差、测量误差)。
3. 不同测量工具的应用
(1) 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如小车运动的距离)。
(2) 停表:测量运动时间(如短跑计时)。
(3) 光电门(拓展):利用光电传感器测量高速运动物体的时间(如实验室测速)。
4. 生活中的速度测量
(1) 汽车测速仪:利用雷达或激光测量车辆速度。
(2) 跑步计时:体育比赛中用电子计时器记录运动员成绩。
(3) 火车时刻表: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易错点提醒
1. 计时误差
错误:释放小车和启动停表不同步,导致时间测量不准确。
纠正:确保释放小车的同时按下停表,或由两人配合操作。
2. 路程测量错误
错误:未正确测量运动距离(如斜面的实际运动长度)。
纠正:用刻度尺精确测量小车运动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3. 单位不统一
错误:计算时单位未统一(如路程用 cm,时间用 s,导致速度单位混乱)。
纠正:统一使用国际单位(m 和 s),或换算后再计算。
4. 误用平均速度
错误:将变速运动的某次测量值当作全程速度。
纠正:变速运动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分段计算速度。
5. 忽略实验误差
错误:认为实验数据必须完全一致,忽略误差的必然性。
纠正:理解误差来源(如人为操作、仪器精度),合理分析数据。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小白周末从家步行去图书馆,他手机上的运动应用程序记录的数据如图所示,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小白的平均步幅(一步的距离)为0.6m
B.小白步行的平均速度为0.9 m/s
C.小白步行用时 0.4h
D.小白步行的距离为360m
2.从侧面拍摄一辆以36km/h运动着的汽车,如果底片上汽车的像移动的尺寸不大于0.1mm,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车车身长3m,在底片上汽车长1.5cm,那么曝光时间最多为(  )
A. B. C. D.
3.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比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短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00m
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1m/s
D.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D段的平均速度
5.某探究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拍摄了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让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 B、C、 C 9D点为频闪照相机拍摄小球每隔相同时间所到达的位置,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A. B.
C. D.
6.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
B.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C.4~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0~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二、填空题
7.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8.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中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   (选填“A”或“B”)。
(2)小球B的运动速度为    m/s。
(3)小球A和B在第1 s至第6 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A   (选填“=”“>”或“<”)vB。
9.在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图像如图示。物体在处于   状态。物体在内通过的路程是   m。
10.在图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如果测得小车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2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 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选填“大”或“小”)。
11.图1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观察到的情景,a、b、c以及小明所在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同向匀速直线运动,汽车a和小明所在汽车的运动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a车速度比小明所在汽车的速度   (选填“大”或“小”),一段时间后小明从车内后视镜(视为平面镜)观察到的情景可能是图中的   (选填“甲”、“乙”或“丙”)。
12.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并排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两车出发后会发生   次相遇,第一次发生在第   秒末,最后一次相遇点距出发地   米。
三、综合题
13.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8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 间隔是1.1s,求:
(1)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多远?
(2)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
(3)汽车行驶的速度。
14.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跟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m,
(1)求此段公路上汽车的平均速度;
(2)为了节能环保,小明开始骑自行车(如图甲所示),在其中一段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该段路程运动的s﹣t图象如乙所示,求小明骑自行车行驶5min的距离。
15.如图,某小汽车经过一段长为15km的“区间测速”路段,通过该路段两个监控分别记录该车辆到达“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的时间。
(1)该小汽车经过该路段所用时间为   ;
①6h ②6min ③6s
(2)若该路段对小汽车限速120km/h,根据图1数据求出该小汽车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并判断该车辆是否超速;
(3)车速过快是发生追尾事故的一个原因,原因是从司机发现情况到他开始刹车需要一段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若某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5s,他驾驶车辆以60km/h速度行驶,求司机此时的反应距离。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D
6.B
7.0.75
8.(1)A
(2)0.008
(3)=
9.静止;2
10.0.2;大
11.小;乙
12.2;3;24
13.(1)解: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8s,
则声波在空气中传播0.8s通过的路程刚好是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距离的2倍,
那么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答: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136m。
(2)解: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
则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
答: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34m。
(3)解:根据题意可知,汽车运动34m所用的时间,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
14.(1)解: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
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
汽车的平均速度:v= = =20m/s=72km/h。
(2)解:由图象可知,自行车行驶90m,用时15s,
所以自行车的行驶速度:v′= = =6m/s;
小明骑自行车行驶5min的距离:s″=v′t″=6m/s×5×60s=1800m。
15.(1)②
(2)车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车速超过了120km/h,已经超速。
(3)解:车的反应距离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