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仁寿县德培初级中学校2025年春第一学月质量检测七年级(下)语 文 试 (2025.03)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镐头(ɡǎo ) 黝黑( yǒu) 哺育( bǔ) 妇孺皆知( rǔ)B.污秽( huì) 蒙昧( mèi) 骨碌( ɡǔ) 千载万世( zǎi)C.秩序( zhì) 谦逊( xùn) 咀嚼( jué) 锲而不舍( qì)D.迭起( dié) 屏障( pínɡ) 呜咽( yè) 气冲斗牛( dǒ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高梁 灌输 正经危坐 藏污纳垢B.斑斓 傍样 诚惶诚恐 慷概淋漓C.丰饶 气魄 粗制滥造 目不窥园D.犁耙 愚顿 气宇轩昂 当之无愧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近年来,随着关于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的热映,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场景逐渐变得家喻户晓。志愿军战士慷慨淋漓的英勇事迹,无不让国人震撼;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壮举,无不让人肃然起敬。A.鲜为人知 B.家喻户晓 C.慷慨淋漓 D.可歌可泣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①长征虽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战略转移,但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②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端自然环境的考验中,迫使中央红军跨越14个省,翻越雪山草地,突破重重封锁,最终在陕北会师。长征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精神丰碑。③它锤炼了党和军队的钢铁意志,孕育了伟大而不朽的长征精神,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④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火炬。A.① B.② C.③ D.④5.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下面是关于“语文即生活”的一段论述,请结合语境补全空缺处,注意语言的准确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双减”之后,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① 应该关注自家孩子对语言是否有兴趣,对语言背后的生活是否感兴趣,说到底,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接触到一些有趣新颖的说法,如果孩子看到了听到了,表现出应有的兴趣,愿意琢磨琢磨,或者问一问相关的情况,那么③ 。孩子们学语文,就应该维护、保持和④ 。因为这些有趣又新颖的语言背后,展示的是丰富的生活、高超的智慧、有趣的灵魂。在“寻找最佳招牌”活动中,下图的招牌被评为最佳书店类招牌,请用简洁的文字就此招牌的构图作出解释评价。(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踩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节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人相踩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B.金人相踩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C.金人相踩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D.金人相踩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8.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汉语虽然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是“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两个“以”字含义相同。B.查字典,“闻”有“听见;听到”“闻名;传扬”等义项,“以角抵技闻”中“闻”应选择“听见;听到”。C.古汉语中有形容词作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乃顾左右曰”中“左右”的意义为“身边的人”。D.联系“愿为市鞍马”,可推知“腰腹为敌刃割裂”中“为”意义为“为了”。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氏虽是一介女流,但是她不同于其他女子,她力气大,精通击敌技术,能挽弓射箭,两百步内射击都能命中靶心。B.梁氏英勇善战,屡次与金兵交战,都能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袭击金兵粮道时,就遭受了金军的埋伏。C.梁氏巾帼不让须眉,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就表现出超常的本领,用兵器把敌人的腹部割裂,肠子都流出了三尺长。D.梁氏对国家赤胆忠心,即使身负重伤也毫不退缩,而是冲入敌阵浴血奋战,直至以死报国。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4分)译:(2)敌矢如雨,猬集甲上。(4分)译:(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题。归雁杜甫〔唐代〕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注】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一家老小打算回河南老家,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杜甫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杜甫在离故园越来越远的时候写了这首诗。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如今又来到成都,诗歌前两句用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B.这首诗先写思归的心情,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C.诗人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今又来到成都,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D.正当诗人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高高地向北归飞,这一笔暗示时间是秋季,凄凉的季节更加触动了诗人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12.“肠断”是伤感、忧愁的意思,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诗人有哪些伤感和忧愁?(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此夜曲中闻折柳,① "抒写了对家乡和米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已馆》中以"② ,明月来相照"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一封家书写不尽岑参的思乡之情,远赴边塞的岑参在《逢入京使》中用“故园东望路漫漫,③ ”写出了思念家园的悲伤;一树红紫留不住韩愈的满腔热忱,留恋春天的韩愈在《晚春》中以“草树知春不久归,④ ”写出了花木争芳斗艳,尽显生命本色的动人之景;一匹战马带不走木兰的英雄气概,《木兰诗》中以“⑤ , ”写出了木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三、现代文阅读(34分)(一)课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④“不要掉队呀!”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⑥“我们顶着天啦!”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⑾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⑿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4.下列对红军夜晚翻山感受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痛苦。因为徒步行军,粮食缺乏,战士们又累又饿,加上山路又陡峭难行,夜间只能露宿山腰,还被寒气冻醒,没有任何快乐可言。B.轻松。因为红军战士是不可战胜的,从他们的打趣逗笑来看,翻阅老山界完全轻松拿捏,没有任何困难。C.无奈。因为队伍走不动时只能停下露宿山腰,饥寒交迫却只能忍着,翻越高山时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工具,只能互相打趣排解心中的烦闷。D.乐观。因为虽然红军的队伍很笨重,老山界很难翻,但是红军依然微笑面对,迎难而上,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15.下列是作者对长征中的红军的看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说明作者觉得红军很胆怯。B.“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说明作者觉得红军很无知可笑,缺乏对长征困难的正确估量。C.“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说明作者觉得红军在长征中是彷徨不定,信心不足的。D.“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说明作者觉得红军很坚强勇敢,露宿在山腰被冻醒,还能聊天、看夜景,表现得镇定乐观。1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文章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起故事的情节,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选文写“之”字形的火把,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曲折陡峭、红军队伍的庞大,人数之多。“奇观”既指眼前火光与星光相接的壮丽景象,又指不怕千难万险的红军队伍,更指长征这一人类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D.选文描写露宿山腰时的夜景,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从上到下,符合人物睡觉时的观察顺序,写听觉则注重对比和衬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7~19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材料一:“两弹一星”是指中国独立自主地成功研制的导弹、核弹(含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后来人们将这几项工程合称为“两弹一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选自《中科空天》,有删改)材料二:部分“两弹一星”功勋介绍表姓名 主要贡献 姓名 主要贡献王淦昌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钱骥 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郭永怀 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杨嘉墀 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之父 姚桐斌 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王大珩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邓稼先 领导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彭桓武 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朱光亚 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任新民 曾任人造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于敏 解决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材料三:“‘两弹’元勋”邓稼先,平凡、勇敢、坚毅、爱国,他有着远大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着。他的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铸就而来。一次,邓稼先的科研团队制作的原子弹发射失败了,邓稼先挺身而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此时,必须有人去寻找核弹头,邓稼先想都没有想就说:“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白受辐射。”要知道核辐射是十分恐怖的,很有可能置人于死地,邓稼先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可是他丝毫没有畏惧,勇敢地扛起了所有责任。(摘编自网络,有删改)材料四:在“两弹一星”研制事业中,党和国家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来自各个方面的科技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艰苦的研制工作也培养和造就了年轻一代的科技人才。实践证明,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在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着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接续奋斗,勇立时代潮头,以科学技术全面武装自己,扛起时代的大旗。(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某校科技小组想组织一场“两弹一星”介绍展,下面是小组成员的活动策划。根据材料二,下列活动内容设计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选项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A “人造卫星”理论起源 印制任新民、钱骥的工作访谈录B “人造卫星”的秘密 布展杨嘉墀、于敏先生在工作中创造的奇迹C 寻找“核”心力量 王淦昌、朱光亚工作笔记展D 学习“导弹之父”精神 播放《钱学森》电影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建立初期,虽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工作条件艰苦,但是“两弹一星”工作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B.根据材料二可知,一大批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学家,为“两弹一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C.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事业中,党和国家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各个方面的科技专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科技人才在其中占比很大。D.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19.“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青少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勇士的背影宋子洵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你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 “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 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 “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 终于,老人停了下来。 “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 敬礼 扎西没听懂。 “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 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 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 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 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 “累吗 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 “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 ”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 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 ……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 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 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央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划线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描写了夹金山高耸入云的特点,渲染雄壮悲凉的气氛,既衬托昔日红军的伟大形象,又为下文老人登山困难埋下伏笔。B.文中扎西行了两次军礼,第一次是完成老人的嘱托,第二次是表达对无数红军英魂的崇高敬意,两次军礼从被动到主动,展现了扎西被红军精神的感化过程。C.小说标题中的“勇士”是指扎西,他从被迫替老人上山敬军礼,到后来主动报名参军,说明他在老人的红军精神的感染下,成了一名真正的勇士。D.小说第 段通过对老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他行军礼时庄重而又虔诚的态度,表现了他对葬身夹金山的红军战友的深切怀念。21.做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即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请按照要求给文中画线句做批注。(6分)(1)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为什么句子的前半部分用逗号而不用顿号?)(3分)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做批注)(3分)文章以“行军礼”为线索展开叙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以此为线索的作用。(6分)四、整本书阅读(6分)23.结合名著《骆驼祥子》前十章的内容,下列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高妈劝解 ②意欲辞职 ③摔车伤人 ④赠小夜壶 ⑤曹宅拉车③②⑤④① B.⑤①④③② C.⑤③②①④ D.③⑤②①④24.如果祥子需要选一张图片当微信头像,你认为他会选择下面哪一张图片?为什么?(3分)A.黄土地骆驼 B.一辆人力车 C.一轮初升的太阳五、写作(60分)25.微写作。(10分)《黄河颂)这首诗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极富震撼力。如诗人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请以家乡的山水为写作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你对它的热爱。要求:200字左右。(1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50分)定格瞬间的美,凝聚成永恒。对于“‘两弹’元勋”邓稼先,我们记住了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样子;对于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我们记住了他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的样子;对于文坛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记住了他用犀利目光洞察现实世界和人类心灵的样子;对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们记住了他于田间端详稻穗的样子;对于“燃灯校长”张桂梅校长,我们记住了她拿起喇叭给学生鼓劲的样子……你的生活中,也一定出现过这样的人,虽然不为人所关注,但他们的精神同样闪耀着光芒,打动人心!他们也许是你的亲人,也许是你的同学,也许是陌生人……凡人你我他,也有一帧帧让人动容的画面,也有一个个值得被铭记的样子。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记住了你的样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1)要写出人物特点,有真情实感;(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5)字迹工整、美观答案1.D 2.C 3.C 4.D5.①家长应该关注什么 ②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兴趣 ③这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 ④激发这种语言兴趣6.构图中包含“BOOKSTORE”英文标识,清晰表明书店属性;同时融入具有文化韵味的设计元素(如传统纹样、书法字体等,需结合实际图片补充),将西方文字与东方文化符号结合,既直观传递书店功能,又彰显文化底蕴,视觉上简洁且富有内涵,符合书店的文化定位。7.B 8.C 9.C10.(1)遗憾我不是男子,才落到这般境地。(2)敌人的箭像雨一样射来,密集地落在铠甲上。11.A12.一是诗人客居他乡,安史之乱后渴望回乡却又难以实现,归乡之愿不知何时能了的伤感;二是看到向北飞的大雁,大雁可归乡,自己却漂泊在外,对比之下更添思乡的忧愁。13.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深林人不知 ③双袖龙钟泪不干 ④百般红紫斗芳菲 ⑤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14.D 15.D 16.A17.B 18.C19.青少年应树立热爱祖国的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学习“两弹一星”元勋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克服困难;注重团队协作,在集体中发挥自身价值;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20.C21.(1)用逗号隔开“100米”,拉长了叙述节奏,更能体现老人登山时每一步都极为艰难,突出老人体力不支、攀登过程缓慢的状态,若用顿号则节奏过快,无法传递这种艰难感。(2)“烙”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背影给扎西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如同烙印一般难以磨灭,体现出老人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对扎西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22.“行军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老人让扎西代行军礼、扎西完成嘱托行军礼、扎西因受触动再次行军礼等情节,使文章结构清晰;通过“行军礼”这一行为,展现老人对红军战友的怀念、对革命的忠诚,也体现扎西被红军精神感染的过程,突出文章传承红色精神的主题。23.C24.示例一:选A。理由:骆驼是祥子的绰号,黄土地上的骆驼任劳任怨、能吃苦,祥子生活在社会底层,踏实肯干、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与骆驼的特质相似,用黄土地骆驼图片做头像,能体现祥子的形象特点。示例二:选B。理由: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是祥子的梦想,他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人力车是祥子奋斗的象征,符合他对生活的追求,因此会选择人力车图片。示例三:选C。理由:初升的太阳象征希望,祥子虽经历车被抢、钱被敲诈等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买车的梦想,对生活充满期待,太阳的意象契合他心中的希望,所以会选初升的太阳图片。25.示例:家乡的青峰山,像一位沉稳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土地。山间的溪流是老者手中的绸带,蜿蜒流淌,唱着轻快的歌。春天,漫山的野花是老者衣襟上的装饰,红的、粉的、紫的,竞相绽放,向过往的游人点头致意;秋天,金黄的落叶是老者寄出的明信片,飘落在溪水中,带着山间的故事流向远方。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要去山间走一走,听溪流的絮语,看青山的轮廓,这份亲切与温暖,是我心中最美的眷恋。26.(略,需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作,注意写出人物特点、真情实感,符合字数及各项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