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行》二次备课本次备课将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让学生超越“读懂了”,真正“走进去”,感受到杜牧笔下秋山的生命力与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以下是具体的创新性教学框架和策略。一、 核心创新理念:从“赏一幅画”到“经历一次发现美的旅程”传统教学常将《山行》解读为一幅静止的秋景图。我们可以将其重构为一次动态的、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发现的喜悦。二、 创新性教学设计1. 导入创新:创设“悬念”,引发探索欲常规操作: 展示秋景图,谈话引入“秋天”。创新设计:【“山行”猜想】“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你会用什么?(学生可能答:冷、枯、黄、愁)如果让你在秋天的山中独自行走,你可能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答:凄凉、孤独、寒冷)”“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一次‘山行’,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写下了一首截然不同的秋歌。今天,就让我们化身侦探,跟随他的脚步,去看看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让他的心情如此不同?”目的: 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对秋天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探究诗歌独特性的欲望。2. 初读感知创新:“山行”路线图常规操作: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创新设计:【绘制诗人的游览路线】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表示地点和动作的词语,绘制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或行程图:起点: “远上寒山” -> (动作:行)途中: “石径斜” -> (所见:人家)驻足点: “白云生处” -> (动作:停)焦点: “枫林晚” -> (动作:爱)特写: “霜叶” -> (结论:红于花)目的: 将文字转化为空间逻辑,理解诗歌的叙事脉络,明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 品读赏析创新:破解杜牧的“秋天滤镜”这是核心环节,从三个维度深度解读。【维度一:比较之眼——为何这里的秋天不“悲”?】引入其他经典悲秋诗句进行对比阅读(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关键提问: 对比之下,杜牧的诗里有哪些“明亮”、“温暖”、“充满生机”的意象?(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重点破解“寒山”: “寒”字真的只是“寒冷”吗?是否可以理解为“秋山的清冽、幽静”,是一种令人精神一振的“冷爽”,为后面火红的枫叶出现做铺垫?【维度二:摄影之眼——品味诗人的构图与镜头语言】让学生扮演摄影师,分析杜牧的“取景”技巧:镜头一(广角远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画面深远、有层次感(山路蜿蜒、白云缭绕),那“人家”是点睛之笔,带来了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冲淡了孤独感。镜头二(特写定格):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何突然“停车”?是什么牢牢抓住了他的目光?引导学生体会那种突如其来的、极致的美的冲击。“晚”字妙在何处?(夕阳映照,红霞满天,枫叶红得更加绚丽。)目的: 将审美过程可视化,培养学生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能力的敏感度。【维度三:哲思之眼——“红于”为何比“红如”更妙?】终极探讨: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不是“红如二月花”?引导深度思考:“红如” 是像花一样红,只是外形颜色的比喻。“红于” 是比花更红!这是程度的比较,是情感的升华,是精神的宣言。“于”字背后藏着什么? 藏着枫叶历经风霜(“霜”字是关键)后的顽强生命力。它不是在春天和百花争艳,而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傲然怒放。这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连接诗人: 这是否也体现了杜牧本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不流于俗的人生境界?他欣赏的正是这种经过磨难而愈发灿烂的生命力。目的: 抓住诗眼,进行最深入的语言和情感挖掘,实现与诗人精神的共鸣。4. 拓展与迁移创新:寻找生活中的“霜叶”常规操作: 背诵,搜集其他写秋诗。创新设计:【我的“红于”发现】联结现实: 杜牧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从平凡的秋日中找到不平凡的美。任务: 请你在你的生活(校园、小区、回家路)或你的经历中,寻找一个“红于二月花”的瞬间或事物。例如: 考试失利后同学给你的鼓励,比满分更珍贵;风雨后被打落但仍散发着清香桂花,比晴天的更迷人;爷爷旧相册里的黑白照片,比现在的彩色照片更有故事感。目的: 将古诗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完成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三、 创新作业设计(菜单式选择)必做(基础): 声情并茂地背诵《山行》,并为自己录音,评选“最美诵读声”。选做(任选其一):画家/设计师: 为《山行》设计一张明信片或书签,正面画图,背面写下你最想用这首诗寄语的话。作家: 将《山行》改写成一篇微型的游记散文,重点写出诗人心情的变化。探索家: 探究“枫叶”为什么秋天会变红?(科学角度)或者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过赞美秋天的诗?(文学角度)四、 教学总结与升华结束时,可以回到导入的悬念:“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杜牧的‘山行’,之所以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而是因为他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可以‘红于’而不仅仅是‘红如’。希望你们也能拥有这样的眼睛和心,去发现属于你们自己的‘二月花’。”总结本次二次备课的创新点:结构创新: 以“侦探解谜”和“镜头语言”重构课堂流程,更具参与感和趣味性。深度创新: 通过对比阅读和咬文嚼字(“寒”、“于”),直指诗歌内核与诗人精神。迁移创新: “寻找生活中的红于”将古诗情感彻底生活化,落实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