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第十一章 电路及其应用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导入新课 不同导体的导电性能不同,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物理量。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找到了测量导体长度和直径的工具和方法,那么,要测导体的电阻率我们又该如何操作呢?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思路。 物理观念 1.物质观念:认识到材料的导电性是其固有属性,通过电阻率这一物理量进行量化描述。 2. 能量观念:理解测量中电能向热能的转化,认识到电路中的能量损耗。 科学思维 1.模型建构:将真实电路抽象为包含电源、电阻等元件的理想模型,建立清晰的电路图。 2.科学推理:基于欧姆定律,通过逻辑推导确立“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R=U/I)。 2.科学论证:分析并论证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的选择依据,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权衡。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问题与假设:提出“如何精确测量导体电阻”的问题,并基于原理设计探究方案。 2.设计与实施:合理选择和使用仪器,规范操作,控制变量(如保持温度稳定)。 3.分析与交流:处理数据,分析误差来源(如电表内阻影响),并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严谨求实:培养尊重事实、规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品质。 2.合作与交流:在实验中分工协作,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 1.原理与方法: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并能根据待测电阻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外接法。 2. 实验设计与操作: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规范操作,正确处理数据。 难点 1.误差分析与控制:深刻理解系统误差(如电表内阻)的来源,并能提出有效的减小方法。 2. 科学思维的运用:在复杂的实际电路中,运用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解决问题。 1. 实验思路 2. 物理量的测量 3. 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5.课堂总结 6. 练习与应用 7. 提升训练 学习内容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一、物理量的测量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一、实验思路 2.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 3.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 二、物理量的测量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二、物理量的测量 01 测金属丝的长度 测量工具:毫米刻度尺(电阻丝总长度约几十厘米,可选用毫米刻度尺);分度值1mm,可估读到0.1mm; 测量思路:测量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有效长度,多测几次求取平均值。 有效长度 二、物理量的测量 测量思路: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间接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测量方法: (1)选刻度尺,利用累积法测直径; (2)选螺旋测微器或游标卡尺直接测量直径,在电阻丝的不同位置测量3次,求得直径的平均值。 为减小误差,尽量选用螺旋测微器。 又该如何测导体的电阻呢? 02 测金属丝的直径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测量思路: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以算出电阻的阻值R; 测量方法:伏安法 电路如何设计?设计电路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1)电流表的连接方法 A V Rx A V Rx 外接法 电流变以下两种连接方法是否有误差,误差来源于哪里? 内接法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1)电流表的连接方法 两种方法测量电阻都有误差,那么,实际应用中该如何选择呢? 内接时 , , 分压越小,误差越小。测量大电阻,即Rx>>RA情况下,使用内接法误差较小。 外接时 , , , 分流越小,误差越小。测量小电阻,即Rx<误差:大内偏大,小外偏小 结论:大内小外 A V Rx A V Rx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当不好确定大电阻还是小电阻时,怎么选择内接还是外接? 若伏特表示数有明显变化, 即 用外接; 若安培表示数有明显变化, 即 用内接。 V A S a b R 按内外接的方式依次连接,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2)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测量未知电阻时,需取同一电阻的多组电压和电流值。此时可接入滑动变阻器,能起到直接改变测量电阻的电流或电压大小的作用,达到测多组数据的实验效果。 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如何接入电路呢?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2)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限流式 U0 S R A B P Rx 分压式 U0 S P Rx R A B 当滑片P处于A端:滑变接入阻值RP=0;待测电阻所分电压最大,为U0;待测电阻的电流 当滑片P处于B端:滑变接入阻值RP=Rmax;待测阻值所分电压最小 待测电阻的电流 当滑片P处于A端:滑变全部阻值Rmax与Rx并联(RAP=0;RBP=Rmax与Rx并联) 待测电阻所分电压最大,为电源电压U0; 待测电阻的电流 当滑片P处于B端:滑变接入全部阻值Rmax,此时Rx被短路(RAP=Rmax;RBP=0与Rx并联)待测阻值所分电压最小,为0;待测电阻的电流为0 二、物理量的测量 03 测金属丝阻值的大小 (2)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限流式 U0 S R A B P Rx 分压式 U0 S P Rx R A B 优点:电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耗能少。 缺点:电压或电流不能从0变起、调节范围小。 优点:电压或电流能从0调节,调节范围大。 缺点:电路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耗能多。 三、实验步骤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三、实验步骤 你会选择那个电路测量电阻? 分压外接法 V A Rx 分压内接法 A V Rx 限流内接法 Rx A V 限流外接法 Rx A V 由于电阻丝的电阻较小,做实验时,选择外接法;当不要求电压从0开始调节,可选择耗能较低的限流法。 01 电路设计 三、实验步骤 02 仪表选择 (1)安全性原则:例如电压表与电流表不能超过量程。 (2)精确性原则:例如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指针偏角不能过小,应使其指针偏角不小于满偏的1/3. (3)方便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三、实验步骤 03 实验步骤 测直径:在被测金属丝上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 量长度:测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 连电路:按原理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求电阻: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 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记入 表格内,断开开关S。 ⑤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 04 注意事项 因一般金属丝电阻较小,为了减少实验的系统误差,应选择电流表外接法。 本实验滑动变阻器若用分压式接法,在接通电源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调到电压表为零的状态。 测量I时应测接入电路中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即两接线柱之间的长度);在金属丝的3个不同位置上用螺旋测微器或游标卡尺测量直径d。 电流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电阻率因温度升高而变化。 四、数据分析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四、数据分析 01 电阻R的计算 (1)平均值法:可以用每次测量的U、I分别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再求平均值作为金属丝的电阻。 (2)图像法:建立U-I坐标系,将测量的对应U、I值描点作出图像,利用图像斜率来求出金属丝的电阻R。 测量次数 1 2 3 电压U/V ? ? ? 电流I/A ? ? ? 电阻R/Ω ? ? ? 四、数据分析 02 电阻率的计算 测量次数 1 2 3 电压U/V ? ? ? 电流I/A ? ? ? 电阻R/Ω ? ? ? 四、数据分析 03 误差分析 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采用的是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使用电阻率的测量值偏小。 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会带来偶然误差。 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五、课堂总结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五、课堂总结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原理 误差分析 伏安法测电阻 物理量的测量 ????=???????????? ? S=????????24 ? ????=?????????2????4???? ? 长度、电压、电流读数 直径的测量 伏安法测电阻 2.测长度l 毫米刻度尺 3.测直径d ②游标卡尺 或螺旋测微器 ①累积法 伏安法测电阻 1.测电阻R 六、练习与应用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六、练习与应用 七、提升训练 第3节 实验2: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七、提升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