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
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他是谁?
千古隐逸之宗
百世田园之主
陶渊明
他 是 谁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导 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了解诗人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了解诗人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
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
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田园共20多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为彭泽县令时,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
时代背景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了解“田园诗”
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田园诗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为彭泽县令时,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
时代背景
1.初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zhuō
yìn
ài
fán
要求:
自由诵读,注意“/”划分的朗读节奏;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明这首诗押韵的特点。
感悟情感,读了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
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ɑn韵)。
诗意田园的宁静祥和与清新自然。
诵读感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翻译诗歌: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读完全诗,你觉得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文本鉴赏:
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是从哪里回到田园的?诗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这个地方?
“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网”强调被困住的状态,“笼”突出失去自由的压抑。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久在”“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暗含挣脱的迫切。
东晋政局:孙恩、卢循起义,桓玄、刘裕篡逆
东晋朝廷:门阀森严,政治腐败
官场现实:尔虞我诈,阿谀逢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安帝隆安四年,他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后桓玄篡夺东晋政权,他对仕桓玄深有悔意。
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刘裕为剪除异己,杀害功臣和无辜,篡晋建宋。他颇感失望。
义熙元年秋,任彭泽令,到任八十一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归隐田园。
政治环境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人为何要离开“尘网”?请从诗中找依据。
适俗韵: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爱丘山: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自在生命状态的追求。
守拙: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同流合污,保全自身。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羁鸟、池鱼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
对偶、比喻。
以“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乡野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精神独立与自由的迫切心情。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票,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出仕原因
1.生活所迫;
2.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田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添加文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向何处?
提问1:诗人回到的田园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田园景物的诗句,用词语概括其特点。
简朴
生机
温馨
鲜活
描写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
意境:恬静幽雅、温馨安宁、空阔朦胧
情景交融
诗人为何对“草屋”“狗吠”这些平凡景物如此珍视?


热爱田园
渴望安宁
平凡
提问2:归向何处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知识补充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举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鲁迅《孔乙己》
另外: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海明威《老人与海》“冰山原则”
知识补充
诗人是如何这些勾勒美景时是重简练还是重细腻?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工笔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工笔通常是用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
VS
知识链接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
知识补充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 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知识补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对比阅读: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有何不同之处?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相同:
1、意境营造:恬静悠远的田园之美
2、描写手法:由远及近、以动衬静白描
3、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不同:
1、文体不同:五言古诗;散文
2、主旨不同:归隐田园(出世);融入生活(入世)
3、意象不同:动物;人
归去如何?
久在樊笼里
安逸舒适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尘网
“自然”既指田园环境,更指顺应天性的生命状态,是诗人精神的“回归本真”。
黑暗官场:
尘网
樊笼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田园:
闲适、幽美
性本爱丘山
情感逻辑梳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天性喜爱自然山川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不慕名利、宁静淡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
……
宁静淡泊,节操高尚,追求精神独立与自由,对自然田园抱以无限热爱与向往的高洁隐士形象。
诗人形象归纳:
内容: 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
主旨: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情感: 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手法:比喻 夸张 白描 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
诗 歌 总 结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袁行霈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名家见解
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篇目 诗眼 手法 语言风格 诗人形象 诗人影响
短歌行 忧 比喻 用典 比兴 高昂激越 慷慨悲凉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 开创并繁荣建安文学者
归园 田居 归 比喻 视听 动静 远近 白描 清新质朴 平淡自然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追求精神独立。 隐逸的田园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士
守拙归园田的隐士
对比阅读
二人为何会有不同的选择?
对比阅读
人物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
曹操
陶渊明
宦官集团家庭,根基深厚。太尉之子
小官吏之家,后家道中落。寒门士子
熟读兵书,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唯才是举,识人善用。
前期受祖父陶侃影响,修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仕;后受曾祖孟嘉影响,淡迫名利,追求个体的人格自由。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士族门阀制度。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门阀制度的鼎盛期
建安风骨团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盛行玄学和清谈。老庄思想也开始兴起。
对比阅读
入世与出世,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命题。这是不同的人生志趣,但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入世与出世
《短歌行》中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是一种积极入世,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归去,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入世与出世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小结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 _____ __ 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课堂小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