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毛泽东
沁qìn阳和泌bì阳,一字之差,改变历史,输掉一场战争(泌:mì分泌;bì)
1930年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为了集中精锐兵力消灭蒋介石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阎锡山和冯玉祥召开了联席军事作战会议,分别制订了精密的作战计划。会上决定,阎锡山和冯玉祥各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在河南省的沁阳县会师,集中兵力,优势合同,一举聚歼驻在河南省的蒋介石军队。
沁阳在河南省的北部,离黄河北岸70公里。这个地方北靠山西,而阎锡山的军队绝大部分驻扎在山西。之所以选择沁阳为两军的集结地,当然是信赖阎锡山部队的地缘优势。对阎锡山来说,沁阳离山西较近,进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
散会后,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很快就拟定了一份调动部队的紧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昼夜兼程,直插沁阳,与阎锡山部会师……”谁知这个撰写命令的作战参谋官,地理知识甚少,做事粗心大意,竟把沁阳的“沁”字,多写了一撇,写成了“泌”字。
沁园春的沁变成了分泌的泌。
这样一来,集结地点“沁阳”变成“泌阳”。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阳”这地名,这泌阳却在河南省的南部,离湖北省只有几十公里路程。当时湖北还是蒋介石重兵驻防之地,在那里集结当然对冯阎联军不利。
冯玉祥这支奉调集结参战的部队长官接到调动军令后,非常惊讶,脑子里闪过一个问号,总部到底是怎么搞的,怎么到泌阳与阎锡山部会师?这是靠近蒋介石势力范围的地方啊!但是因为冯玉祥平时治军颇严,军令如山,部下养成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习惯,故他不再向总部询问,立即带领部队星夜赶赴离真正会师地点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阳,准备与阎锡山会师去了。
再说阎锡山部队按预定时间赶到沁阳,左等右等,眼看会师时间已过,还是看不到冯玉祥部队的影子。阎锡山部队因人数少,不敢单独作战,眼看不妙,立即打电报询问冯玉祥。冯玉祥向参谋部一查,才知道奉调的部队已经奉命挥师南下,背道而驰,赶去泌阳了。而蒋介石的部队却已经在湖北集结,这里离泌阳很近,眼看就要被蒋介石部队重兵包围。冯玉祥大惊,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战计划已经来不及了。
就是粗心参谋多的这一撇,使阎锡山和冯玉祥的联军陷于被动,导致联合作战计划失败。这位参谋也因这一撇断送性命,受到军法处置,被枪决了。
如果不是这个错字,阎锡山与冯玉祥反蒋成功,中国的历史还可能重写……
沁阳写成泌阳的教训
细节决定成败
一撇之差导致部队南辕北辙,数百公里奔波却未能会师。此案例充分说明,工作需严谨细致,任何微小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酿成重大损失。
强化责任意识
作战参谋因地理知识不足或工作态度不严谨,导致历史性失误。这警示我们,无论岗位高低,均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任务细节严格把关。
完善审核机制
当时命令未经过二次核查即发布,暴露出指挥体系漏洞。现代工作中应建立多层审核机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再执行。
避免因小失大
中原大战因一字之差,使冯阎联军元气大伤1。类似错误虽小,但后果可能极其严重,需时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渐。
总结 :该事件是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案例,强调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必须注重细节、强化责任、完善流程,以避免因小失误导致全局失败。
走近伟人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代表作:《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他的诗词大多气魄雄浑、意境壮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的思想内涵。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毛泽东在长沙
生平经历
初心如磐志不渝,百年风华正青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这样形容青年毛泽东。
伟人青春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1925年的毛泽东
写作背景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
绝句:五言、七言
律诗:五言、七言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不受格律束缚)
(受格律束缚)
全盛于宋代
元代成就最高
文体知识
一、识文断句,初解诗词大意
【朗诵】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注意字音字形字意,用/标出节奏,并圈画出重音。
检查预习
立、看、怅、问
思考:1、整首词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下阕)
2、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忆、记
一字领起
上阙
眼前景
下阙
忆往事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探讨:诗歌画面
【技巧】请同学们试着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现代汉语语序:
不同:
好处:
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将“独立”放到了开头——倒装。
起强调作用,凸显出“独立”二字,即写出词人当时独自登高望远的情态,又写出其雄视天下,愿为砥柱中流的气概。
附加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点明时令、地点与环境
“寒秋”勾勒出深秋时节清冷寂寥的氛围,“湘江北去”以动态水流暗示时光流逝与历史奔涌,“橘子洲头”则明确立足点,为全诗提供空间支点。
2.奠定全词壮阔深沉的抒情基调
“独立”二字凸显诗人卓然不群、直面沧桑的孤傲气度,与后文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及革命豪情形成精神呼应,奠定咏物言志的宏大格局。
3.结构上总领全篇,引出下文
此句作为词作起首,以“看”字自然过渡至万类霜天的湘江秋景,继而由“问”转入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索,形成由景入情、由今溯昔的层次递进,开启全词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架构。
【意象】哪一个字引出词人所见之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远眺
静景
近观
动景
矫健有力
仰视
自在快活
俯视
动景







练字题:分析红色字表现出的景物特点
山多红广
高低错落拟人,秋深
深、宽澄澈洁净
船多 热闹
矫健有力
自在快活
【意境】词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所绘的“湘江秋景”图具有什么特点/所绘的“湘江秋景”图营造了什么意境)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雄浑壮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红叶满山的热烈景象展现秋的绚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通过江水的碧绿与舟船的动态形成视觉冲击,凸显壮阔空间。
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总结自然景象,赋予秋景蓬勃昂扬的格调,暗喻诗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为下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
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总结自然景象,赋予秋景蓬勃昂扬的格调,暗喻诗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为下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
【作用】为何作者在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的时候,会发出“怅”的情绪?并分析以此“煞尾”的作用。
原因: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即作者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用:
手法:
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表达方式)并采用了联想(表现手法)。词人从眼前景联想到广漠的人类社会,联想到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劳苦大众,联想到踩百姓的列强及土豪劣绅,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结构:
承上启下。上阕写景提出问题,下阕回忆往事,回答问题
内容和主旨:
通过发出“谁主沉浮”这一问,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天下兴亡的博大精神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忆”一直统领到哪里?对“谁主沉浮”给出了什么答案?回忆的是怎样的一群同学?划出副词,体验其妙用。
统领:
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等7句
答案:
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
人物形象:
正当年轻气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充满了活力;他们议论国家大事,纵论天下政治,写下了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不曾把把那些军阀恶势力放在眼里,视他们如粪土。
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副词:
“恰、正、方” 准确地表现了少年血气方刚、关心国事、胸怀激荡的年龄特征与天下事舍我其谁的勇气。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采用夸张和象征(象征青年以热血阻挡旧时代的洪流)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附加题:上下阕如何共同表达“革命青春”的主题?
参考答案:
上阕写景以壮丽秋景隐喻革命形势,下阕抒情以青春回忆宣告斗争决心,自然界的自由竞争(景)与人类社会的革命斗争(情)相互呼应,通过"秋日生机—青春热血—革命行动"的三层递进,完成对"革命青春"主题的立体表达。
归纳毛泽东诗词特点
意象壮美 (山、江、鹰、鱼)
情感豪迈 (问苍茫大地,击水中流)
手法独特 (设问过渡、象征结尾)
附加题:毛泽东的“秋”为何不悲?
完成表格“
对比维度 传统悲秋诗词
《沁园春·长沙》
色彩
动词
情感
象征
灰、黄(枯败)
红、碧(绚烂)
落、凋、哀(消极)
击、翔、争(积极)
个人愁绪
集体斗志
生命终结
时代变革
“毛泽东通过‘红遍’‘碧透’的明艳色彩,以及‘击’‘翔’的强力动词,将秋天转化为充满斗争与希望的画卷,打破了文人悲秋的传统。”
【作业布置】对比《沁园春·雪》,分析两首词结尾句的异同。
结尾句原文

词作 结尾句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大革命前夕
《沁园春·雪》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长征胜利后
参考答案:相同点分析
1.问答形式,强化主题
长沙:以问句("曾记否")唤起回忆,答案隐含在"击水遏舟"的行动中。
雪 :以答句("还看今朝")收束全词,呼应上文的"问苍茫大地"。
共同效果:通过自问自答强化革命者的历史担当。
2.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长沙:"击水遏舟"象征青年群体的斗争力量。
雪 :"风流人物"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
共同内核:将自然意象(水、雪)转化为政治隐喻。
3.动词力度,彰显豪情
长沙:"击""遏"充满对抗性,展现主动出击的姿态。
雪 :"看"字举重若轻,体现历史选择的自信。
典型差异:
1.《长沙》的"青春热血" vs 《雪》的"领袖气度"
"击水遏舟"是青年毛泽东的亲身经历,充满个人奋斗色彩;
"还看今朝"是成熟革命家的历史论断,更具宏观视野。
2.《长沙》的行动号召 vs 《雪》的价值宣言
前者呼唤具体斗争(如学生运动、工农革命);
后者确立历史地位(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人)。
结尾句的创作演进:
《长沙》1925年 → "行动派"结尾 → 革命青年的实践哲学
《雪》1936年 → "论断式"结尾 → 革命领袖的历史观

总结:
两词结尾均采用问答形式,但《长沙》以"击水遏舟"的行动描写,展现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精神;《雪》则以"还看今朝"的论断,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前者激烈,后者从容,反映了毛泽东从革命实践者到理论引领者的思想升华。
作业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参考答案:
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激荡的思绪,为 “怅”“问”“忆”蓄势。接着用“看”领起湘江秋景,奠定壮怀激烈的感情基调,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想到人类社会,词人激情澎湃、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是上片的感情发展和延续。以“忆”字直贯“峥嵘岁月”图,追叙往昔战斗生活,描绘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表现豪情壮志。“中流击水”图,展现了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背景关联:诗中“桥西”“石湖”等关键词,既指实景,也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译: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历风雨磨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