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必然会引发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这类现象”表述绝对化,从原文“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
这类现象,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自然兴起的”可看出;另外“仍然属于传统民俗”不合文
意,原文说它们是传统民俗的延续,与传统民俗还是有所区别的)》
2.C(“春节不包含…”曲解文意,原文说“年”包含了这些关系,“春节”和“年”只是概念上的不
同,“年”的内涵丰富,并没有说“春节”不包含人和国家、民族、环境、自然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
等的关系)》
3.C(“从自然时间到社会时间,直至人文时间”错误,从原文“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人文时间融
合为一”看,这里是从时间概念到社会意义,并没有社会时间和人文时间的先后之分)》
4.①向读者展示了观点的来源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生活观察和体验,更具真实性。②分享个人经
历,使读者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相似的情感体验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③以亲身
经历讲出了不在传统的过年场景中人们对春节的情感依旧,有力地支撑了“年味儿在人们心
里”的观点。④融入了个人情感和生活感悟,为相对严肃的访谈增添了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
让访谈内容丰富多元。(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的酌情给分)
5.示例一:同意。①传统年俗中复杂且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减少,一些传统年俗逐渐简化甚至消
失。②工业化社会打破了农耕社会的时间秩序,人们更多地将春节视为一个休息放松的假
期,突出了“假日”属性。(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不同意。①春节内部的精神观念并未随着一些外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微信红包、短
视频拜年等现代春节习俗仍是传统民俗的延续。②无论过年方式如何变化,人际关系带来的
幸福感没有改变,人们依然渴望团聚与相互祝福,支撑着春节的文化意义。(每点3分,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A(“战士们提前知道我军退出延安的消息”分析有误,从后文的情节发展来看,战士们会前并
不知道这一消息,只从周围环境预料到情况危急,故会场气氛比往日沉闷)
7.C(“文中运用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分析不准确,举的例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
写,但没有肖像描写)
8.①渲染气氛:小说开头的大风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暗示了战争局势的严峻,为战士们
即将得知撤离延安的沉重消息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情绪:在战士们得知撤离延安的过程中,
大风的鸣鸣吼叫和漫天风沙烘托了战士们震惊、悲痛、愤怒的情绪。③推动情节发展:风的存
在贯穿始终,随着风越刮越大,战士们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沉默、哭泣逐渐转向激昂的宣誓,风
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战士们情绪的转变,推动了情节从低沉向高潮发展,展现出战土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些经历了长久历史积淀的节日,因为年深日久、代代传承,人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往往对其隐藏着的文化密码日用而不觉。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横批是“普天同庆”。这副在中国老百姓中可能流传最广的对联其实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它来自《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这段经文说:“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春者何 岁之始也。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元”是君王登基的开始,春是一年的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将“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呢 汉代学者何休注释说,“统”就是“始”,“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这一说法被广为接受,就是说,接受天命的王者,要将政教通行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确立正月初一,给天地、百姓、万物一个全新的至正的开端,开辟历史的新时期和天地的新纪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时间在这里统摄了空间,或者说,只有当时间的标准确立之后,社会才获得稳定秩序,天下才得以统一。这并不是全然人为的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产物。春节是人们从狩猎采集转到农耕之后的一个节点性时间,秋收冬藏、谷粮归仓,阶段性的收获结束了,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运作。地球永远在运动,周而复始;春节每年都来临,从不缺席。春节表征了“辞旧”与“迎新”的双重含义,从农事的自然时序推衍到社会的节令,进而成为生命的韵律和生活的节奏,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人文时间融合为一,已经是内含于中国文化基底的思维和语法。人们经过一年的劳作,在春节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为新的开始蓄积着身体与精神能量。
这是一种源于古老文明的智慧,和合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协调的生态意识。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当然部分地打破了农耕社会的许多时间秩序,但是它不会消逝。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核,尽管春节的外部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其内部的精神观念,如敬老爱幼、阖家团圆、祈福憧憬等,依然生生不息。
(摘编自刘大先《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材料二:
记者(本报记者周飞亚):作为专家组成员,您参与了多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论证过程。在您看来,春节中遗与其他项目相比,有何特殊之处
【高二语文 第1页(共8页)】
刘魁立(民俗学家):在中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项目之一。这一点,从它的子项目之多就能得到充分彰显。春节也是拥有最多传承人的非遗项目。每一个子项目背后,都有一个世代传承的群体。每个人都是春节各种习俗和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创造者。
记者:中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您认为,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春节文化
刘魁立:传承发扬春节文化,首先要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其实,我更愿意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自古以来,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年”意味着什么呢
“年”是总结昨天,在此画下一条线,迈入一个新的时间周期,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希冀。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共同的节庆仪式中,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通过登门拜年让人际关系重启,于是,一年中闹过的不愉快、因长久未见产生的疏离,都在这样的场合烟消云散,感情变得更加融洽;人们在过年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展示出最可亲近的一面……没有哪个节日像“年”这样,包含了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人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记者:近年来,春节民俗发生了不少变化,如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逆向”过年、旅游过年等等。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刘魁立: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这类现象,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自然兴起的,是传统民俗的延续,(与其)并没有本质区别。我幼年生活在小城市,过年时,人们会挨家挨户去送拜年名帖,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有信箱,每天早上起来去信箱找拜年名帖来读,是让我感到特别快乐的事。现在的微信拜年、短视频拜年,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名帖吗 我认为,不能因为强调原汁原味,而要求民俗传统一成不变。至于“逆向”过年、旅游过年,仍然是一种团聚。无论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幸福感,这个内核没有变。
记者:面临这些变化,也有不少人指出,现在“年味儿”似乎变淡了,春节的“假日”属性越来越浓。
刘魁立:的确,过年需要更多仪式感,一些年俗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恢复的。但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年味儿不仅仅是在饺子和压岁钱里,年味儿在人们心里。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有事耽误不能回家过年,大年初一那天,走在大街上,我见到每一个路人都想问候一声“过年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亲戚、朋友、同事甚至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每一个相遇的陌生人,都会让你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年味儿。只要我们内心还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年味儿就永远不会消失。
(摘编自《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非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春节内涵丰富,影响广泛,但因为年岁久远,而人们对其又习以为常,所以并没有对其背后的文化现象有足够的重视。
B.何休认为,“王”遵从天命让政教在天下实行,确立正月初一为天地、百姓、万物的全新的至正的开端,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
C.刘魁立认为,春节作为我国申遗成功的项目,拥有众多的子项目,还拥有众多的传承人,人人可以参与、体验、传承、创造春节的习俗和活动。
D.春节时,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发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这类现象,它给人带来的
【高二语文 第2页(共8页)】
幸福感没有变化,仍然属于传统民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完成了秋收冬藏、谷粮归仓的阶段性收获后,需要“辞旧”“迎新”,于是春节应时而生。
B.春节是古老文明智慧的体现,包含了人与天地万物相互协调的生态意识,其内部精神观念不会因外部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C.相比春节,刘魁立更认同“年”,因为春节不包含人和国家、民族、环境、自然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等的关系。
D.消失的年俗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得以恢复,然而过年的年味儿并非一成不变,但只要我们内心有过年的仪式感,年味就不会消失。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中的对联内容与春节“辞旧迎新”的主题高度契合,自然流畅地引出了下文对春节文化底蕴的深入探讨,切入巧妙。
B.材料引用《公羊传》及何休的注,阐述“元”“春”“王正月”等概念,进而解读了春节所蕴含的“大一统”观念。
C.材料剖析春节文化的内涵、演变及传承,从自然时间到社会时间,直至人文时间,从不同层面逐步深入,结构严谨。
D.画线句将春节的从不缺席和地球运动的周而复始进行类比,表明春节代表的是一个节点性时间,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4.材料二中刘魁立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何作用 (4分)
5.材料二中记者指出有人认为现在“年味儿”似乎变淡了,春节的“假日”属性越来越浓,你同意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保卫延安 杜鹏程
夜里,刮起了大风。大风吹熄了星星月亮,扯起满天黑云彩。远处传来的爆炸声,有时候很清晰,有时候又很模糊。
第一连举行军人大会。战士们在河边一个小场子里,方方正正地坐了一片。往天开会前,大伙亲亲密密挤在一块,低声地开玩笑,亲切地骂着。有的战士,还趁开会前的空子,顺便念几段自己编的“快板”“练子嘴”。各排互相拉着唱歌。有时候,大伙还欢迎某一个战士出来,唱一段小调呀,地方戏呀。常常在这样的场合,大伙会听到全国各地的曲调跟民歌,可够热闹红火。现在呢,大伙都紧张严肃地坐着,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实在太闷气,文化教员走出队列,指挥大家唱歌。战士们把歌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排长宣布开会,才煞住歌声。
第一营教导员张培站在队列旁边。连长周大勇靠一棵树干站着,低着头,一只手叉在皮带上,一只手捂在前额上。
周大勇说:“教导员!我们指导员到团政治处去开会,过一会才能回来,不等他了,你先讲吧!”
“你讲吧,我不一定讲。”
周大勇这个小伙子是性情爽快的人,着实说,他不晓得犯愁是什么味道。他平时开言动语嗓门总是洪亮的,可是目下讲话开头说了声:“同志们……”喉咙里就憋了一团东西。他看不见
【高二语文 第3页(共8页)】
战士们,听不见风吼声,也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停了一两分钟,直到教导员提醒他,他才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几个字:“我军退出延安……”
战士们像听到什么命令一样,哗地一齐站起来。
五六分钟的时光,讲话、听话的人,都不做声。大伙都轻轻地短促地呼吸着,像是只要有一个人开口,或有人咳嗽一声,就有什么好大的东西要猛烈爆炸。
一阵阵的大风,沉重地滚转过山头、沟渠呜呜地吼叫着。风沙漫天,天昏地暗。
猛然,一个战士打破让人耐不住的闷气,问:“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住的延安……可真的……说呀,连长!”
会场鸦雀无声,战士们呼哧呼哧地出气,心脏空咚空咚地跳动像擂鼓一样响。他们都两眼发黑,脑子里轰轰作响,脚下的土地像春天的雪在融化着。
周大勇也像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脑子里乱成一片。他觉得,好像有谁用铁锤敲着他热腾腾的心。滚热的眼泪,忽闪闪地落下来!
有人低声哭了!眨眼工夫,全场人都恸哭起来。有的战士还跺脚,抽噎着哭。眼泪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枪托上!
张培看周大勇讲不下去,他走到战士们面前。他要说话,可是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寻思:今天上午旅长把我们退出延安的意义讲得多详尽啊!我们主动撤出延安,诱敌深入。这样,一方面便于我们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一方面使西北战场成为一个战略钳制区,拖住敌人几十万机动兵力……从全国跟西北战场的情况来看,这些办法都蛮好。是的,我军退出延安是为了保卫延安;退出延安是为了打到西安,打到南京。是的,这一股妖风是猛烈的,但是它刮不了好久。
张培一清二楚地知道我军退出延安的目的和意义,可是这一刻他和战士们一样,眼里滚着泪花。他声音颤抖地说:“同志们,坐下!同志们,我们确实退出延安了……今天是三月十九号,我们永远会记住……”
战士马长胜站起来,喊:“报告!……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住了……延安……党中央……毛主席……”他用拳头猛烈地捶打自己的胸膛,像是胸膛里有什么东西要爆炸似的。
张培抑制着自己涌动的感情,强忍住眼泪,说:“同志们,党中央安全地撤离延安。同志们放心,旅首长传达说:毛主席还继续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并亲自指挥我们;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二班长马全有猛地站起来,喊:“报告!教导员,我说一句话。我……我们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没日没夜从山西赶来,赶来……赶来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保卫延安……如今……我们算什么共产党员呢 算什么革命战士 ”
一个战士喊:“教导员!为了我们毛主席……下命令呀!去拼,去跟敌人拼呀!”
战士们雷一样的声音爆炸开来:
“拼呀!拼呀!”
“我们豁出来咯!拼呀!”
“拼……拼……拼……”
“为党中央……我们……去收复延安……去……去……”
“为毛主席……”
【高二语文 第4页(共8页)】
“去呀! ……去呀……”
“党中央……毛主席……毛主席……延安……”
“我……我就是战斗到死……我也要……要让我们党中央回到延安。我,我要是在战斗中牺牲了,你们敢复了延安,替我写一封信给毛主席,就说一个共产党员牺牲了……他呀,他没有保卫住延安……泳远难过……”这是轻机枪射手李江国的喊声。
哭声变成 声,喊声变成一片宣誓声。大风越刮越大,宣誓声也越来越高。
~张培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不要流泪,听我说。同志们!我们爱党中央和毛主席,我们就应该……”
战士们一哇声地喊:“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喊声像滚雷一样响。山头上、沟渠中滚转的大风,把这吼声带到远方去了。
张培说:“同志们!没有必要,我们是不死守一城一地的……只要我们把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了,延安能收回来,西安也会解放。美国走狗蒋介石匪徒侵占延安,这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他们更快地走向死亡……同志们!不要伤心,不要落泪,而要磨快刺刀,磨快刺刀……”
他的话音没落点,二班长马全有举起枪,说:“教导员!我们发誓……我们发誓我们战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收复延安!”
战士们纷纷举起枪,呼喊着……
开会中,一班长王老虎背靠土坎抱着枪,一声不吭。散会了,他还是一动也不动地蹲在那里。马全有拉了他一把,说:“老虎!走吧。”王老虎慢腾腾地站起来,还是半个字不吐。马全有还想问王老虎几句话,但是他知道,王老虎是什么也不会说的。因为,王老虎是最能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里的人。
(选自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第四节,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们提前知道我军退出延安的消息,故此次开会前气氛沉闷,不同于以往的热闹。
B.连长周大勇和教导员张培互相推着让对方讲,说明他们对撤退延安的消息难以开口。
C.周大勇由于情绪波动大脑一片混乱,无法再讲下去,看到这情形,张培只得站了出来。
D.由一开始的恸哭到发出“拼呀”的呐喊,再到发誓收复延安,战士们的心理几经变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反映现实灵活自由,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战士们听到撤离延安消息后的情形。
B.文中“心脏空咚空咚地跳动像擂鼓一样响”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战士们听到消息后震惊难过的心情。
C.文中运用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如“跺脚,抽噎着哭。眼泪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枪托上”等。
D.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写了张培对上级撤离延安战略意义解释的回忆,为下文他的相关发言做铺垫。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风”的作用。(4分)
9.小说中对战士们的刻画既有群像描写,也有个体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高二语文 第5页(共8页)】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子出今,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负,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选自《管子·五行》,有删改)
材料二: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涉务篇》,有删改)
材料三:
夏,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女工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者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或诈伪为吏,以货路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秋,大旱。冬,十月,日月眚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赃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假令A有者B皆信僮仆C为之D未尝目观起F一发土G耘H一株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准备之意,与《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中的“具”意思相同。
B.南,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东望武昌”中的“东”用法相同。
C.省,节省之意,与《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省”意思不同。
D.闻,使听到、上报之意、与《琵琶行并序》“我闻琵琶已叹息”中的“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慎于农事,大讲仁惠言论,宽赦死刑、缓处罪人,农民致力于农业,等等。这样,五谷六畜长势喜人,国富民足。
B.百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不可轻视农事而看重商业;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从来没有下
【高二语文 第6页(共8页)】
力种田,他们不懂为官之道。
C.皇帝亲自从事耕桑,亲自选择东西作为供奉宗庙的粮食和祭服,为天下做表率,想带领所有百姓致力于耕桑之业。
D.皇帝认为黄金之类的东西,不能缓解饥寒,近来有时年成不好,或许是因为从事工商末业的人多而从事农业的人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4分)
(2)农事伤则饥之本,女工害则寒之原也。(4分)
14.汉景帝采用了哪些政策来鼓励农桑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 张孝祥
竹舆晓入青阳,细风凉月天如洗。峰回路转,云舒霞卷,了非人世。转就丹砂,铸成金鼎,碧光相倚。料天关虎守,箕畴[#]龙负,开神秘、留兹地。
缥缈珠幢羽卫。望蓬莱、初无弱水。仙人拍手,山头笑我,尘埃满袂。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张世缘未了,匆匆又去,空凝伫、烟霄里。
[注]箕畴:源自上古传说,通常指代《洪范九畴》。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从洛水中浮出,背上驮着这部神秘的书籍,书中蕴含着天地大法、治国安邦以及自然规律等诸多深奥的道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描绘了一幅风清月朗、天空澄澈如洗的画面,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B.这首词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手法,展现出山路的曲折蜿蜒与云霞的绚丽变幻。
C:词人描绘了九华山蕴藏丹砂,人们在此炼制金鼎,体现出当地的富庶与繁荣。
D.词人由九华山联想到蓬莱仙境,增添了神秘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中。
16.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游览九华山的情感变化。(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 ”两句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出了洞庭内外如一、光洁清丽的秋色之美,“ ”与这一句互为呼应,表达了词人的襟怀坦荡、高洁透明。
(3)小新参加南京的古都研学游,每到一处都能怀想历史,产生千古兴亡之感,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乐于和群众打交道的干部,会觉得跟群众贴得越近,内心就越充盈踏实,工作起来就越 甲 。而与“乐”不同的则是“怕”。现实中,有的干部害怕和群众打交道,怕惹事上身、脱不开
【高二语文 第7页(共8页)】
身、麻烦缠身。害怕和群众打交道,就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如,调研时“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不敢真正深入群众;端起“官架子”,居高临下, 乙 。不愿和群众打交道,害怕走到群众中去,有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等原因,但究其根本是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缺乏感情。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基层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一些干部躲着群众、不愿和群众打交道有关。只有乐于和群众打交道,才能把群众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
①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②是不是乐于和群众打交道,③取决于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④无论领导干部身处什么岗位,⑤都要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⑥真心实意关心群众。⑦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⑧自然就不会把和群众打交道当成麻烦、包袱,⑨就能够跟群众打好交道、打成一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气象上看,露和霜的形成机制大体相似,都是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析出的自然现象。一般来说,空气容纳水分的能力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强, ① ,空气可容纳的水分就越多;气温降低,空气对水分的容纳能力也随之降低。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就会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② 。二者的差别在于,当地面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转化为露;低于0摄氏度时,凝华为霜。露和霜的形成与消失,其实就是物理现象中液化与蒸发、凝华与升华的过程。水蒸气遇冷转变为液态水的现象是液化,大气中多余水分遇冷变成露就是液化。水蒸气直接转变为固态冰晶的过程是凝华,霜就是大气中多余水分在一定条件下凝华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露和霜与白露、寒露、霜降关系密切。白露预示着天气转凉,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露; ③ ;霜降则提示开始出现霜冻。这也提醒人们要适时增添衣物,多吃些温补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文本内容,用准确、简明的语言给“露”下一个定义。(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强国建设中播种济世之火;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在躬身实践中播种青春之火;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播种奋进之火……2024年6月,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以“种子”为喻,勉励毕业生“唯有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中,方能真正成就自我,创造属于你们的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