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岳中学高2023级第三学期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 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
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 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反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C. “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三则材料在论证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名 医
张炜
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这事起因比较复杂,虽然能找到具体的缘由,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医生。
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病,最常去的是园艺场门诊部。可有时怎么也治不好,比如咳个不停、皮肤上生了发痒的红疙瘩等,妈妈就会领我过河,去河西一个大村子里找一位名医。
名医的名字很怪,不像人名,叫“由由夺”。大家都这样叫,也就没人觉得不对。后来我独自揣摩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也许只有名医才配有这样的怪名吧,反正“由由夺”是海边最有名的医生,他绝不像园艺场门诊部那样量体温、打针,给一包包的药片,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妈妈说:“这就是‘中医’。”
“由由夺”总是先让我伸出舌头,看一会儿,又让我伸出胳膊。用三根手指按住手腕,我趁这工夫看清了他的手: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给探去了。
我们从这儿取走一小袋粉末、一瓶黑乎乎的药水,还有三包草药。看着妈妈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病好了。
回家后按“由由夺”的叮嘱吃药擦药,第一天好了一半,第二天全好了,第三天好上加好。这不是名医是什么?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事实。
我大约被“由由夺”治好了十几次病。
外祖母由河西名医说到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过世的外祖父。外祖母不太说他,因为害怕自己想得厉害,就使劲压到心底,可这次她实在忍不住了,说:“要是你外祖父在多好,他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儿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唉!你外祖父……”
妈妈也叹息,说:“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
妈妈抹起了眼睛,外祖母没有。外祖母很少掉泪——妈妈说外祖母“眼硬”。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该是一个医生。我暗暗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奇怪的是,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找人拜师,不是学习医书,而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是个医生了。 我思考了五六天,就决定当一个医生。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也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我对所有生病的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我对他们说:“得病了最好找名医,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西。”
“由由夺”这个名字不少人知道。我发现园艺场和村子的人也去河西。我对同学们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医生,不过不想告诉别人,也希望你们为我保密。”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们一起到林子深处,在一块隐蔽的空地上谈论秘密。他们最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从我严肃的表情上看,这绝对不是玩笑。
我直率地告诉他们,我的外祖父就是一位名医。
“啊,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又怎么了?”“二九”恍然大悟地问。
“后来?”我抿抿嘴,“后来我也做了医生。”
“可是没见你给人看过病呀!”旁边的同学像是焦急,又像是埋怨。
我眯上眼睛看看远处,点点头说:“会的。”我接着给他们一一号了脉,又看了舌苔。“我有什么病啊?”他们胆怯地问。我说:“还没有很重的病,不过以后也许会有的,发烧、咳嗽,这些总会有的。”他们张大了嘴巴看着我,问:“那怎么办?你会治吗?”我摇头又点头:“当然会。不过在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
同学们很是惋惜。
我再次嘱咐他们为我保密,大家就分手了。
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我上次得病没有喝完的一小包草药也收在了里面。“由由夺”用来抹皮肤的黑药水很像某种草木烧成的,这就是草药。我把自己最喜欢的几种野花晒干,研成了粉末,又把一些根茎烧成了灰,分别装在了小瓶中。
有一天我的食指被蜂子蜇了一下,又痛又痒,就用自制的药水抹了,两天之后手指好多了:这使我信心倍增。还有一天我的脚被碰痛了,照例也抹上药水,结果当天就不痛了。我觉得自己的医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去林子里总不忘背上药箱。
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黑汉腿”也许是故意的,刚玩了一会就被槐刺扎破手,一边大叫一边跑过来让包扎。另有一个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地搽了三遍。她马上笑了,说:“这药真管用。”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需要保密的事情越是容易走漏。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麻烦事就来了。先是外祖母把我的药箱没收了,接着又是父亲不无严厉的训斥。他说:“胡闹。这是乱来的吗?”我心里的委屈太大了,但又觉得一时说不清。我只想对父亲大声说明:我已经是个医生了。
最让人难堪的是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了。她说:“咱们谈谈你当医生的事吧……有这种志向是好的,但这要毕业以后,要经过专门的培养。你先把功课学好吧。” 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就是‘中医'”“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这两句话语分别表明妈妈对中医的敬重,对名医外祖父后继无人的惋惜。
“我”用自制药水先后治好自己被蜂蜇过的食指和被碰痛的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行医宏愿;如此叙述增强了情节的因果逻辑。
外祖母没收了“我”的药箱,父亲对“我”不无严厉的训斥,是因为他们担心“我”的“胡闹”行医之举可能给小伙伴们造成伤害。
小说结尾卒章显志,委婉表达了主旨:对成人不能理解儿童的想法,乃至由此对给儿童造成压抑与阻碍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写海边名医“由由夺”,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其医术特别;再正面描写他给“我”看病诊断的动作以及手部细节,突出其医术精湛。
小说叙述“我”给同学看病时着意描写了同学的神情细节,诸如“胆怯地问”“张大了嘴巴看着我”等,侧面表现了同学对“我”的崇敬。
小说以通俗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来写人叙事,将孩子间的融洽情谊和成人社会中的现实理性巧妙对照,构成情节反转,给读者以隽永的回味。
小说把“我”“谈论秘密”以及“行医”生涯的场景安排在林子里,描述同学“二九”的质疑,“黑汉腿”等人让“我”上药等细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小说中画波浪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以“我”这个儿童的视角叙述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何不树之A于无何有之乡B广莫之野C彷徨乎D无为E其侧F逍遥乎G寝卧其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文中意为缀辑,撰写。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含义不同。
B.独,意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与文段二“子独不见狸狌乎”中“独”含义相同。
C.贻,在文中意为赠送。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贻”含义相同。
D.举,文中之意为举起。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中“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认为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认为其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3分)
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浦·旅怀
鲁逸仲①
风悲画角②,听单于、三弄落谯门③。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④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⑤,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鲁逸仲:元祐年间隐士,自号“滍皋渔父”。②画角: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哀厉高亢。③单于:曲调名。谯门:城门上用于远望的高楼。④嘹唳:大雁凄凉激越的叫声。⑤梅花归梦:隋朝赵师雄在罗浮山的梅花树下,梦见与梅花仙女、绿衣童子一起开樽按舞,等到天亮以后,发现不过是梦一场,徒留惆怅。后指引发思归之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等具有特色的画面。
B.首句“风悲”刻画风声极为传神,又以“三弄”“落”体现了乐声回旋之态,尽显用字遣词琢句之妙。
C.“故国”,即故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故国”意思相同。
D.下片一笔宕开,由景入情,从上片雪夜闻雁写到半胧淡月,词人梦思故园,想念亲人,愁绪满怀。
16.薛砺若《宋词通论》认为“(鲁逸仲词)尤以《南浦》一词为最婉约蕴藉”。请结合本词下片分析该词是如何体现“婉约蕴藉”的特点的。(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地空缺部分。
(1)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3)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古代文人常会借江水抒发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李白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规范是汉字的常规属性,这是由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①无论是历时的古今传承,②还是共时的互为交流,③共同认可且不影响接受是汉字的必备条件,④而要达到这一条件,⑤才必须规范。
整字优先原则主要是指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保证整字形体的方形布局、结构清晰、美观稳定。例如,现代汉字有竖弯钩的构件位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侧时,如果它的竖弯钩是在左侧构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话,竖弯钩变为竖钩,如“元-顽”“宛-剜”“元-刓”“北-邶”“兒-郳”“光-辉”“此-雌”“竞-競”“屯-邨”。如果它的竖弯钩________A________。如“包-刨”“仓-创”“仓-戗”“仓-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________B________。上述字例中竖弯钩变为竖钩就是为了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如果左旁右部和中部竖弯钩不变,则必然与右旁构件的笔画形成交合。而左部竖弯钩由于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形成交合,所以没必要变化。构件在上下结构字形中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部构件时,不存在这种问题,也不必变化。同一构件的笔画变化还有捺画变点画,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左旁捺画变为点画,如“木-栋”“禾-种”“米-粉”“火-炮”“耒-耘”“矢-矮”等,这一变化同样是由整字优先原则中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造成的。
总之,现代汉字的构形和书写是有严密规律的,这些规律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逻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 ),皆有道理,所以________C________。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要求语言准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20字。(6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标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雾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
B.他大声说:“没有什么能把我打垮!”
C.“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细眯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D.“你有什么可抱怨的,”乌尔苏拉对丈夫说,“有发疯的父母就有发疯的儿女。”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俗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B.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C.无规矩不成方圆 D.依葫芦画瓢
22.兴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现代汉语汉字构件变化。请阅读下面的信息,借鉴上述材料对竖弯钩的解说,拟出讲解要点。要求:分析准确、语言简洁。(4分)
现代汉字有些部首在独用时形体不同,而在构字时形体相同,如“月”与“肉”都作“月”,常用字如下:
情况 举例
左右结构 朔、朗、期、朝
左右结构 肝、胆、脾、肺、肠、肚、胳、膊、膀、胱、腿
上下结构 背、胃、盲、育、臂
示例:在左右结构字形中,“月”在右侧,“月”不变。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可是,《老子》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安岳中学高2023级第三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D (A项,“只要……就”是错误的。由原文“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B项,“如果……那么”无中生有。 原文只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未说其被吸收的原因。
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是错误的。由原文“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2. B (B项,“运用反问”是错误的。应该是运用设问。)
3. C (C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系;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奠定国学根基
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 (1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5. 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1点2分,答对2点得4分)
D (D.“对成人不能理解儿童的想法,乃至由此对给儿童造成压抑与阻碍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错误,对小说主旨的分析不准确,从小说文本整体语境看,并非表达对成人世界压抑乃至阻碍或扼杀孩子天性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这篇小说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儿童色彩,故事情节饱含童真童趣,充满温情与爱意,展现了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表达对生命本真天性的赞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
7. B (B.“侧面表现了同学对‘我’的崇敬”错误,从小说语境看,应是起到渲染童真、童趣的氛围的作用,突出“我”对成为名医的强烈憧憬。)
8.(1)不可删去。
(2)理由:①这句话是“我”答复同学们“会治吗”这一质疑的回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删去了,不能照应“摇头又点头”。②这段文字的内容为下文叙述“我”背着药箱到树林深处给同学看病上药等场景做了充分铺垫。删去了,使情节发展因果逻辑出现漏洞而显得生硬、突兀。(表明态度1分,理由答对1点1分,答对2点得3分)
9.(1)小说以“我”,即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叙述童年“名医”梦想的成因、林中行医场景、梦想破灭等经历,充满童真童趣,真实亲切。
(2)小说以年幼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其语言、结构和情节都与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相一致,因此具有鲜明的儿童色彩。
(3)小说通过孩子的自述,表达了对生命本真天性的赞颂,对人间温情的珍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医”)的推崇。(1点2分,答对3点得6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CF(译为“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空旷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无何有之乡”和“广漠之野”是并列短语,中间要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断开。)
11.D(D项“其坚不能自举”,“举”意为支撑)
D(D项,“否定大鹏有所凭借”错误,庄子在《庄子 逍遥游》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鹏也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并未否定大鹏。也未否定“大樗”。)
13.(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宁”,宁愿。“为……所……”,表被动。“羁”,束缚。“快”,使……愉悦。)(4个采分点各1分)
(2)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大本”,这里指树的主干。“中”,符合。“涂”,通“途”,道路。“顾”,看。)(4个采分点各1分)
14.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3分)
15.C(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是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16.①借景抒情。“好在”句中朦胧的半痕淡月令词人情由景生,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借以抒发与亲人分别的伤痛之感。
②用典。“梅花归梦”是用了赵师雄梦见梅花化为美人的典故,抒发词人思归之情。
③虚实结合(对写)。词人写思乡之情,并不直接写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笔,写亲人思念自己。(1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17.(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18.③;不影响接受且共同认可是汉字的必备条件
⑤;就必须规范
(每处2分,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第③处,按照事理逻辑,“共同认可”是指大家都认为可行、都持肯定态度,前提是“不影响接受”,所以“不影响接受”要放到“共同认可”的前面。第⑤处,前一句说的是“而要达到这一条件”,即“如果要达到这一条件”,由此可知④⑤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第⑤处关联词“才”应改为“就”。)
19.A:是在左侧构件的左侧,竖弯钩不变
B:这是由笔画与构件形成的整字优先原则决定的
C:汉字必须规范使用 (共6分。每句2分。)
20. C(文中“什么”用于问句中,表示疑问。)
A项选自《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什么”用在名词前,表示不知,虚指某一种颜色;
B项选自《老人与海(节选)》,“什么”为泛指,表示所属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C项选自《复活(节选)》,“什么”用于问句中,表示疑问。
D项选自《百年孤独(节选)》,“什么”用在动词后,在句中表示否定,意为“没有东西可抱怨”。
21.C(“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标准,合乎文中“规律”“道理”“规范”等表述。)
A项“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强调范围不论大小,都必须有自身的法规,才能有所遵循,侧重于遵守法规;
B项“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刻意地表白,表现在行动上;
D项“依葫芦画瓢”比喻刻板地照着做,没有创新。
22. ①在左右结构字形中,“肉”在左侧,“肉”变为“月”;
②在上下结构字形中,“肉”在下面,“肉”变为“月”。
(共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要敢于展示和推荐自己,一是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两种观点都蕴含着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言之成理,没有正误之分。构思立意时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何时应当大胆展示,何时应当谦虚克己。
【参考译文】
(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向无所不包,然而他学问的根本属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来毁谤孔子等人,来阐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但是庄子善于行文写作,分析词句,铺张的叙述和牵强的推论,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辞恣肆放纵,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送进太庙(去当祭品)。在那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种植,长成的葫芦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客得下它的东西。这个葫芦并非不够宽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腰舟,缚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看来先生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路旁,木工都不看它。现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来等待出来游戏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猎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垂落天边的云,它可以说足够大了,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空旷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它看似没有可用之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