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每日一练 第1周day 11、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2、下列能表示人喝大量水时,胃液的pH变化的曲线的是(横坐标表示喝水的质量,纵坐标表示pH)( )A.B.C. D.3、小李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时,归纳成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色4、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强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一定不等于75、关于下图中四个实验操作及评价正确的是( )A.图甲的操作能准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B.图乙所示的胶头滴管操作不规范C.可用图丙方式来稀释浓硫酸 D.图丁木条碳化的原因是浓硫酸有吸水性6、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1)铁在空气中生锈;(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3)蜡烛熔化;(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5)酒精挥发;(6)食物腐烂;(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7、有一种为“R”的单质,保存在如图所示的试剂瓶中,用镊子取出一块“R”,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观察“R”的外观和白色的粉笔相似,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在干燥的滤纸上,一会发现这种物质能在空气中自发燃烧,若“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5价。请根据题中文字和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R”的性质有 ;(要求至少写出三点)(2)“R”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日一练 第1周day 21、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浓硫酸的吸水性的有关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那么纵坐标可能表示(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①② B.①④ C.④⑤ D.②③2、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苯甲酸(C6H5COOH)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碳酸强。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它能电离出大量的 OH- B.C6H5COOH溶液的 pH 小于 7C.苯甲酸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苯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4、分别将浓硫酸和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长时间,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A.溶液的浓度减少 B.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不变C.溶质的质量减少 D.溶液的质量减少5、常温下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浓硫酸中的水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溶液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B.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C.溶液的pH值将减小 D.硝酸钾的溶解度先增加后保持不变6、下列实验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的是:①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增重;②浓硫酸干燥氢气;③浓硫酸使白纸变黑。( )A.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7、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A.B.C.D.8、小明同学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后,绘制了“多彩的酸世界”的思维导图(1)实现途径①,一定是酸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指示剂。(2)如果是盐酸溶液,请你写出实现途径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3)以上哪些体现了酸的共性(填序号)___________。每日一练 第1周day 31、跳远项目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助跑时需用力向后蹬地,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水平地面助跑时,人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腾空到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D.从最高点到落地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惯性也越来越大2、定海二中在2022年10月进行的区中小学校园足球比赛中男足、女足双双夺冠。如图为热身赛中运动员某次踢出足球的轨迹示意图,O为踢出的瞬间,足球经过最高点A,在B点落地后,最终在C点静止。下列关于足球在不同阶段的能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3、一中间有孔的木块套有光滑杆,用手将该木块按压至距桌面H0处(如图甲),松手后,木块将上升到最大高度H(如图乙)。若摩擦忽略不计,则木块上升过程中( )A.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B.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后不变C.木块的机械能逐渐增大D.木块的机械能先增大后不变4、图甲是简易儿童蹦极装置,活动前给小朋友绑上安全带并固定拉长的弹性绳,通过外力使小朋友停在床上。当撤去外力后,小朋友冲向高空,然后下落至蹦床,蹦床发生形变。图乙中C点为最高点,B点为弹性绳原长,A点为下落最低点,若小朋友始终沿竖直方向运动且忽略绳重及空气阻力等,则下落过程中。下列图像关系最接近事实的是( )A.B.C.D.5、轻质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放置于粗糙水平面的物块上,另一端固定在竖直的墙上(保持弹簧与水平面平行),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物块位于O处。小乐将物块移至N处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物块向左移动,最终停在M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N到M的过程中,物块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从N到M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物块经过O处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发生改变D.物块停在M处时,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6、如图,甲、乙、丙是完全相同的小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甲以速度v竖直上抛,乙以与水平面成θ角、大小也是v的速度斜向右上抛出,丙球沿倾角为θ的足够长斜面以速度v上滑。上述运动过程中均不计空气阻力和一切摩擦,比较达到最高点时小球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确的是( )A.动能:E甲=E丙<E乙 B.动能:E甲=E乙=E丙C.重力势能:E甲=E丙<E乙 D.重力势能:E甲=E乙=E丙7、如图所示,一段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和一个光滑的圆弧槽在B点处相连,质量为m的物体,以一定的速度从A点出发,最高到达离水平面高度为h的C点,然后下滑,经B点后停在D点,D点恰为AB的中点。(忽略空气阻力)(1)物体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 。(2)物体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3)物体从A点出发到停在D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大小是 (用题目提供的字母符号表示),每日一练 第1周day 41、如图1所示,水平路面由两段长度相等粗糙程度不等的区域组成。在2N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块(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从区域①的最左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图2为物块在区域①和②上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拉力F在区域①做的功大于在区域②做的功B.物体在区域①的惯性比在区域②的惯性小C.拉力F在区域①做功的功率小于在区域②做功的功率D.区域①比区域②更粗糙2、一定质量的货物在吊车钢索拉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如图是货物上升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和钢索重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s时与8s时的拉力大小相等B.0﹣6s内和6﹣12s内通过的距离相等C.整个上升过程速度一直不变D.0至12s内拉力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3、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的宋代古沉船是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打捞沉船时,电动机将沉船以相同的速度从水下竖直吊起至水面上方一定高度,下列表示此过程中绳子拉力的功率Р随沉船上升高度h变化的大致曲线,其中合理的是( )A.B. C.D.4、小明在卸货点用水平方向的推力把箱子推到D处,如图甲。经过A处4秒后在B处遇到方方,方方迅速取下小箱子d秒后在C处小明调整了推力,继续将大箱子推到D处才撤去推力。AD段推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箱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大箱子底面积为0.5平方米,质量为20千克,小箱子质量为5千克。(1)BC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2)AB段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强为 。(3)CD段小明推力所做的功为 。5、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不断出现在宾馆、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被誉为抗疫“智”先锋的医用消毒机器人,可在无人环境下自主导航,利用闪蒸技术360°无死角消毒,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品牌消毒机器人部分参数如下表:××牌消毒机器人项目 参数机身自重(千克) 80运行速度(米/秒) 1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1)该机器人以运行速度匀速行驶5分钟,行驶的路程有多少米?(2)若该机器人装载8千克消毒液并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08米2,此时该机器人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3)该机器人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以运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电池的输出功率为140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占电池输出功率的35%,则该机器人受到的摩擦力多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每日一练 第1周day 11、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答案】D【解析】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可能是吸附了空气中的其它成分,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即不能说明变化为化学变化,该选项不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不符合题意;B、颜色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如无色的气态氧气加压降温能够成为蓝色的液氧,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不符合题意;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可能是热涨引起的,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该选项不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不符合题意;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说明铁不存在了,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符合题意。2、下列能表示人喝大量水时,胃液的pH变化的曲线的是(横坐标表示喝水的质量,纵坐标表示pH)( )A.B.C. D.【答案】B【解析】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显酸性;人喝大量水时,相当于稀释了胃酸,溶液始终显酸性,pH逐渐增大,但不可能大于7,观察选项B符合变化过程。故选B。3、小李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时,归纳成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色【答案】C【解析】A、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变红,选项正确;B、石蕊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蓝,选项正确;C、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选项错误;D、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溶液不变色,仍呈无色,选项正确,故选C。4、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强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一定不等于7【答案】C【解析】A、从图中可知,洗手液a的pH在3~4之间,pH小于7,呈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说法错误。B、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洗手液b的pH在5~6之间,洗手液a的pH在3~4之间,洗手液b的pH比洗手液a的pH大,因此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说法错误。C、洗手液c的pH在8~9之间,pH﹥7,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法正确。D、洗手液d的pH在12~13之间,呈碱性,洗手液a呈酸性,洗手液d和a混合时,如果洗手液a中的酸性物质和洗手液d中的碱性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如果洗手液a中的酸性物质剩余则混合液的pH就小于7,如果洗手液d中的碱性物质剩余则混合液的pH就大于7,说法错误。故选C。5、关于下图中四个实验操作及评价正确的是( )A.图甲的操作能准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B.图乙所示的胶头滴管操作不规范C.可用图丙方式来稀释浓硫酸 D.图丁木条碳化的原因是浓硫酸有吸水性【答案】B【解析】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错误;B、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稀経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D、图丁木条碳化,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木材、纸张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夺取结合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6、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1)铁在空气中生锈;(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3)蜡烛熔化;(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5)酒精挥发;(6)食物腐烂;(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答案】 (3)(5)(9) (1)(6)(10) (2)(7)(8)(11) (4)【解析】(3)蜡烛熔化,(5)酒精挥发,(9)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1)铁在空气中生锈(6)食物腐烂,(1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2)液氧是淡蓝色液体,(7)汽油易挥发,(8)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11)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4)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7、有一种为“R”的单质,保存在如图所示的试剂瓶中,用镊子取出一块“R”,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观察“R”的外观和白色的粉笔相似,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在干燥的滤纸上,一会发现这种物质能在空气中自发燃烧,若“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5价。请根据题中文字和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R”的性质有 ;(要求至少写出三点)(2)“R”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质软、易被氧化、有可燃性 4R+5O2=2R2O5【详解】(1)由题意可知,它外观和白色的粉笔相似,存于水中,物质能在空气中自发燃烧,故可知“R”的性质有: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质软、易被氧化、有可燃性;(2)由题意可知,若“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5价,则 ,故可以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生成物的化学式为R2O5,故“R”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R+5O22R2O5。每日一练 第1周day 21、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浓硫酸的吸水性的有关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那么纵坐标可能表示(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A.①② B.①④ C.④⑤ D.②③【答案】D【解析】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多;溶液不易挥发,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随溶剂的增多,溶液质量也增多;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2、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通性;②金属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通性;③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通性;④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氢离子没有参与反应,没有体现酸的通性; 则能反映“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故选B。3、苯甲酸(C6H5COOH)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碳酸强。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它能电离出大量的 OH- B.C6H5COOH溶液的 pH 小于 7C.苯甲酸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苯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答案】A【解析】A、溶于水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它能电离出大量的H+而不是 OH- , 故A错误,符合题意;B、酸的溶液一定呈酸性,C6H5COOH溶液的 pH 小于 7, 故B正确,不合题意;C、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苯甲酸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D、苯甲酸溶液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4、分别将浓硫酸和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长时间,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A.溶液的浓度减少 B.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不变C.溶质的质量减少 D.溶液的质量减少【答案】A【解析】A、浓硫酸的溶液浓度减少,浓盐酸的浓度减少,故A正确;B、浓硫酸吸水溶液中的水分子数会增加,浓盐酸中氯化氢挥发,故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数会减少,故B不正确;C、浓硫酸吸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浓盐酸挥发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故C不正确;D、浓硫酸吸水,溶液质量增加,浓盐酸挥发,溶液的质量减少,故D不正确。故选A。5、常温下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浓硫酸中的水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溶液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B.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C.溶液的pH值将减小 D.硝酸钾的溶解度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A、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是浓硫酸加入到硝酸钾溶液中,导致溶液总质量增大,故A正确。B、浓硫酸加入到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B正确。C、硝酸钾溶液呈中性,加入浓硫酸后,溶液变为酸性,溶液的pH值将减小,故C正确。D、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然后随着温度下降导致室温的过程中,溶解度下降,故D错误。故选D。6、下列实验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的是:①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增重;②浓硫酸干燥氢气;③浓硫酸使白纸变黑。( )A.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答案】A【解析】①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增重,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硫酸干燥氢气,是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③浓硫酸使白纸变黑,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纸张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故选A。7、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A.B.C. D.【答案】D【解析】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比铁生成的气泡要多,故A不合题意;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因此相同时间内,后者产生的气泡多,剩余的固体少,故B不合题意;C、在相同时间内,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生成氧气的气泡明显比没有二氧化锰的多,故C不合题意;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由于没有气泡和沉淀生成,也没有颜色变化,所以现象最不明显,故D符合题意。故选D。8、小明同学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后,绘制了“多彩的酸世界”的思维导图(1)实现途径①,一定是酸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指示剂。(2)如果是盐酸溶液,请你写出实现途径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3)以上哪些体现了酸的共性(填序号)___________。【答案】 石蕊 (合理即可) ①②③④【解析】(1)酸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想要实现实验①,需要加入的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2)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途径①体现了酸能指示剂反应,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共性;途径②可能是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体现了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共性;途径③可能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体现了酸能与金属反应,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共性;途径④可能是盐酸与氢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体现了酸能与碱反应,氢离子参与了反应,体现了酸的共性;途径⑤可能是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体现了酸能与盐反应,氢离子没有参与了反应,不能体现了酸的共性。因此:以上①②③④体现了酸的共性。每日一练 第1周day 31、跳远项目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助跑时需用力向后蹬地,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水平地面助跑时,人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腾空到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D.从最高点到落地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惯性也越来越大【解答】解:A、跳远时用力蹬地快速跳起,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错误;B、水平地面助跑时,人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C、腾空到最高点时,运动员的质量不变,高度最高,重力势能最大,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速度,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D、从最高点到落地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由于质量不变,所以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故选:B。2、定海二中在2022年10月进行的区中小学校园足球比赛中男足、女足双双夺冠。如图为热身赛中运动员某次踢出足球的轨迹示意图,O为踢出的瞬间,足球经过最高点A,在B点落地后,最终在C点静止。下列关于足球在不同阶段的能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答案】A【解答】解:AB、足球踢出的瞬间速度最大,所以动能最大,足球从O点上升到A点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因此动能变小,但不为零;下落时,重力势转化为动能,动能再次增大;到B点时仍具有一定的动能,但小球在O点时的动能较大;从B点到C点,足球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最终变为0,故A正确,B错误;CD、由于受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作用,足球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其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CD错误。故选:A。3、一中间有孔的木块套有光滑杆,用手将该木块按压至距桌面H0处(如图甲),松手后,木块将上升到最大高度H(如图乙)。若摩擦忽略不计,则木块上升过程中( )A.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B.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后不变C.木块的机械能逐渐增大D.木块的机械能先增大后不变【解答】解:AB、在木块上升的过程中,弹簧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即形变程度逐渐减小,因此弹性势能逐渐减小,故AB错误;CD.在弹簧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木块的机械能,此时机械能逐渐增大。当弹簧恢复原来长度后,由于不计摩擦,因此木块没有机械能的损失,则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故C错误、D正确。故选:D。4、图甲是简易儿童蹦极装置,活动前给小朋友绑上安全带并固定拉长的弹性绳,通过外力使小朋友停在床上。当撤去外力后,小朋友冲向高空,然后下落至蹦床,蹦床发生形变。图乙中C点为最高点,B点为弹性绳原长,A点为下落最低点,若小朋友始终沿竖直方向运动且忽略绳重及空气阻力等,则下落过程中。下列图像关系最接近事实的是( )A. B. C. D.【解答】解:A、根据图片可知,从C到B时,弹性绳没有形变,即人不受弹力,此时只受向下的重力作用,合力向下,因此做加速运动。从B到A的过程中,弹性绳逐渐伸长,人受到的弹力逐渐增大。在弹力等于重力之前,合力仍然向下,人依然做加速运动因此速度最大的点肯定在B点下面,故A错误;B、在下降过程中,人的机械能会诼渐转化为弹性绳和蹦床的弹性势能,即人的机械能不断减小,故B错误;C、从C到B,绳子没有形变,因此绳子的弹性势能为零。从B到A,绳子的形变逐渐增大,则绳子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故C错误;D、在人接触蹦床之前,蹦床没有形变,则它的弹性势能为零。当人接触蹦床后,随着蹦床的形变增大,则它的弹性势能增大,故D正确。故选:D。5、轻质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放置于粗糙水平面的物块上,另一端固定在竖直的墙上(保持弹簧与水平面平行),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物块位于O处。小乐将物块移至N处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物块向左移动,最终停在M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N到M的过程中,物块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从N到M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物块经过O处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发生改变D.物块停在M处时,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解答】解:A、从N到M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与物块的机械能之间发生了转化,所以物块的机械能是改变的,故A错误;B、从N到M的过程中,弹簧的形变程度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B正确;C、物块经过O处时,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变,与接触面相对运动的方向不变,所以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不改变,故C错误;D、物块停在M处时,受到弹簧水平向右的弹力的作用,物块静止,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所以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B。6、如图,甲、乙、丙是完全相同的小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甲以速度v竖直上抛,乙以与水平面成θ角、大小也是v的速度斜向右上抛出,丙球沿倾角为θ的足够长斜面以速度v上滑。上述运动过程中均不计空气阻力和一切摩擦,比较达到最高点时小球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确的是( )A.动能:E甲=E丙<E乙 B.动能:E甲=E乙=E丙C.重力势能:E甲=E丙<E乙 D.重力势能:E甲=E乙=E丙【答案】A【解答】解:开始时,甲、乙、丙是完全相同的小球,质量相同,速度相同,则动能大小相同;高度为0,所以三个小球的重力势能都为0;甲、乙、丙三个小球都到达最高点时,小球的质量不变,甲、丙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为0,小球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甲、丙小球的重力势能是相同的;乙小球在最高点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动能,所以此时乙小球的重力势能小于甲、丙小球的重力势能,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如图所示,一段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和一个光滑的圆弧槽在B点处相连,质量为m的物体,以一定的速度从A点出发,最高到达离水平面高度为h的C点,然后下滑,经B点后停在D点,D点恰为AB的中点。(忽略空气阻力)(1)物体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 。(2)物体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3)物体从A点出发到停在D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大小是 (用题目提供的字母符号表示),【答案】(1)左(2)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3)3mgh【解析】(1) A点到B点的过程中 ,相对于地面运动方向向右,故摩擦力方向向左;(2) 物体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物体被提高,故能量转化的情况是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3 )在最高点C时,其速度为0,由C-D的远动状态可知,Wcd=mgh,从整段分析,受到滑动摩擦力的路径为AD,DB,BD,故 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大小是3mgh 。每日一练 第1周day 41、如图1所示,水平路面由两段长度相等粗糙程度不等的区域组成。在2N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块(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从区域①的最左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图2为物块在区域①和②上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拉力F在区域①做的功大于在区域②做的功B.物体在区域①的惯性比在区域②的惯性小C.拉力F在区域①做功的功率小于在区域②做功的功率D.区域①比区域②更粗糙【解答】解:D、由图2可知:物体在0~2s内做加速运动,在2s~3s内做匀速运动,且物体在0~2s内v﹣t图象与2s~3s内v﹣t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同,说明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即物体在0~2s内在区域①上做加速运动,在2s~3s内在区域②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区域①上做加速运动,则区域①表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小于拉力F,即f1<2N;物体在区域②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区域②表面上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拉力F,即f2=F=2N,所以f1<f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没有变,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即区域①比区域②更光滑,故D错误;B、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在区域①和②上运动时,质量不变,则惯性大小相等,故B错误;AC、拉力大小恒定不变,且拉力在两个区域上运动的距离相等,由W=Fs可知,拉力做的功相等;由图2可知物体在区域①上运动时间长,由P可知,拉力F在区域①做功的功率小于在区域②做功的功率,故A错误,C正确。故选:C。2、一定质量的货物在吊车钢索拉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如图是货物上升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和钢索重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s时与8s时的拉力大小相等B.0﹣6s内和6﹣12s内通过的距离相等C.整个上升过程速度一直不变D.0至12s内拉力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货物在0~6s以较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货物在6~12s的内以较小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货物处于平衡状态,拉力都等于货物的重力,所以2s时与8s时的拉力大小相等,故A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0~6s内货物通过的距离是3m,6~12s内物体通过的距离为4m﹣3m=1m,所以0﹣6s内和6﹣12s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故B错误;C、由B知,货物在相同时间内,0~6s通过的距离大于6s~12s通过的距离,因此货物0~6s内的速度大于6~12s内的速度,故C错误;D、由A知,货物0~6s内的受到的拉力等于6~12s内受到的拉力;由C知,货物0~6s内的速度大于6~12s内的速度,根据PFv可知,0至12s内拉力做功的功率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故选:A。3、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的宋代古沉船是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打捞沉船时,电动机将沉船以相同的速度从水下竖直吊起至水面上方一定高度,下列表示此过程中绳子拉力的功率Р随沉船上升高度h变化的大致曲线,其中合理的是( )A.B. C.D.【答案】B【解析】①在沉船露出水面前,它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体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F拉=G-F浮可知,它受到的拉力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不变;②当沉船完全出水后,它排开水的体积为零,即不受浮力,此时拉力等于重力,即拉力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不变;③从沉船开始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时,它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则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拉=G-F浮可知,它受到的拉力不断增大。此时绳子上的拉力F拉=G-F浮=G-ρ液体gV排,根据图片可知,沉船上大下小,则升高相同的高度时,它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速度逐渐减小,那么浮力的减下量也逐渐减小,那么绳子上拉力的增大量也逐渐减小。根据P=Fv可知,上升过程中功率的增大量也逐渐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4、小明在卸货点用水平方向的推力把箱子推到D处,如图甲。经过A处4秒后在B处遇到方方,方方迅速取下小箱子d秒后在C处小明调整了推力,继续将大箱子推到D处才撤去推力。AD段推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箱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大箱子底面积为0.5平方米,质量为20千克,小箱子质量为5千克。(1)BC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2)AB段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强为 。(3)CD段小明推力所做的功为 。【答案】(1)80N(2)500Pa(3)600J【解析】(1)BC段和CD段小箱子被拿走,只有大箱子,由于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两个阶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因为大箱子在B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推力相等,即f=F=80N;(2)AB段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G总=(20kg+5kg)×10N/kg=250N;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强为:;(3)根据乙图可知,CD段推力为80N;根据丙图可知,CD段大箱子的速度为1.5m/s;CD段大箱子运动的距离s=vt=1.5m/s×(10s-5s)=7.5m;推力在CD段对大箱子做的功:W=Fs=80N×7.5m=600J。5、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不断出现在宾馆、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被誉为抗疫“智”先锋的医用消毒机器人,可在无人环境下自主导航,利用闪蒸技术360°无死角消毒,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品牌消毒机器人部分参数如下表:××牌消毒机器人项目 参数机身自重(千克) 80运行速度(米/秒) 1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1)该机器人以运行速度匀速行驶5分钟,行驶的路程有多少米?(2)若该机器人装载8千克消毒液并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08米2,此时该机器人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3)该机器人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以运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电池的输出功率为140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占电池输出功率的35%,则该机器人受到的摩擦力多大?【答案】(1)解:s=vt=1米/秒×5×60秒=300米(2)解:F=G=mg=(80+8)千克×10牛/千克=880牛p= =1.1×103帕(3)解: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P=140瓦×35%=49瓦f=F= =49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秋季科学每日一练第一周(4天)-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S.docx 九年级秋季科学每日一练第一周(4天)-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答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