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该页可作为各位老师串词的参考
1,先播放一段老人摔跤风波案的视频
提问为什么我们在看到陌生人需要帮助的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为何做好事反被讹钱?引出课文提问,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
2,正常翻译字词穿插一些问题
3,精彩点在于辩论和辩论后引发学生反思,我认为这可能是编者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孟子毕生追求不外乎希望人们发现并相信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着善意的光辉,这条路很艰难,但”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了解与《孟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名言知多少?
孟子故事知多少?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思想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生活时代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作品简介
文本研读
纯粹图片供大家选择的不是ppt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什么?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性本善)
解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狠心去做)知识的迁移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由于)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别人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斯:才。
以:介词,用。
运:运转,转动
运之掌上:省略句( 运之(于)掌上
状语后置:(于)掌上运之
翻译:在手掌上运转东西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分析课文开篇有何作用。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举先王治天下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表原因)
补充:《师说》:用来(表目的)
乍:突然。
孺子:幼儿、儿童。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交: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恐惧和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状语后置)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分析以上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用“孺子入井”来举例论证,说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良心的本能反应,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并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是观之:通过 这 看来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之:主谓之间,取独。
四体:四肢。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特殊句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和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分辨是非的心,简直不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逊、推让的心是礼的发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判断句)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补充: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端”的意思是“开端,开始”,可以理解为萌芽,但萌芽并不等于观念本身,因此具备“四端”并不等于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具备了达到四种美德的潜能。孟子说人有四端是为了说明人性本善,但人性本善不等于人的行为从始至终都能保持善,所以想要行为达到善,想要真正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需要““扩而充之”
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思考以上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 ,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道理。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父母都侍奉不了。”
贼:伤害。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安定。
事:侍奉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简要概述以上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分析作者是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的。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通过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拥有“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举例
孺子入井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排比
比喻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扩充“四端”
对比
假设
犹有四体
若火、泉
人有“四端”
思维导图归纳小结
文本任务探讨:“人性本善”为何社会中还有那么多恶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翻译: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因为四端只是萌芽,需要内外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发展成为参天大树,一旦内外有一方出现缺失就会造成“善”的消失。
文本任务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激情辩论
搓搓手,即将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正方代表: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反方代表:你
人并未皆有不忍人之心
vs
辩论的杀招就是找出对方观点的漏洞或者找出一例反例推到对方的论点
孟子的论证有逻辑漏洞吗

有请辩手开始陈辞
说法绝对:孟子观点的漏洞在于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人皆”这是一个普遍化带有绝对性质的的陈述,用一个反例则可以驳倒该观点。(暴君-如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复旦大学投毒案)
2.以偏概全: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
3.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