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溶解的限度课时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素养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 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对应题号1、2、3、4、5、6、7、8)。课前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生活中,向一杯开水中加入蔗糖,不断的加,蔗糖是否会不断的溶解?课堂学习任务【学习任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活动探究1-4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继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2)加热上述烧杯,观察现象。待烧杯冷却后,观察现象。(3)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充分搅拌,观察现象步骤 实验现象(1)(2)(3)讨论: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定义:(1)饱和溶液:在________温度下,在________的溶剂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________温度下,在________的溶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必须要强调“三个指明”,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某种溶质”。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三种不同的情况,要求学生进行判断与归纳:A B CA.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 。B.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 。C.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 。小结: (1)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若固体不减少,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2)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溶质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的。(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活动探究1-4”中的(2)、(3)小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5.溶液“浓”“稀”与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实验1】各取100 mL水加到小烧杯中,分别加1药匙氢氧化钙和2药匙氯化钠于两个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判断饱和和浓稀的关系。【小结】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实验2】各取100 mL水加到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20 g、30 g和31.6 g硝酸钾于3个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判断饱和和浓稀。【小结】在 , 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本课小结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后任务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可以作溶质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氢氧化钠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2.下列将一种物质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中,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溶质 D.蒸发溶剂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一定温度下的食盐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C.20 ℃时的食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 ℃时,其他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D.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6.温度不变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1)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 (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2)若要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7.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下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 __。(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上图中____(填“Ⅰ”“Ⅱ”“Ⅲ”或“Ⅳ”)区域;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 ___。8.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大。( ) (2)某硝酸钾溶液20 ℃时是饱和的,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100 ℃时该溶液一定也是饱和的。( ) (3)从一瓶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0毫升,取出的部分一定也是饱和的。 ( )(4)在20 ℃时,100 g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和100 g饱和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是相等的。( )(5)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7)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参考答案】1.D 2.C 3.D 4.C 5.D6.(1)不变 (2)加溶剂或升温7.(1)没有必然联系 (2)ⅢⅣ 继续加入NaCl固体8.(1)√ (2)× (3)√ (4)× (5)× (6)× (7)×11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