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大学之道《礼记.大学》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2.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 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为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所编(补充:《大戴礼记》为西汉戴德所编)。《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五经”之一《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题目解读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节选自《礼记·大学》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使…停留,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自主学习、疏通第一段。翻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合作探究:儒学“三纲”指什么?【明明德】释义:即彰明人们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儒家主张性善论,人生而固有美德,只是有些为私欲所牵连和蒙蔽,难以显露、昏暗不明,这就需要人们通过自明其明德,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举例:“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浙江杭州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路过的市民吴菊萍毫不犹豫地踢掉高跟鞋,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臂徒手接住了孩子。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她左臂多处粉碎性骨折,但孩子得救了。她的这一举动被网友称为“英雄之举”。在千钧一发的瞬间,她本能般伸出双臂,彰显了人性中最无私的“母爱”与“勇毅”。她的事迹让世人看到,平凡人身上蕴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善良。【亲民】解释一 : 亲近爱抚民众亲民→“用你的光芒温暖他人”解读:当自己的灯塔被点亮后,不是只照亮自己,还要去照亮和温暖周围的人。这就是“推已及人”,用自己的善良和知识去影响、帮助他人,让大家都能变得更好。举例:这就像袁隆平。他不仅自己钻研出了杂交水稻技术(明明德),更是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世界,让亿万人免于饥饿(亲民)。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新民】解释二: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人物:张桂梅 (华坪女高校长)事迹:创办免费女高,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拥有崭新的人生和命运。体现:体现的是思想与命运上的教化与革新,核心是 “改变你”。【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她不仅致力于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更顶住压力推动立法建立莫高窟保护缓冲区,并首创了“数字敦煌”项目,让千年瑰宝得以“永存”。她追求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如何“最好地、永久地”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她穷尽一切智慧和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当代人所能做到的极致。合作探究:“三纲”的关系是怎样的?对己立德对人爱人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外王止于至善最终追求内圣外王儒家思想体系:“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就是内在的修养功夫。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步骤,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外在的事业功绩。将内在的圣德发挥出来,施行王道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事功,造福社会。答:“知止而后有定”让我明白,学习要先明确目标与边界,不盲目跟风。有了方向,心便能安定下来,即“定而后能静”,不会被外界干扰所左右。心静则专注,学习时能沉浸其中,这便是“静而后能安”。在安稳专注的状态下,思考会更深入全面,即“安而后能虑”。经过深思熟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收获也会更多,达成“虑而后能得”。在学习中遵循此道,能让我们从迷茫走向清晰,收获知识与成长。合作探究:怎样实现“三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堂总结:文章开篇提出儒学“三纲”,它回答了“做什么”,接下来用七个步骤阐述了实现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回答了“如何从思想上做到?”,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实施路径”。最后一句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提炼出贯穿前两句的核心方法论,回答了“最关键的原则是什么?”最后一句是前两句的升华,且为后文的“八目”做了铺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形容词作动词,使……整齐〔致其知〕获得知识。致:获得。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于:到……地步〔壹是〕一概,一律。自主学习、疏通第二段。翻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核心内容中的“八目”是指什么?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工作的能力)诚意、正心——诚实求真,保持初心(职业道德和个人诚信)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组织,企业,内部管理的智慧)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国家治理,全球性议题)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八目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则兼善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指导思想具体步骤课堂总结:《大学之道》不仅是一篇古典文献,更是一分关于“如何成就一番事业”的终极指南,它告诉我们:伟大的理想,必修从平凡的修身开始。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视频索引检测反馈:理解性默写《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