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下半年开学初测查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八十年前,硝烟散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破晓曙光,为人类文明进程 甲 (镌刻/雕刻)下永恒的丰碑。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zhèn hàn)人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通过电波,激荡着亿万国人。无数战士①告别亲人,奔赴战场,背井离乡,②他们心怀家国,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yíng dé)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的呐喊,穿越历史的长空,至今仍振聋发聩。他们用生命捍卫和平长空,让我们能在安宁中生活。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历史铭记在心里,从先辈的光荣事迹和伟大精神中 乙 (获取/汲取)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èn hàn)______________ ②(yíng dé)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号召(zhào) 奔赴战场(bēn)
B. 号召(zhāo) 奔赴战场(bēn)
C. 号召(zhào) 奔赴战场(bèn)
D. 号召(zhāo) 奔赴战场(bè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①②处应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 而且 B. 即使 也
C. 之所以 是因为 D. 一方面 另一方面
(5)小冀同学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暨”字,共有三个义项:①<书>连词,和;及:与。②<书>到;至。③名词,姓。“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横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小冀同学在活动中搜集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3日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请写出其中两个元素的寓意(数字最多选择一个)。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6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3. 填空。
古诗是中国人用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丰富情感。《关雎》中主人公以采荇菜表达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孟浩然面对浩瀚湖水,想到自己欲投无门:(2)“欲济无舟楫,______”。往昔墨客骚人,寓思天地间,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在《送友人》中用(3)“______,______”勾勒送别的环境,用一静一动的山水引出离别的感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身屋顶漏水的困境(4)“______,______”推及他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殷切希望;《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5)“______,______”,即使凋落于地也香气不改,正是陆游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阅读古诗,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碰撞交汇,回味久远。
(二)(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 谈谈你的看法。
5. 请结合下面的知识卡片,从本诗中找出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的句子,并说说内心矛盾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知识卡片 内心矛盾是指人物内部存在的不同欲望、情感或观念造成的冲突。内心矛盾可以起到增加情节的紧张感、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揭露深刻的人性或社会问题、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乙】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⑤。夫尺泽之鲵⑥,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风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古文观止四·楚辞》节选)
【丙】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⑦水。世人见我恒殊调⑧,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yàn):一种小鸟。④暴(pù):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背鳍。⑤孟诸:泽名。⑥鲵(ní):一种小鱼。⑦簸却:激起。沧溟:大海。⑧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6. 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7.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 阴风怒号
B. 故非独鸟有凤 矜、寡、孤、独、废疾者
C. 绝云霓 夜久语声绝
D. 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孙母未去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9. 【甲】文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大鹏”形象?【乙】文写“鲲”、【丙】文写“鹏”的目的是什么?
三、整本书阅读(共6分)
10. 同学们分享了阅读《经典常谈》后的收获,下列发言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书包括《<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等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B. 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如襄公二十七年,郑伯设宴,子太叔取《野有蔓草》首章末尾两句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
C. “乐”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存在,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友爱。
D. 《三礼第五》介绍了许多关于礼的内容,从中可知《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11. 保尔是一位成长型的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物形象有所不同,请你结合原著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时期 阶段 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国内战争 少年 顽皮、惹是生非、有反抗意识
A.______ 勇敢无畏、B.______
第二部分:和平建设 建设者 热爱劳动、勤劳苦干
C.______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D.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举办“唐诗中的科学奥秘”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小冀搜集的两则资料,完成任务。
资料一:
①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杜甫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皆绘雨声,意境却大相径庭。一个是专注“听雨声”,一个是悄然“细无声”,这差异从何而来?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的物理知识。
②先看雨点下落。16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重物体下落快;伽利略却通过比萨斜塔实验提出“自由落体”理论,指出“在理想条件下,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运动状态与重量无关,皆为匀加速运动”。可现实中,有空气阻力。雨点从高空落下,因其质量轻,空气阻力不容小觑。下落初期速度加快,随着速度提升,空气阻力增大,最终达成平衡,以匀速落地。有意思的是,不同大小雨点落地速度各异。气象学家测量得知,直径015毫米的毛毛雨落地速度0.5米/秒,1毫米小雨为4米/秒,2毫米大雨6米/秒,3毫米暴雨达8米/秒,微小到几微米的水滴落地速度近乎零,化作雾霭。
③这般不同的落地速度,直接左右了我们对雨声的感知。春雨如丝,雨点细小、落速缓慢,轻打在尚无繁叶的枝头,自然“润物细无声”;夏雨倾盆,雨点硕大、急速坠下,重重敲打着荷叶,“雨声”响亮。可见,雨声差别不单是音量强弱,更是雨点大小与落地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商隐与杜甫的诗句,借不同雨声意象,传递出各自情感体验,让我们从秋春之雨中,体悟自然现象里物理规律的奇妙。
资料二:
①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在展现登高望远哲理、自然美感之余,也蕴含地理学知识。
②身处广阔平原极目远眺,可见一条与天相接的线,即“地平线”。地球是个巨大球体,所谓“平原”(包括一望无际的大海的海面)实际上是一块凸起的球面,地平线以外的物体,我们就看不见了,它们被弯曲的地面遮挡住了。如果你想看得远一些,就必须站得高一些。
③那么,这条地平线距离我们多远呢?也就是说,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以看多远?根据计算,望远距离和观察者高度平方根成正比。比如在平坦的田野上,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这时他的眼睛距离地面为1.6米,这个人可以看到周围4.8公里远的地方!与我们经常说的“一望无际”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登高一层楼,高度就会变为4米,可视距离为7公里;登上20米高的鹳雀楼,视距达16公里。而珠峰之巅8848米处,登山者环视可见340公里远,这是地球表面人类目力极限。王之涣欲见千里之外(约500公里),依公式需站在20公里高空,远超珠峰,唯有乘飞机才行。即便如此,人的视力有限,稍远一些就需要借助望远镜,要想看到千里,则必须使用遥感技术了。
④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登高的高度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乘坐航天飞机,近乎能览半个地球。王之涣的诗句,哲理深刻,持续激励我们探索无垠世界。
12. 下面对资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资料一第②段可知,雨点落地的时候都是匀速运动,大雨点的速度比小雨点的速度快。
B. 资料一第③段中雨声的大小差别有音量强弱的因素,更是雨点大小与落地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C. 资料二“地球是个巨大球体”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地球比作巨大球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特征。
D. 资料二中“如果乘坐航天飞机,近乎能览半个地球”一句中的“近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增强了可信度。
13. 下面哪两句诗蕴含的地理知识与资料二相符?请结合资料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解释。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花气袭人知昼暖,雀声穿树喜新晴。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 【资料二】第③段主要运用哪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二)(15分)
阅读《赤水河畔怀想》,回答问题。
①冬日的贵州北部,云层低垂,阳光稀照,清冷湿润。浅灰色的天幕将山川峻岭笼罩。
②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习水县西部、赤水河中游东岸的千年古镇——土城。来这里,我们要拜谒的第一个地方是青杠坡镇烈士陵园。
③1935年1月,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大兵压境,中央决定撤离遵义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红军到达土城古镇时,敌人已尾随而至,就在古镇东北方约3公里的青杠坡,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打响了。四周山势高峻、中间纵卧一条大沟壑的青杠坡,酷似一个放置在天地间的大葫芦,是打伏击战最有利的地形。红军决定在此与尾随的敌军展开一仗。为争夺银盘顶、寒棚坳等制高点,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上阵,向敌人发起几次冲锋。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危急时刻,就连红军干部团也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的肉搏战……
④站在青杠坡,听着讲解员详尽的讲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的耳畔响起的是红军将士撼天震地的呐喊……
⑤青杠坡战役,红军重创了尾随之敌,但也有2000多名将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由于敌众我寡,战势对红军十分不利,中央在战地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并将北渡长江的战略改为西渡赤水。面对来势汹汹、步步紧逼的敌军,背对河面宽阔、波涛汹涌的赤水河,3万红军如何能在一夜间快速渡河,成为决定红军命运最关键的一步棋。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我看到3扇深黑色斑斑点点、被岁月浸泡的老旧门板,它让时间转瞬回到1935年1月28日那个十万火急的夜晚。
⑥听说红军要在赤水河上搭建浮桥,土城老百姓二话不说慷慨解囊,需要船只,出船只;需要门板,卸门板;需要绳索,拿绳索。一块块厚重的门板,都是土城百姓亲自扛到赤水河畔支援红军的。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红军的纪律更是严明:租船,必付租金;借东西,必打借条;使用老乡家的门板,必用银圆或等值的物资补偿,并在每扇门板上都写上记号,以备乡亲们之后认领。土城百姓无不感念:天下哪有这样仁义、守信的军队?这真正是咱自己的队伍啊!
⑦夜色下的赤水河上,两座浮桥终于搭起来了,3万红军顺利完成了渡水行动。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大幕,它成为红军在长征路上变被动为主动、从此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⑧缓步在被先烈热血浸染的土地上,伫立于高耸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我慢慢抬起头向天空、向大山四周仰望,浅灰色的天空下,青杠坡当年的战场早已被浓翠葱茏的绿色包裹覆盖,显露着一派盎然生机,一条高速公路凌空而过,宛若一条缠绕于山脊的飘带,给这里增添了现代壮美的色彩。安卧于山中央的烈士陵园,规模宏大、肃穆静谧。我看到青杠坡下为缅怀红军烈士而修建的广场上走来了络绎不绝的人们,他们都是来这里瞻仰、纪念烈士们的,在人群中,有结队的战士、青少年学生,还有老人和孩子。我想,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们,绝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
⑨站在赤水河畔的红军渡口望去,当年的浮桥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我心里仿佛依然还能看到它,别看它就是用几条破旧的木船、门板、毛竹、绳索搭就的浮桥,那可是改变红军、改变中国命运的桥,没有它,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更难看到新中国的曙光。
⑩今天,在赤水河500余公里的长度上,能看到多座现代化的大桥,特别是看到建造在川黔交界的古蔺与习水之间那高崖万仞,天堑遥遥,并创造了世界山区峡谷第一高塔悬索桥赤水河红军大桥,让我们怎能不想起当年红军渡过赤水河时的那座浮桥?我想,当年牺牲在这里的红军烈士们也一定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变化,他们一定会自豪地说,为了今天,当年用生命去拼搏,值!
夜幕降临,在赤水河畔,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开始了,望着青杠坡,伴着赤水河的涛声听“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感觉更加生动和强烈,我仿佛又看到了赤水河上的那座浮桥,那是红军来时的路,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路……
(刊载于2024.3.8,有删改)
15.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首段为什么重点刻画路途中的天气?
16. 文章第③~⑦段叙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艰难历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敌军压境,撤离遵义→(1)______→重创敌军,寡不敌众→(2)______→百姓协作,搭建浮桥→(3)______
17. “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桥”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的妙处。
一条高速公路凌空而过,宛若一条缠绕于山脊的飘带。
19. 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启示。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壶口瀑布》
20.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青杠坡镇烈士陵园升级为5A级红色旅游景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该景区写一段导游词。(80字左右)
第五部分写作(50分)
写作(50分)
2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的文思……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的希望,让我们走得更远。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______,让我走得更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补全作文题目;(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025年下半年开学初测查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题答案】
【答案】(1) ①. 震撼 ②. 赢得 (2)A
(3) ①. 甲:镌刻 ②. 乙:汲取 (4)C
(5)① (6)将“捍卫和平长空”改为“捍卫和平”(或“守护和平长空”)
【2题答案】
【答案】示例: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橄榄枝象征和平。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6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3题答案】
【答案】 ①. 寤寐求之 ②. 端居耻圣明 ③. 青山横北郭 ④. 白水绕东城 ⑤. 床头屋漏无干处 ⑥. 雨脚如麻未断绝 ⑦.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⑧. 只有香如故
(二)(5分)
【4~5题答案】
【答案】4. 结合“两鬓”和“翁”可知,这里的“苍苍”是“灰白”之意,描写的是卖炭翁因年老而头发苍白。
5.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写出了卖炭翁希望天气暖和不再挨冻的同时又希望天气寒冷多卖炭的内心矛盾,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6~9题答案】
【答案】6.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7. D
8. (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
(2)那小水洼里的小鱼,怎么能和鲲鱼一同丈量江海的广阔呢?
9. 甲文塑造了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的大鹏形象。乙文和丙文借鲲和大鹏表达了对远大志向和非凡才能的赞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三、整本书阅读(共6分)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 ①. 战士 ②. 具有高度的革命热情 ③. 作家 ④. 钢铁般的意志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C 13.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了地平线的原理,帆船远去后消失在地平线,与资料二中“地平线遮挡远处物体”的地理知识相符。
14. 列数字。通过具体数据说明望远距离与观察者高度的关系,使说明更准确、直观。
(二)(15分)
【15~20题答案】
【答案】15. ①首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展现了贵州冬日清冷湿润的特点。②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营造了肃穆、凝重的氛围。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我”观览烈士陵园的所感所想。
16. ①. 抵达土城,敌军尾随 ②. 调整战略,西渡赤水 ③. 四渡赤水,走向胜利
17. 长征期间的“桥”,是连接赤水河两岸,让红军完成西渡赤水的工具,是改变红军、中国命运的桥,也是让老百姓深入了解红军,拉近军民心灵的桥。现在的“桥”指的是赤水河红军大桥,彰显了我国现代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是我国国力日益强盛的标志。
1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速公路比作“一条缠绕于山脊的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间高速公路的蜿蜒曲折,侧面突出了其建设难度之大,赞颂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9. 示例:黄河因为曲折蜿蜒而更加磅礴,人因为磨难而更加坚强,历史上的红军也是在重重困难下,不断突破,最终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敢于面对,勇于挑战,成为更好的自己。
20. 示例:亲爱的游客们,欢迎来到青杠坡镇烈士陵园!这里见证了四渡赤水时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红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顽强抗敌,尽显无畏气概。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第五部分写作(50分)
写作(50分)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
成长中的挫折,让我走得更远
第一次站在滑板上时,梧桐叶正落得满地金黄。看表哥像游鱼般在广场上穿梭,我攥着滑板的手心沁出细汗,心里却犯着嘀咕:不过是脚下踩块板,能难到哪去?肯定分分钟就能学会。
然而双脚刚站上板面,身体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膝盖一软便结结实实地磕在水泥地上。冰凉的疼顺着骨头缝钻进来,围观的小孩发出细碎的笑声。脸颊瞬间发烫,既羞又恼,摸着渗血的膝盖往家走,滑板在手里沉得像块石头——原来有些事,真的没想象中简单。
周末又去广场,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摔得比我还狠,却总在爬起来时对妈妈喊“再试最后一次”。她的护膝早磨出了毛边,却像揣着颗不怕摔的心。我突然想起表哥说过,他初学那阵,把小区花坛的瓷砖都蹭掉了三块。
那天我把滑板竖在花坛边,先练“站板”。身子晃得像风中的芦苇,脚踝酸得快要断掉时,就盯着对面墙上的爬山虎看——它们不也是一点点往上爬吗?摔了七次后,居然能稳稳站满十秒钟了,心里像揣了颗小石子落了地,踏实了不少。
秋雨淅淅沥沥时,我终于能滑出三米远。可在一次转弯时,滑板突然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冬青丛,下巴磕在栏杆上,尝到了铁锈味的血。回家对着镜子贴创可贴,看见下巴上的红痕,突然想起小姑娘护膝上的毛边,咬了咬嘴唇:她能行,我也能。
现在我的滑板轮上裹着层深褐色的泥,那是上周在河堤上练滑行时蹭到的。风掠过耳边时,能听见轮子转动的轻响,像在数着成长的步数。摔倒的疼还在记忆里,但更清晰的是每次爬起来时,天边那抹比朝阳还亮的光。
原来挫折从不是路障,而是刻在成长路上的刻度。它让每一步前行都更扎实,让抵达的远方都更值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