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新课导入:(风花雪月)
著名的词作家阎肃老先生在一次参加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时候,与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军旅作家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这四个场景当中,有两个场景来自陆游的《书愤》,这充分的说明了这首诗,对后代人,对后代中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陆游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难点)
3. 分析艺术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重点)
教学目标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陆游履历:幼年立志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dàn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陆游履历:报国阻力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陆游履历:军旅生活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陆游履历:晚年遗恨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
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背景展示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北宋—南宋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书愤》
写作背景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抒发了哪些“郁愤”之情?是如何抒发的?
题解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气】:豪情壮志
【长城】:御敌将领,作者自况
诵读感悟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寻找诗眼
01
问题探究
作者陆游所书何事?为何而愤?如何抒愤?
书愤
所“书”何事?
为何而“愤”?
如何抒“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高大的战船 配有铠甲的战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作者自比为守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传后世 兄弟的长幼次序
首联:早年时我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想当年宋军将士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长江渡口,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颈联:我曾自比长城,立志扫除边患,到头来却愿望落空,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尾联:《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显于世,千百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文意疏通


回忆早年血气方刚,收复中原的豪心壮志。
“世事艰”: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问题:首联所“书”?
首联诗人回忆起了什么事?“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纯意象组合,简洁明快,使节奏更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
(夜雪、秋风)恶劣的战争环境
(瓜洲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振奋、昂扬,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列锦手法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问题:颔联所“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 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
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知识补充


“塞上长城空自许”用了哪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毁长城
公元432年(元嘉九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曾再发起北伐,却被北魏击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度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了南宋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塞上长城空自许”用了哪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问题:颈联所“书”?
“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用其典故,诗人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自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问题:“出师一表”讲的是谁的事迹,诗人为何要写他的事迹?
问题:尾联所“书”?
“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所“书”何事?
总结诗意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为何而“愤”?(用诗中字眼回答)
总结诗意
世事艰
空自许

伯仲间
先斑
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国家(义愤)
自身(悲愤)
国土沦陷
年老体衰
朝政(忧愤)
奸臣当道
分析诗意
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愤”中含“恨”
“愤”中含“悲”
“愤”中含“叹”
小结:“愤”的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接抒情
列锦
用典
用典
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楼船 夜雪 瓜洲渡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塞上长城
出师一表
3、如何抒“愤”?


1、对比。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二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是用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2、借古讽今。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实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时的讽刺,抒发了诗人极大的愤慨。
3、白描。纯意象的组合。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
(夜雪、秋风)恶劣的战争环境
(瓜洲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形象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4、比喻。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其他手法
思考:分析“愤”的根源是什么?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探究原因
.
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忧愤国家
忧愤朝政
忧愤自己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中原丧失。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诗人的忧愤针对几个层面?
知识拓展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诗歌主旨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拓展提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愤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