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李贺李凭箜篌引学习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诗风和诗歌的创作背景。2、感悟斟酌字词的魅力,体察“诗鬼”“鬼诗”的奇诡。3、通过品鉴诗歌,明确展现音乐感染力的手法,感受诗歌魅力。知人论世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三乡),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且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名扬京洛。18岁到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人妒忌,因其父名晋肃,不能登第。此后他一直痛苦抑郁,加上生来体弱多病,后经人推荐只做过3年奉礼郎,地位卑微,任期未满便告病辞官归昌谷,卒时仅27岁。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 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凭: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解 题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于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兴盛于唐,后失传。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属古体诗。(乐府歌行体)初读诗歌李 凭 箜 篌 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wākōng hóujiāoyùjiāoyǐ韵脚(四次换韵)秋 流 愁 篌/叫 笑/光 皇/处 雨 妪 舞 树 兔初读诗歌梳理信息:李凭演奏箜篌云、江娥、素女、长安百姓、紫皇、石、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高秋时间:地点:主演:听众:中国(国都长安)李凭整体感知: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5---8句)正面描写音乐,各具特色。(9--14句)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文本赏析知晓诗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第一节:(1—4句) 先声夺人,李凭出场。思考1:哪句诗交代了中心事件?前三句起什么作用?李凭中国弹箜篌:人物、地点、事件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侧面烘托音乐的神奇动听,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巧用对比,移情于物。“张”与“颓”形成对比,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而浮云为此凝滞不前,引发人的联想。侧面描写,以虚写实。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入手。通过写“空山凝云”,以浮云堆积极力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化用典故,极力夸张。娥皇女英听了对竹挥泪,素女听了自愧不如,以此表现乐声精妙。诗人是如何极力渲染李凭的出场的?有什么效果?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知晓诗意第二节(5—8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露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思考2: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这两句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清冷乐声致使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且乐声打动皇帝的场景,表现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思考3: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指女神成夫人。据说她喜好音乐,善弹箜篌,听见有人依琴瑟咏歌就翩翩起舞。知晓诗意第三节(9—14句):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即传说中月宫中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知晓诗意第三节(9—14句):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运用典故和夸张等手法,描绘了女娲所补石头为箜篌声破裂、天界为之震惊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高亢和乐声的和缓忧伤。思考4: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古乐器)的声音忽而激越忽而低沉,意境奇特,难以描述。现比喻诗文、议论不同凡响或事件发展出奇而惊人。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老鱼和瘦蛟被音乐感染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思考5: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这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已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在音乐声中吴质忘眠、玉兔不离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曲已终而意犹未尽,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思考6: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李凭箜篌引正面侧面玉碎 凤凰叫清脆和缓芙蓉泣 香兰笑惨淡清丽浮云凝滞 娥女悲愁冷光沉浸 皇帝感动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想象奇特意象丰富大胆夸张小 结文本特色1.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 夸张、拟人、比喻、通感手法。3.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整体特点: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现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上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奇特的想象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李凭箜篌引》通过“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知识拓展巩固:侧面烘托天空浮云——停步聆听江娥素女——愁啼哀思至上紫皇——扣动心弦补天女娲——听得入迷山中神妪——折服请教老鱼瘦蛟——跳跃起舞伐树吴刚——通宵不眠月宫玉兔——如醉如痴李凭箜篌引完整版-统编版(优秀课件)李凭箜篌引完整版-统编版(优秀课件)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对比阅读,品鉴手法侧面描写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昵(nì)昵:亲热的样子。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划然:忽地一下。喧啾(jiū):喧闹嘈杂。跻(jī )攀:犹攀登。未省(xǐng):不懂得。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推手:伸手。遽(jù):急忙。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对比阅读,品鉴手法译文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音乐赏析具体诗句 手法 音乐特点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正面描写比喻通感(以形写声)通感(以形写声)比喻比喻缠绵宛转激昂高亢舒缓悠扬繁杂、清亮高亢激越试比较三首诗在描写音乐的侧重点、风格上的不同。《琵琶行》 《李凭箜篌引》 《听颖师弹琴》异 侧重点风格同 手法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以虚写实,将乐声转化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描绘乐声本身,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平易感伤悲怆含蓄凄寒冷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