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PPT模板 http:///moban/高考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句法)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特殊句式目录壹判断句贰被动句叁倒装句肆省略句壹判断句壹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壹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类型(一)”者””也”表判断。(二)”为”表判断(三)”是”表判断(四)用副词“皆、则、诚、即、乃””等表判断。(五)”非、匪 “等否定判断。(六)无标志的语意判断句(即名词直接对名词判断)注意:判断句中“者”和“也”做标志,表判断时,“者”前面是名词做主语部分,“也”后面是名词做谓语部分壹判断句(一)”者””也”表判断。(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臣之所好者,道也。我所追求的是天道。“……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壹判断句(二)”为”表判断①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壹判断句(三)”是”表判断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我询问他们的姓名,他们是金陵人,在这个地方作客。②问今是何世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壹判断句(四)用副词“皆、则、诚、即、乃””等表判断。①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壹判断句(五)”非、匪 “等否定判断。①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谋划婚事.壹判断句(六)无标志的语意判断句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②燕王,吾所立.燕王,是我拥立起来的。[边练边悟]1、1.(2024·皖豫4月第二次联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朱)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答案 贤明的君主向往远古圣明的风气,广泛招揽优秀的人才,这确实是忠臣竭尽心思的时候。解析 “诚”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确实是”。贰被动句贰被动句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文言文被动句两大类型:有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贰被动句被动句的基本类型(一)用介词“于”表被动。(二)用“见”“见……于……”表被动。(三)用介词 “受”、“受……于……“表被动。(四)用“为”“为……所……”“…为所…” 表示被动。(五)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六)无标志的被动句。贰被动句(一)用介词“于”表被动。①而君幸于赵王。您被赵王所宠信。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贰被动句(二)用“见”“见…于…”表被动。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诚无私却被诽谤。这里的“于”引出“动作发出者”贰被动句(三)用介词 “受”、“受……于……“表被动。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②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这里的“于”引出“动作发出者”贰被动句(四)用“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①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为”引出“动作发出者”贰被动句(五)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②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贰被动句(六)无标志的被动句。①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②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贰被动句[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注】 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1)结合语境推断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重点词语 联想所学① 背畔犯塞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 上老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③ 谁可将者 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④ 无逾于老臣者矣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通“叛”,背叛 越过敬爱助词,不译 通“叛”,背叛认为……老做将领超过叁倒装句叁倒装句倒装句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者出于某种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了,或提前,或置后,我们称之为倒装句,翻译时一般要把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句子原来的位置。叁倒装句倒装句的类型(一)宾语前置(二)定语后置(三)状语后置(四)主谓倒置叁倒装句倒装句语法公式(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叁倒装句1宾语前置叁倒装句(一)宾语前置的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肆倒装句(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②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焉、孰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叁倒装句(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宾语必须是代词;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无、弗等否定词表示。叁倒装句(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②唯利是图只是贪图利益“之”和“是”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叁倒装句(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吾谁与归?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叁倒装句[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答案: 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砍掉了,还有什么财物!解析 句中的“何财物之有”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财物”。叁倒装句2定语后置叁倒装句(二)定语后置的类型(1)中心语+之+定语(2)中心语+定语+者(3)中心语+之+定语+者(4)中心语+数量定语叁倒装句(1)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叁倒装句(2)中心语+定语+者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叁倒装句(3)中心语+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敲击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叁倒装句(4)中心语+数量定语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旦粮食。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玉斗,想要给亚父。叁倒装句[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利。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删改)译文: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解析 “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语后置,定语“有材能”后置于中心词“人”后,正常语序为“有材能之人”。“何以异于人”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人”置于“异”之后,正常语序为“于人何以异”。叁倒装句3状语后置叁倒装句(三)状语后置的类型(1)动词(形容词)+(于+宾语)(2)动词+(以+宾语)(3)动词(形容词)+(乎+宾语)(4)省略介词的介词结构后置叁倒装句(1)动词(形容词)+(于+宾语)①青,取之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叁倒装句(2)动词+(以+宾语)①请其矢,盛以锦囊。恭敬地取出箭,用锦锻织的袋子装好。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篆文的山龟鸟兽的图形来装饰它。叁倒装句(3)动词(形容词)+(乎+宾语)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就跟随他们,把他们当作老师。叁倒装句(4)省略介词的介词结构后置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适逢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国内密谋反叛。 ②沛公欲王关中。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叁倒装句[边练边悟]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译文:百姓为国作战奋勇,对于私下械斗胆怯,乡村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解析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于公战勇,于私斗怯”;“大治”,治理得好,非常太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叁倒装句4主谓倒置叁倒装句(四)主谓倒置的类型(1)表疑问语气(2)表感叹语气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啊!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叁倒装句[边练边悟]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1)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解析 (1)“仁哉,文王”为主谓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调整为“文王仁哉”。肆省略句肆省略句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肆省略句省略句的基本类型(一)省略主语(二)省略谓语(三)省略宾语(四)省略介词(五)省略兼语肆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对话省肆倒装句(一)省略主语①便舍船,从口入。(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洞口)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②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是赵国的将军,(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1)承前省肆倒装句(一)省略主语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你再进去”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2)承后省肆倒装句(一)省略主语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②(王)曰:不若与人。(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3)对话省肆倒装句(二)省略谓语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找到)他们的优点向其学习,找到他们的缺点提醒自己改正。②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③技经肯綮之未尝(试)(刀)从未尝试切割经络和筋骨结合处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共喻省略肆省略句(三)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秘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都告诉了(他)。(2)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这小子,不足以同(他)谋大事。肆倒装句(四)省略介词①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②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肆倒装句(五)省略兼语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②遂命酒,使(之)快弹数曲。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肆倒装句[边练边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体会其句式特点。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1)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小偷)已经出门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句式(句法)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特殊句式1、表陈述。(无以、无从、有以、有所、无所等)2、表感叹。[何其、直(惟) ……耳、亦……哉等]3、表疑问。(奈何、何如、何以、何所、孰与……等)4、表反问。[何……哉(也、为、之有)、岂……哉(乎、耶)等]5、表假设。(然则、自非等)6、表选择。(与……孰若、其……其……也等)7、表揣度。(无乃……乎、得无……乎、 ……庶几……欤等)8、表转折。(虽然、然而等)固定句式题练习题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固定句式的语气。(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翻译: 。语气: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语气: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翻译: 。语气: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表示反问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表示反问表示反问题练习题[边练边悟] 8、(2024·青岛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国语·周语》载,郄至曰:“吾有三伐,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兵,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邵公以告单襄公,襄公曰:“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得政矣。”公谓三奸之说,自郄至死难后,后人追合之也。 (改编自柳宗元《非国语》)(1)结合语境推断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重点词语 联想所学① 吾有三伐 平伐其功(《屈原列传》)② 能获郑伯而赦之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③ 以义死用谓之勇 不用尚书郎(《木兰诗》)④ 畜义丰功谓之仁 视成所蓄(《促织》)夸耀 得到 任用 畜养 夸耀(此指功劳)捕获职用蓄积小结1、“者”:判断句标志;定语后置句标志。2、“之”:宾语前置句标志;定语后置句标志。3、“是”:判断句标志;宾语前置句标志。4、“于”:被动句中介词“被”;被动句引出动作发出者;状语后置句中介词“于”。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