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课前提问1’
现代汉语中的语句结构是什么?
2026届文言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考点解读1’
文言文倒装句:本来应该按照主谓宾的顺序排列的句子,如果其中有定语和状语,按照顺序:(定)主(状)谓(定)宾,如果一个句子不按照这个顺序排列,那就是发生了倒装。
状语放到谓语后面,就叫状语后置;定语放到宾语后面,就叫定语后置;宾语放到谓语前面,就叫宾语前置。
新高考Ⅰ卷对这一考点的直接考查为文言句子翻译题,分值为8分。当翻译题中出现倒装时,要求能够将其还原成符合现代语序的句子。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文言语法规则 现代语法规则
主语+谓语
谓语+主语
谓语+宾语
宾语+谓语
定语+主宾
主宾+定语
状语+谓语
谓语+状语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宾语前置:它指的是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现象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形式:主语+否定词+一般代词+动词
(前提条件:①宾语是代词;②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弗、微、匪、勿、无、非、莫等否定词表示。)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秦人不暇自哀。
3、忌不自信。
4、故不我若也,吾又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知识梳理15’
(二)疑问代词作宾语
1、形式:主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
如“谁、何、孰、奚、曷、胡、恶(wū)、安、焉”等疑问代词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乐夫天命复奚疑!
(6)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2、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形式:主语+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动词
(三)用“之” “是”或“惟……是……”为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利是图
(4)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四)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后,有以下情况:
 
1、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一言以蔽之。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用夜晚的时间来接续白天的时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特 殊 情 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诚请见教” “望见谅” “请勿见笑”
考题讲练15’
1.判断下列倒装句式的类型并指出正确语序。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5)未之尝闻。
(6)以为莫己若也。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言何
知何
信之
C
3.下列句式与“何以能田猎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子何恃而往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课堂小结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宾语前置。
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
宾语前置
2026届文言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考点解读1’
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 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高考中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主要以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形式进行呈现。
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都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文言文中的介宾短语如果充当状语,却在谓语后面的话,我们就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也称作状语后置句。
知识梳理13’
定语后置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1、“中心词+定语+者”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寻找一个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驯养了一条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三个能挑担的儿子和孙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冯婉贞》)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马说》)
能日行千里的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3、“中心词+而+定语+者”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4、“中心词+之+定语”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中心词+数词定语”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鸿门宴》)
考题讲练10’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我持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5)凌万顷之茫然
(6)崖限当道者
(7)至于怨诽之多
(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险之山溪之,利之兵革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盛之丝竹管弦
——好事者少年
——茫然之万顷
——限当道者崖
——多之怨诽
——大之宇宙,盛之品类
课内
(9)并国二十
(10)举地千里
(1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2)方宅十余亩
(13)军书十二卷
(1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5)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十国
——千里地
——大之天下
——十余亩方宅
——十二卷军书
——察察之身
——一石粟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 )
A.僧之富者不能至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荆州之民附操者
考题讲练10’
D
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
“今战士及关羽水军还者精甲万人”
中心词+定语+者——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C
课堂小结3’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5、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翻译下列句子
明年,(张中彦)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刘)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译文: 统计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籍:登记,统计,1分;“民之从乱者”定语后置2分,论:论罪,治罪,1分;句意1分。)
译文: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用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来参照,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条”“ 闻”以及状语、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当堂训练15’
当堂训练15’
横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
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飞日:“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 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 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 则良善何恃 ”天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岳飞是南宋时的抗金名将。岳飞被奸人秦桧杀害,(岳飞的)魂魄来到天庭,在凌霄宝殿诉说自己的冤屈。岳飞说:我用忠诚来对待君王,按照孝义来对待亲人。用血肉之躯在战场上拼杀(在像树林雨点一样密集的刀箭里面穿梭,意译成在战场拼杀),从来没有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意译成不贪生怕死)。我在用人方面只要有才能的人就举荐,在朝廷大事上对皇帝唯命是从。我把朝廷从即将跑灭中扶起,使得黎明百姓免于死亡,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都像云彩一样聚集在我的麾下。我想用绳子捆缚金国大将兀术,打破金国首都黄龙府,迎回靖康二帝。我想法的诚恳,人神都可以做鉴证。哪里会料到自己忠诚却被小人诽谤,诚信却被君王猜疑,被奸人害死。这是正气没有得到伸张的结果,那么那些心性良善的人以后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呢?
天帝听了这些,命人捉拿秦桧,把秦桧廷杖打死了。
答案
①判断句,“....者,.....也”
②被动句,"为.....所" ③省略句,“赴”后省略介“于” ④状语后置句,“于灵霄殿诉冤”
⑤状语后置句,“以忠事君”“以孝事亲”
⑥状语后置句,“于刀林箭雨之中往来”
⑦宾语前置句,“.....是”
⑧状语后置句,“于将倾扶社稷于涂炭拯生灵”
⑨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被”“见”安
被动句,“为’
宾语前置句,“良善恃何”
定语后置有几种情况?
课前提问1’
2026届文言倒装句之主谓倒装及状语后置
考点解读1’
文言倒装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 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高考中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主要以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形式进行呈现。
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都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文言文中的介宾短语如果充当状语,却在谓语后面的话,我们就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也称作状语后置句。
一、主谓倒装
谓语在主语的前面。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气势。
知识梳理一5’
(1)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2)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3)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
(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此风,快哉!
我少年中国,美哉。
梁惠王不仁
汝之不惠,甚矣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
翻译下列句子
考题讲练一5’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应该啊,百姓认为我很吝啬。 (主谓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该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魏公子列传》
3.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2.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
(主谓倒装,兼有宾语前置)
3.官吏的横暴,差役的恶俗,也太过分了啊!(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主谓倒装
二、状语后置
1.状语常由“于+(名)”“以+(名)”的介词结构充当。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4)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梳理二8’
2.数词状语后置
1)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范增三次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劝学》
类型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火势风势猛烈,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
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
给贡职如郡县。
像秦国的郡县那样缴纳贡赋。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一定像埋葬儿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
船如箭往
若木鸡呆
如郡县给贡职
如其子哭泣埋葬之
考题讲练15’
(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4分)
现在有人,他用强暴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
(2)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译文:谋臣只专注于收积粮,不知道人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将谁与守”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 不复皆出于学。(四川卷)
译文: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 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感慨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长袍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
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rèn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 ”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
这不是统治人民的人说的话啊
1.找准介词
介宾结构后置句的显著标志是介词“于、乎、以”。
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翻译时,应先把“于”补充出来,再将介宾短语移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2.看准位置
看介宾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如果它放在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就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多数情况下应将介宾短语复位,放在谓语的前面。如下面的句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介宾短语“以沛公言”放在谓语动词“报”的前面,是正常语序,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
3.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课堂小结3’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遂与秦王会 渑池。
⑤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于(从)蓝取之、 于(比)蓝青
乎(对)己参省
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于 (在)渑池会
(于)
如箭 (像箭一样)往
状语后置
当堂训练13’
颜太初杂文序【浙江卷】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1)(4分)(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 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2)(4分)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儒。
儒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戴高冠系博带、穿广袖衣就能称得上儒者吗?手持简册、呻吟不息就能称他为儒者?又何况以笔濡墨圈点文章、编织华美的文辞就称得上儒者,远远不是这样的啊。除去这些不谈,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称之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这些(人)。读先王之书,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明白道理后,不只诵读(先王之书),来在人前显摆,还要践行它。他看起来与乡民没什么分别,外在形象低调。他低调是因为先王之道湮灭无闻,所以他要寻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诗文来宣扬先王之道。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乐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他,逐渐形成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是大乱风气的源头,写了《东州逸党》诗以讥讽他。诗于是传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又有郓州牧对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唱反调大感恼火,就诬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在狱中。属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写《哭友人》诗,(于是)郓州牧也被罢官。
当时有人向朝廷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一个向来与颜太初不对付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为人狂放不羁,不可以任学官。诏书到达后,改令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政绩,并非狂人。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死在睢阳。旧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课,只要没有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按旧例要升任县令。即使愚钝懦弱衰老一无是处的人,只要熬够年数,必能得到这一职务。然而太初才识过人,(虽然)中进士脱去布衣近十年,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职务一直到死,死时只有四十多岁。唉,天丧儒者,一定让他要陷入悲惨的境地吗 不是说犬吠所怪(喻俗人群聚诋毁贤者),小人必定被铲锄吗?为什么他的仕途与寿命困窘到如此地步?
世人见颜太初官职一般,他的文章又经常指责人,心里有鬼的人厌恶听到他,虽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么重视他,所以弃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结集为它们作序。前世的士人名声不显于当时,然而言语立于后世的人很多。太初虽然官职微贱且早早挂了,但他的文章难道一定不能留传吗
以后见到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鉴戒了;看到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就不再败坏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就知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则郡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由此看来,好处大大呀!
小结
状语后置句:
类型1: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类型2:动词(形)+乎+宾语(名/代)
类型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类型4:动词+以+宾语(名/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