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 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秦到汉,是冶铁炼钢技术(治石工具)的高速发展阶段,也是刻字技术迅速改进的阶段。各种不同的刻字技术有其明显的、可以用于断代的特征。这一刻字技术的比较方法,或对判断“昆仑石刻”的真伪提供一种思路。不难看出,“昆仑石刻”点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点画粗细均匀且入石较浅;二是线条的两侧即使在扭曲处也基本平行,如“仑”字的几个横;三是线条两边都有明显的崩裂。我们可以确认“昆仑石刻”为平口刀直接凿刻而成。秦汉以来刻字技术和书刻理念的发展演变那么这一刻字法是否可以作为“昆仑石刻”断代的证据呢 有学者认为,平口刀平入法因为简单,古人能为,今人也能为,所以不能作为断代依据。这一观点,忽略了秦汉到唐宋刻石刻字技术进步背后反映的书刻理念的演变,也忽略了唐宋以来对刻石刻字技术发展认知缺乏的现实。“昆仑石刻”,西汉初期的龟山楚王墓塞石铭文,《李君碑》及碑阴,《裴君碑》及碑阴等,都采用了平口刀平入法。这一刻字方法,是简单而粗暴的。刻痕边沿的崩裂,导致对刻字石面的视觉效果不能保证。对于纯粹用于记事的石刻来说,粗糙的石面效果并无其他影响。然而对于秦始皇的《泰山石刻》和《李君碑》《裴君碑》等纪念碑一类石刻,在文字功用之外,还要求超出文字意义的景观功效。成都《李君碑》刻痕中尚有残留朱砂,或许正是汉人在石面比较粗糙的情况下,为了增强文字的景观功效,而在刻痕上填来砂造成的。为了控制石面的崩裂,汉人也尝试了入刀较浅的平口刀平入的刻法,如最近出土的《嵩岳残碑》,刀入石很浅,刀法运用熟练。因入石浅,刻线边沿崩裂较小。与成都的汉碑相比,刀法更为丰富准确,但也因为入石浅,点画起止方整,视觉效果提高程度有限,且易被磨灭。平口平入刀法,即使能够完美控制石面效果,也不适合表达隶书具有大幅度提按的点画。事实上从西汉开始,汉人还尝试了简单锤凿、双钩锤凿等以表现隶书波画的提按,如《五凤刻石》《三老讳字忌日碑》和《张禹碑》等。公元150年前后,与汉画像石同步或稍后,汉人发展出更为复杂的平底法和双刀法,代替了单刀刻字法。平底法是先用单刀切出点画的外廓,再挖去轮廓内(阴刻)或外(阳刻)的石头,如《乙瑛碑》(公元153年)。双刀法则是用刀从点画的两侧斜角入石刻成。这两种方法,尤其是双刀法,因为是锋利的刀口斜角切入石面,入石既深,其崩裂程度可控,石面视觉效果生动。从石面保存良好的汉《肥致碑》《池阳令张君碑》等隶书碑来看,其字口清晰,石面具有三维视觉效果,景观效果极佳。东汉《袁安碑》和大量的汉碑篆额,也都采用了双刀刻法。平口刀平入法,易造成线条边沿的崩裂,不能把控刻制效果,在更为繁复的平底法和双刀法诞生发展之后,至少在成熟的汉代碑刻中,平口刀平入的方法基本不再使用。古代对于上述刻字技术发展史的记载,基本空白。造成学者们对刻石技术发展史漠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拓技术的发达。秦到东汉初期石刻的拓片,由于刻线本身的崩裂,线条较为模糊,且与原碑的视觉效果大相径庭。东汉中晚期以后,因为平底法和双刀法的运用,原石与拓片的视觉效果基本一致。唐宋以下,书法家通过写碑表达自己的艺术,并通过捶拓流布四方,成为常态。因对刻工的技术和工具要求苛刻,以致刻工之名有时与书家之名并提。刻字与景观效果、书法流传媒介已经融为一体,成为刻石刻字的新理念。唐碑刻字技术之高明,造成金石学对拓本的依赖,对原石的刻字技术和石面效果反而不再关注,使金石学家也忽略了对刻字技术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其结果就是历来的金石学者对秦汉刻字技术的了解近乎空白。后人能否模仿秦人刻石技术在梳理了秦汉以来刻字技术的发展和书刻理念的演变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探讨后人是否可以用平口刀平入这一简单的刻石技术,来造出“昆仑石刻”。从技术上说,这当然是可能的。但从书刻理念发展上说,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其一,后代看到秦代石刻原始面目的机会几乎为零。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或是损毁严重,或是后世重刻。唐宋以后,人们就更不知秦人使用的就是《阎良刻石》中的原始刻字方法。其二,东汉以后,书刻理念与更为高级的刻字技术同步发展。后代的作伪者只能依赖他们所掌握的更为先进的刻石技术和自己的理解来制造“昆仑石刻”,即只能采用广为接受的双刀法或平底法来制作。如宋人重刻的《峄山刻石》,就是采用双刀法来推想秦人刻石的原貌。唐宋元明清会不会有平口刀平入的凿刻文字 至少,在已经公布的墓志和摩崖图片中,笔者尚未观察到具有类似效果的石刻。此外,还要考虑实际刻字情景的影响。“昆仑石刻”是五大夫翳在并不完整的石面上,为了记事而命石工所为,其中也有很多的无奈(石面平整度和石质不稳定)和随机效果(石块的崩裂和刀的倾斜角度)。翳当然不会预知到后人会把它当成书法来研究,更不会预知有人会用三千年来文字遗迹中的“法”(章法、笔法、刻字法等)来评判这块石刻的真伪,又岂能从书法、刻字法上一一满足 这些不能满足后人苛求的、随机的效果,或许正是秦人刻石刻字的真实面目。笔者认为,证明“昆仑石刻”真伪唯一的不可撼动的证据,是石刻本身和它所具有的刻字方法,是后人不可复制的秦人书刻基因。“昆仑石刻”的刻字技法虽然简单原始,却是仍在发展过程中的秦人书刻理念的产物,并非掌握了更高级的技术(双刀法)和具有不同刻石理念(追求石面和拓本视觉效果)的后人所能轻易模仿的。“昆仑石刻”刻字所使用的就是秦代的工具和方法。(摘编自李跃林《用刻字法为“昆仑石刻”断代》)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口刀平入法因操作简单,在秦汉至唐宋的刻石中被广泛且持续地使用,成为各个时期刻石所采用的主要技法。B.作者推测,汉人尝试通过入石浅的刀法减少石面崩裂,但仍难提升视觉效果,于是通过填朱砂来增强景观功效。C.秦代《泰山刻石》等原始刻石保存完好,为后世了解秦人刻字方法提供了直接依据,使后人可模仿其技法。D.“昆仑石刻”的随机效果是石工刻意追求的艺术表现,符合后世对书法“法”的评判标准,因此具有真实性。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刻字技术的特征,如平口刀平入法与双刀法的差异,为判断“昆仑石刻”真伪提供了技术依据。B.文中以《乙瑛碑》《肥致碑》为例,说明平底法和双刀法能增强石刻的景观效果,体现了汉代书刻理念的进步。C.文章指出“古代对于刻字发展史的记载基本空白”,并进一步指出原因,这样使本文的分析更有说服力。D.作者认为“昆仑石刻”是后人无法仿造的,原因之一是它采用秦代的工具、方法,而后世已无人知晓其刻字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判断石刻年代,刻字技术是重要依据。早期刻石① ,这种技法无需复杂的工具与技巧,但 ② 。随着刻字理念的演进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石刻的视觉呈现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精细的刻法逐渐出现,像双刀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更精准地展现书法中点画的提按变化与美感,让石刻在记事之外,③4.文中提到“刻石刻字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秦代刻石的理念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5.有人认为“昆仑石刻”并非秦代石刻,请结合本文内容,从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的角度,阐述你的见解。(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藩司卖缺兄弟失和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 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 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 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什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作“里外两赚”。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控,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听他容身灭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何藩台道:“你说什么 ”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什么账 ”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 还要同我算账 ”三荷包道:“我知道的。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到省之后,当了三年的厘局总办,在人家总可以剩两个,谁知你还是叫苦连天,论不定是真穷还是装穷。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甚么班。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买到这个盐道。那一注不是我们三个的钱。就是替我们成亲,替我们拐官,我们用的只好算是用的利钱,何曾动到正本。现在我们用的是自家的钱,用不着你来卖好!甚么娶亲,甚么损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我们有钱,还怕娶不得亲,捐不得官!”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愣,一声也不言语。三荷包见他哥无话可说,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只听他讲道:“现在莫说家务,就是我做兄弟的替你经手的事情,你算一算:玉山的王梦梅,是个一万二,萍乡的周小辫子八千,新昌胡子根六千,上饶莫桂英五千五,吉水陆子龄五千,庐陵黄沾甫六千四,新畲赵苓州四千五,新建王尔梅三千五,南昌蒋大化三千,铅山孔庆辂、武陵卢子庭,都是二千,还有些一千、八百的,一时也记不清,至少亦有二三十注。我笔笔都有账的。这些钱,不是我兄弟替你帮忙,请教那里来呢 说说好听,同我二八、三七,拿进来的钱可是不少,几时看见你半个沙壳子漏在我手里 如今倒同我算起账来了。我们索性算算清。算不明白,就到南昌县里,叫蒋大化替我们分派分派。蒋大化再办不了,还有首府、首道。再不然,还有抚台,就是京控①亦不要紧。我到那里,你就跟我到那里。要晓得兄弟也不是好欺侮的!”三荷包越说越得意,把个藩台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在那里气得索索的抖,愣了好半天,才喘吁吁的说道:“我也不要做这官了!大家落拓大家穷,我辛辛苦苦,为的那一项!爽性自己兄弟也不拿我当作人,我这人生在世上还有甚么趣味!不如剃了头发当和尚去,还落个清静!”三荷包说道:“你辛辛苦苦,到底为的那一项 横竖总不是为的别人。你说兄弟不拿你当人,你就该应摆出做哥子的款来!你不做官,你要做和尚,横竖随你自家的便,与旁人毫不相干。”何藩台听了这话,越想越气。本来躺在床上抽大烟,站起身来,把烟枪一丢,豁琅一声,打碎一只茶碗,泼了一床的茶,褥子潮了一大块。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进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何藩台初意丢掉烟枪之后,原想奔出去找师爷,替他打禀帖给抚台告病。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老爷同了三老爷打架,拉着辫子不放。”太太听了,这一吓非同小可!也不及穿裙子,也不要老妈子搀,独自一个奔到花厅。众跟班看见,连忙打帘子让太太进去。只见他哥儿俩还是揪在一块,不曾分开。太太急得没法,拼着自己身体,奔向前去,使尽生平气力,想拉开他两个。那里拉得动!一个说:“你打死我罢!”一个说:“要死死在一块儿!”太太急得淌眼泪说:“到底怎么样 ”嘴里如此说,心上到底帮着自己的丈夫,竭力的把他丈夫往旁边拉。何藩台一看太太这个样子,心早已软了,连忙一松手,往旁边一张椅子上坐下。那三荷包却不提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只听得太太啊唷一声,跟手咕咚一声,就跌在地下。三荷包也爬下了,刚刚磕在太太身上。何藩台看了,发急道:“真正不知道我是那一辈子造下的孽,碰着你们这些孽障!”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溜之乎也。(节选自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注】①京控:即到京府去告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荷包想用“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称事情不成以试探兄长。可见其精于算计,这与他“里外两赚”想法都展现出其贪婪本性。B.文中详细罗列三荷包提及的各项钱款往来,既展现了兄弟间利益纠葛的根源,也揭露了官场中贿赂成风的现实,极具讽刺意味。C.太太“不及穿裙子”“独自奔到花厅”的慌张举动,以及劝架时“心上到底帮着自己的丈夫”,体现了她在家庭中毫无主见的形象。D.何藩台“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打碎茶碗”等细节,与三荷包“背着手,仰着头”的得意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戏剧冲突。7.关于文中三荷包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心机深沉,对钱财极度看重,因分赃问题与大哥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加。B.三荷包是晚清官场腐败、道德沦丧的缩影,其行为反映了当时官僚体系的腐朽。C.他细数家族财产分配,强调自己及其他兄弟的利益,对家族资源的占有欲强烈。D.虽然与大哥发生肢体冲突,但最终还是主动离开了,可见对大哥还有敬畏之心。8.在古人的阅读方法中,点评式阅读往往能体现读者的欣赏水平。请对下面的句子做一个点评。(4分)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9.“误会法”是通过人物间的错误判断或认知偏差制造矛盾冲突,最终揭示真相的写作手法。请找出三荷包与何藩台之间的“误会”及其作用。(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拚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唯明主为能行之。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及,何变之敢图 若此则帝道备,而可谓能明君臣之术矣。虽中、韩复生,不能加也。(节选自李斯《行督责书》)材料二: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以秦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固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成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及高皇帝诛A项籍B举兵C围鲁D鲁中诸儒E尚讲诵习F礼乐G弦歌之H音不绝。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强行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B.过,过失,与《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的“过”意思相同。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D.“归与”中的“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的“与”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督责之术实际是君主专制,其核心是借独断集权、禁绝异说、强化刑罚等手段,确保君主权威不受挑战,实现国家安定富强。B.齐鲁一带自古以来就重视并且爱好文化仪典,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自然风尚,这实际是得益于古代圣人遗留的教化的影响。C.秦朝末年,朝廷焚书坑儒,这引起了儒生们的积怨,他们携带孔子家传的礼器去投奔陈涉,以此表达他们对秦朝暴政的不满。D.虽然汉朝建立初期,儒学得到重视,叔孙通及其弟子多被任用,但是后来因统治者偏好武力或黄老之术,不再征用儒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4分)(2)诸生弟子共定者,成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4分)14.秦汉时期,统治者在选择思想文化作为治国理念时,往往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这些影响因素。(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夕 阳 楼李商隐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诗中“杨柳春”“杨花”点明时节为暮春,“渡江人”暗示了离别场景。B.李诗中的“更”字用词极妙,突出诗人心理上一步一步形成难以排解的重压。C.郑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通过方向的对举,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D.两首诗都有重复用字的现象,前者“向”字,后者“上”字,有强化情感的作用。16.两首诗中都出现了“愁”,但“愁”的内涵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2026届第一次高三师生大会上,柳老师指着会场旁奔流向海的潺潺小溪,深情地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勉励学生们要不断积累。(2)杜甫《登高》一诗中“ , ”两句视听结合、俯仰结合描写登高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3)与左图看江山、思古今内容相契合的古典诗词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对多数人来说,手机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频繁地刷手机并沉迷其中,的确存在诸多危害,如影响注意力、思考力、学习力等。专家们将这一现象形象地描述为“脑腐”,这是一种定义,也是一种预警。当人类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在无形中被“腐蚀”时,人类引以为敖的理性思维,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脑腐”现象的出现,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脑窝”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影响人的激素分沁,破坏大脑的自我修复,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更甚。另一方面,“脑腐”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注意力碎片化会导致认知能力下滑,认知能力下滑又让人难以抵挡诱惑,进而加剧对手机的依赖。这种循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地改变了大脑的工作方式,使人们失去专注阅读、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核心技能。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法国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要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数字迷雾中,丧失人之为人的思维与尊严。在“脑窝”现象的认知保卫战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们需要放下手机、重拾书本,这 ① 是在修复自己的大脑, ② 是给人类文明的未来投票。如此我们 ③ 能更从容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与挑战。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悄无声息 B.不知不觉 C.耳濡目染 D.潜移默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我们就必须重新设置使用边界、培养批判意识、重建深度社交。B.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我们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C.当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D.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新设置使用边界、培养批判意识、重建深度社交。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21.文中第一、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3分)22.文中“脑腐”一词属于仿造的新词。请结合内容,分析“脑腐”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木匠教徒弟时总说:“凿子要敢入木三分,才见筋骨;但遇着木纹纠结处,得收着劲,不然整块料就废了。”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有为”“不为”“善为”的玄机。世间事大抵如此,该出手时当仁不让,需停手时知所进退,善谋划时张弛有度,方能在方寸之间开辟天地。以上材料颇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一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一) 阅读 ⅠBD①多采用平口刀平入法 ②易导致石面崩裂、视觉效果差 ③兼具景观功效(或 “提升视觉美感”)①秦代刻石理念:以记事为主要目的,对刻石的视觉效果要求较低,刻字技术简单(如平口刀平入法),不追求石面精细度与拓本一致性,刻石随机效果明显,未将刻字与书法艺术、景观效果深度结合。②“刻石刻字的新理念”(唐宋以后):刻字与景观效果、书法流传媒介融为一体,注重刻石的视觉呈现与拓本一致性,对刻工技术和工具要求苛刻,追求石面三维视觉效果,将刻石作为书法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强调刻字技术与书法艺术的契合。从艺术风格看,“昆仑石刻” 采用平口刀平入法,点画粗细均匀、入石浅、线条两侧易崩裂,符合秦代刻石简单原始的技术特征,无后世双刀法等精细技法的痕迹,且刻石中的随机效果(如石面不平整导致的线条倾斜),是秦代以记事为目的、未刻意追求书法 “法” 的真实体现,与后世仿作刻意模仿秦代风格却难掩高级刻字技术痕迹的特点不同。从时代背景看,秦代刻字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平口刀平入法是主流,书刻理念以实用记事为主;后世(如唐宋)刻字技术已发展出平底法、双刀法,书刻理念转向追求景观效果与书法传播,作伪者受自身技术与理念限制,无法复制秦代刻石的原始特征,且秦代原始刻石多损毁或后世重刻,后人难以知晓秦代真实刻字方法,故 “昆仑石刻” 应为秦代石刻,非后人仿造。(二) 阅读 ⅡCD该句通过 “脱马褂”“卷袖子” 的动作细节,以及 “老虎势” 的姿态描写,生动刻画了三荷包准备与兄长动手时的凶悍模样,用词精准且极具画面感,既展现出兄弟间矛盾激化的激烈程度,也通过夸张的动作凸显了三荷包贪婪且蛮横的性格,强化了官场人物丑态的讽刺效果。误会:①三荷包误以为兄长埋怨自己是察觉其 “里外两赚” 的隐情,故老羞成怒,主动提出算账;②何藩台误以为三荷包办事不力,仅因对方还价就放弃,未察觉三荷包 “引船就岸” 的计策,进而引发争执;③三荷包误以为何藩台动手打人,故摆出争斗姿态,导致矛盾升级为肢体冲突。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从言语争执升级为肢体冲突,使矛盾层层递进;②暴露人物性格,三荷包的贪婪算计、何藩台的暴躁自私在误会引发的冲突中充分展现;③揭露官场腐败本质,兄弟因利益(卖缺钱款)产生误会与争斗,折射出晚清官场以利为先、亲情淡薄的腐朽现实,增强讽刺效果。(三) 阅读 Ⅲ及高皇帝诛 A 项籍 B 举兵 C 围鲁 D 鲁中诸儒 E 尚讲诵习 F 礼乐 G 弦歌之 H 音不绝(断句位置:B、D、G 后)BD(1) 所以设置督责的方法,那么君主所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了。(2) 参与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都被优先选用,从此儒生们感慨地感叹并兴起了学习的热潮。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求(如李斯提出 “督责之术” 以强化君权);②对前代统治经验的借鉴与反思(如汉代对秦焚书坑儒引发不满的反思);③统治者个人的思想偏好(如汉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好黄老之术);④社会局势的影响(如汉初有干戈,无暇兴办教育,孝惠、吕后时公卿多武力功臣,儒学发展受限);⑤地域文化传统(如齐鲁之地重视文学礼仪,为儒学复兴提供基础)。(四) 阅读 ⅣD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 “愁” 是离别之愁,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以 “杨柳春”“杨花” 等暮春景物渲染离别氛围,“数声风笛离亭晚” 以听觉、视觉结合勾勒离别场景,“君向潇湘我向秦” 通过离别后去向的对比,间接抒发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惆怅。李商隐《夕阳楼》的 “愁” 是身世漂泊之愁与孤独迷茫之愁,通过情景交融与直抒胸臆结合表达:“花明柳暗绕天愁” 以乐景衬哀情,写满眼春光却萦绕愁绪;“上尽重城更上楼” 以动作强化愁绪的深重;“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以孤鸿自比,直接抒发不知自身归宿的迷茫与孤独。(五) 名篇名句默写(1)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 示例一: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示例二: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二、语言文字运用CA①不仅 ②更(也) ③才“引以为敖” 改为 “引以为傲”;“激素分沁” 改为 “激素分泌”;“脑窝” 改为 “脑腐”含义:“脑腐” 指因频繁刷手机、沉迷其中,导致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理性思维等心智能力被逐渐 “腐蚀” 的现象。表达效果:①采用 “腐”(腐蚀)与 “脑”(心智、大脑功能)组合的仿造方式,生动形象地突出手机沉迷对大脑功能的损害,如 “腐蚀” 般缓慢且具有破坏性,易于读者理解这一现象的危害;②“脑腐” 一词简洁新颖,兼具警示性,能引发读者对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视,强化文章对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的论述效果。三、写作参考立意:①进退有度,方得始终;②善为者,当进则进,当退则退;③张弛有道,开辟人生天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