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学科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测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 学号______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道大题,20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23分)
(一)默写与运用(1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悠哉悠哉,____________。(《关雎》)
(4)周末,小延来到天平山景区,登山时望见蜿蜒的溪流在丛林中若隐若现,不禁用《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这一景色。
(二)(13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地著:定居一地。
2. 【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
3.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词语推断法:微不足道 (1)________
薄赋敛 查阅词典法:①与“厚”相对;②迫近;③减轻、减损 (2)________(填序号)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课内迁移法: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3)________
4.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B.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C.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D.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6. (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百姓离家逃难,【甲】文所写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乙】文所写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甲】【乙】具体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28分)
(一)(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然而,现实却似乎被“预言家”杜牧言中,总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③首先,冷暖空气“拉锯战”。在清明节前后,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北撤,但仍有少部分冷空气负隅顽抗,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华北地区折向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空气迅速增强北上,这样一来,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空气正好在长江流域相遇。一旦交锋,较重的冷空气就会楔入较轻的暖空气下方,将暖空气从下方抬向高空,这时气象学上的“准静止锋”就形成了。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清明时节中国各地便开始细雨绵绵,连日不断,从而形成“雨纷纷”的景象,这也是形成清明降雨的最主要原因。
④其次,太阳直射点的两个“跟屁虫”。站在太阳的视角看,每年到了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就会直射赤道;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便会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此后北半球就会经历长达半年昼长夜短的情况。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地球热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气压带和风带这两只跟屁虫,就会跟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起进行季节性移动。于是,在清明时节,位于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便会加强西伸,同时西南风也开始向北扩大影响力。在两者的作用下,海洋上的暖湿水汽就会随之输送到我国大陆地区,从而带来丰沛的降水。
⑤第三,令人烦躁的“低气压”。在春季,我国海洋上和陆地上都会出现低气压天气系统。当低压生成时,气压会降得很快,导致气压梯度迅速增大,这时空气流通性增强,便出现了大风。受到大风的影响,低气压里的云就会走得很快(云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天气。可能这就是传说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吧!
⑥原来,杜牧笔下的“雨纷纷”并非偶然,而是冷暖空气的缠绵、太阳直射的馈赠、低气压的催促共同谱就的自然诗行。这场春雨,既淋透了古人的油纸伞,也揭开了现代气象学的神秘面纱——原来,传统与科学的碰撞,正是自然写给人类的情书。
7. 下列对本文第一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引用《岁时百问》中的内容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清明节清洁明净的特点。
B. 第一段引用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暗示了清明多雨现象的历史普遍性。
C. 第一段引用《岁时百问》与杜牧诗句,其目的是为了补充说明“清明”这一节气名称与实际天气现象是相符的。
D. 第一段引用《岁时百问》与杜牧诗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 本文第③、第④和第⑤段不能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9. 清明与“变天”在时点上的重合,充分显示出传统历法中蕴藏的智慧。关于清明节下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农谚:
·①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②清明前后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③麦怕清明连放雨。 ·④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你觉得农民是否希望清明节下雨?请结合以上农谚来分析。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甲)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我五岁半。
③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我懵懵懂懂,却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器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决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
④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⑤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⑥只得断念,我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⑦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地闯进去。我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⑧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
⑨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⑩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乙)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丙)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3.14)
10. 文章回忆“我”儿时看戏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请根据文章填空。
看戏经历 “我”的心理
(1)祖父带我去看《失空斩》 渴望再看
(2)①_____________ 不死心
(3)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4)看完全场《秦香莲》 尽兴而归
11. 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 请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文章甲、乙、丙三处均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对于这三次引用是否恰当,小延与小安意见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结合你对本文和《桃花源记》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延:文章三次提及“桃花源”,我认为各有不同的作用,都非常巧妙地契合了文章主题。
小安:我倒觉得这三处引用中甲、乙两处比较恰当,丙处与主题不符。
三、综合运用(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在书香氛围中,小荷文学社举办“阅读经典,你我同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文学社尝试运用AI人工智能软件辅助阅读《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请你参与以下活动,完成任务。
14. 对于同学们所了解的《经典常谈》,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中学生提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门径。
B. 书中讨论儒家经书时,强调“经书皆圣人所作”的传统观念。
C. 《文第十三》以生动性语言分析了战国说客的铺张说辞。
D. 阅读本书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有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15. 在阅读《诗经第四》时,同学们遇到了困难。于是他们邀请AI工程师担任顾问,请根据以下情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延:老师您好!请问,如何用AI软件辅助理解《经典常谈》中的学术概念?
工程师:AI可以通过分析文本关键词,为你提供概念解析、历史背景和例证。例如,输入“《诗经》赋比兴”,AI会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手法特点。
小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师:提问时,建议先明确核心概念(如“赋比兴”),再结合具体文本(如《关雎》)追问其作用。若回答不够详细,可以补充示例进一步引导。
16. 文学社同学们使用AI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人物形象,AI给出以下回答:
AI回答: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例如在“医生日记”中,客观叙述保尔·柯察金在受伤治疗期间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凸显了他坚强的意志力。
同学们发现AI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表现保尔钢铁般的意志,但书中更多的却是从另一角度来展现保尔的形象。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我认为书中更多地从________角度来展现保尔钢铁般的意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17. 请以“这一路值得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学科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测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 学号______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道大题,20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23分)
(一)默写与运用(10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辗转反侧 ④. 斗折蛇行 ⑤. 明灭可见
(二)(13分)
【2~6题答案】
【答案】2. 陶渊明 3. ①. 值得 ②. ③ ③. 轻视 4. B
5. 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会寒冷
6. ①. 避秦时乱 ②. 贫 ③. 甲文通过桃花源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表明和平安宁、没有战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乙文提出发展农桑、减轻赋税、广积粮食可使百姓安居。
二、现代文(28分)
(一)(13分)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三段分别从冷暖空气交锋、太阳直射点移动、低气压影响三个原因解释清明降雨,由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清晰,互换会破坏合理性。
9. 农民对清明下雨态度矛盾;①②表明雨打清明前或前后雨有利于种田和作物生长,农民希望下雨;③④指出连阴雨或一夜雨对麦不利,农民不希望;需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判断。
(二)(15分)
【10~13题答案】
【答案】10. ①. 向母亲要钱买票被拒 ②. 想尽办法仍看不到戏 ③. 很无奈
11. “哼”用语言描写,写出“我”缠着母亲撒娇磨缠,想要五分钱看戏的情态;“摸摸”“缩”用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本想让我去看戏,但因家里贫穷,只得把手缩回;表现母亲既爱孩子又无法满足孩子的无奈与矛盾。
12. 补充《秦香莲》剧情,让读者了解“我”看戏的内容;与前文“我”对戏的渴望呼应,体现“我”对戏剧的喜爱,丰富文章内容。
13. 同意小延:甲处将时间隧道比作桃花源入口,引出回忆;乙处用桃花源类比门缝看戏的独特视角,体现神秘美好;丙处将老剧场比作桃花源,表达对故乡文化的眷恋,均契合主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三、综合运用(9分)
【14~15题答案】
【答案】14. B 15. 示例:那提问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6题答案】
【答案】 ①. 自身内心独白 ②. 比如保尔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内心挣扎后决定通过写作继续战斗,通过他的心理描写展现其钢铁般意志,如“钢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我一定要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底”等内心话语,体现其坚定信念。
四、作文(40分)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这一路值得回味
以前,我常在电视上看到“NBA”球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闪转腾挪,一跃而起,精准投篮,心里不知有多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靠自己的实力,收获鲜花与掌声。
为此,我暑假里便开始学习打篮球。老师先教我们运球,运球技法繁多,包括低运球、高运球、边跑边运球、原地运球等十数种。老师一边讲,一边给我们示范跑步时运球的要点。只见他跑步时身子微向前倾,手向前轻拍了一下球,边拍边跑。在老师的手中,篮球没了脾气,乖乖听话,任由老师摆布。
看着老师如此轻松,我也不免手痒,也想上手试验一番。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边跑边拍,可是球在我的手里就是不听使唤,尽管我跑得气喘吁吁,可是球就像那故意与我作对的冤家,总是朝着我预料不到的地方东奔西窜。我垂着头,老师看出了我的失落,轻拍我的肩:“孩子,你才初学,哪能那么容易就上手呢。别灰心,咱慢慢来。”听了老师的话,我拾起信心,拿起球,重新开始练习。在之后的练习中,我一直努力按照老师所传授的技法来规范动作,在训练场上埋头苦练。终于,我也可以把球运得很好,那平素与我作对的球也变得温顺听话了起来。
之后,老师教我们投篮。站在足足有我四倍高的篮筐下,我照着老师讲授的方法,用单手瞄准投篮,另一只手放在旁边,可不知怎的,却一直发不出力,球出手之后,总离篮筐还差很多。再一次投篮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篮球用力往上一抛,可这个篮筐仿佛和球是天敌,把篮球碰得远远的。我默默把篮球捡起,沉思半晌,原来是我用力过猛,导致球被弹飞。看来,力太大和力太小都是不可取的。于是,我集中精力,瞄准篮筐,用均匀的力道向上一投,只听“框当”一声,球进了!我激动地大喊:“奇迹!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一次的成功,让我找到了诀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按照这样的方法,又成功进了很多球。
从此,我爱上了打篮球,每天都要到篮球场上跟几个小伙伴练上一回。自此,球场上多了一个挥洒汗水的少年,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篮球予我的馈赠,是健硕的体魄、志趣相同者的情谊,更是追逐梦想的无惧无畏。打篮球是有趣的,还让我明白了,失败时不气馁,厚积薄发,成功就会在不远处。
再回首,我已经练习篮球四年了,从最初的球都运不稳,到现在各种花式运球都轻而易举;从最初投篮时碰不到框,到现在三分、中投抬手就有。回头看看,这一路以来的收获,值得回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