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 长沙》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 长沙》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全词,注意重音与节奏,感受毛泽东的青春豪情。
2.分析品味上阙词中的意象,体会壮阔深远的意境,分析词中炼字炼句的精妙,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3.分析下阙“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以两片居多,称“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文体知识
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冲人。他是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位独具风采的诗人。他平生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词50余首。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英雄史诗。、,在
毛泽东故居--上屋场
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
写作背景
独立寒秋图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任务一:初读诗词 整体感知
任务二:朗读 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任务三:析开篇 入诗境
分析鉴赏
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用一句话概括。
(有地点,有人物,有时间,有事件。)
诗人在寒秋时节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分析鉴赏
请同学们思考:(2分钟)
1.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是否可以更换?
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分析鉴赏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分析鉴赏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生机勃勃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人、物、事)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而成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 “意境”概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瞰
总写
特点:
数量多、色彩浓
动作竞争激烈
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静态
动态
意象
意境
写景手法
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常用的如惜、看、叹、赞、听、感等。
拓展:什么是“领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三角度: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角度(视、听、嗅、味、触、通感)、描绘角度(绘形、绘声、绘色)
四结合:动静、虚实、正侧、点面
六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双关
写景手法总结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任务五: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
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诗人见山川的壮阔美丽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词人思绪万端,百感交集。“问”又表达了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任务五: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问-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
领字
任务六:惜形象 悟主题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大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
“挥斥方遒”化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词人将“挥斥八极”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襟。
“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因未能封侯而常自哀怜,词人及其同学却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一样下贱的东西。
独立寒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塑造什么样的少年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提示: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三个方面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意气风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关心国事,才华横溢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权贵,不畏强权,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敢于拼搏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内容上)
结构上:设问句结尾,含蓄地回答上阙“谁主沉浮”的问题。
内容上:抒发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化自《晋书·祖逖传》:“(祖逖(tì))中流击楫(jí)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绝不回头)”】
“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
《沁园春·长沙》语言极富表现力。
上阙写景,运用融情于景、远近相济、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一幅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下阙抒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一代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蔑视反动统治者、肩负国家兴亡、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课堂小结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英雄
理解性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起过渡作用,引发对往昔岁月回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诗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诗句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与《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5.表现青年学子关注国家大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理解性默写
6.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7.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下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回答了上片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