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
语文(一)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不相同的意象。例如由“云”所构成的意象,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中的“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中的“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中的“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1页(共8页)】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那么意象和意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把意象和意境这样区别开来的依据就在“象”和“境”的区别上。“象”和“境”是互相关连却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象,本指《周易》里的卦象,它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而境却有境界、境地的意思,它的范围超出于象之上。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显而易见,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材料二:
叶嘉莹认为,《秋兴八首》表现了一种“意象化之感情”,它首先是一种经过长期综合酝酿之后所形成的情感境界,然后通过不拘于现实的景物形象加以蕴藉之传达。杜甫创作《秋兴八首》之时,已经历经坎坷,阅尽世事。曲折的人生道路和广阔的社会阅历将他内心深处积淀的情感不断涵容酝酿,形成一片浩渺无涯的情感之海,蕴藏着他的身世之悲、盛衰之叹。(他对时局动荡的忧思,对劳苦民众的怜悯,对自然风物的赏爱,对历史往昔的追忆,对英雄人物的怀想和叹惋……与他的禀赋、襟怀、心性、学养和时代造际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他博大深厚的感情世界。
感物发兴、触景生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不过,杜甫此前的诗人,往往拘于一事一物触动特定的情感。正如刘勰症,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陆机《文赋》也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惊悚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些都表明一些具体的物象和景色,将引发人们心中特定的情感,比如对秋叶之凋零感到悲伤,而面对春景之欣欣向荣,则深感喜悦和舒畅。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感发的传统,但是又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极大的超越。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杜甫暮年去蜀入夔之后的情感心境是一个如此丰富的存在,因此他面对夔州萧瑟的秋日景象所触发的感情,不是像前代诗人那样,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而是牵动了整个情感世界。这就像秋风在大海上生起层层的浪花,这其中有一些情意更加凸显,有一些则更加隐微,它们重重叠叠,影影綽绰,宛如连绵的波涛和漫天的云霞,表现为意蕴深刻丰富的情感形态。
(摘编自刘佳慧《中国诗学如何对话世界————以叶嘉莹论“意象化之感情”为中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客观物象要进入诗歌成为意象,需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和思想感情的渗入,包含诗人的主观情意和人格情趣方可。
B.《秋兴八首》中,杜甫将长期积淀的综合情感,用不拘泥于现实的物象传达出来,这超越了拘于一事一物的情感触发模式。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2页(共8页)】
C.材料一指出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综合效应,材料二认为《秋兴八首》中的情感境界是由多个意象共同营造的结果。
D.材料一认为意象的“意”仅来自诗人的审美经验,材料二认为诗人的情感与他的禀赋、襟怀及时代遭际等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中,杜甫《幽人》和陶渊明《停云》中的“云”意象的意趣不同,导致诗人在同一物象中注入的情感亦有所不同。
B.材料一中,李贺创造的“漆炬迎新人”“铅泪”等意象因完全脱离现实物象,所以比现实物象更能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意。
C.两则材料都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材料一以“砖石”与“建筑”比喻意象与意境,材料二以“秋风鼓浪”比喻情感形态。
D.材料二中,刘勰《文心雕龙》和陆机《文赋》对“感物发兴”的阐释,证明杜甫之前的诗人情感表达更依赖具体物象。
3.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杜鹃鸟,起句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①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 ,剩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同样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林、松、菊等客观的象,最终都因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 ③ 。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
答:①


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意象”逐步展开论述的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物象、情感和意象的关联,但论述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致命的美丽
申赋渔
门前的一小块空地,原本铺着水泥,我觉得闷气,请人砸掉了。春天总是下雨,裸露着的这块地变得泥泞不堪,几乎迈不出脚。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记得老家的大门外也是一块泥地,每次雨过天晴,就又立即变得光滑柔和,像一块刚刚铺好的绸缎,多少年来总是平整结实,从来没有糟糕成这样。打电话问父亲,才知道,院子里的泥地要夯实了,经过多年的踩踏之后,才不怕雨淋水淹。
“你得有人气。人来人往,走走,地就实了。”父亲说,“你那个地方,半个月不见一个人影子,过多少年也没用。”思量再三,我请李师傅帮忙,在这块地上架起一层防腐木,边上再装上两块木栅栏,然后放上一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3页(共8页)】
方小石桌,几把小椅子。这样就舒服了。随时可以到外面坐一坐,走一走。木板外面的野蔷薇已经长得很好,我引了几根枝条过来,让它们攀爬在栅栏上。再过上一两年,大概我的木栅栏就会变成开满蔷薇的花墙了。一幢房子,有花了,才算是真正的家,才是美的。父亲说房子要有人气,我觉得有花了,也是人气。有人了,花会开得更好。这样的花里,就带着人的气息。
每天我都走到栅栏边上看几眼。蔷薇长得一点也不努力。它是野的,既不要我浇水,也不要我施肥,我当然就不能对它的长势有什么要求。好些天下来,它只在原先的位置往前探了探头。倒是防腐木的缝隙中,冒出了好几根嫩芽。我蹲下来仔细一看,是菟丝子。
新长出的菟丝子只是一株纤细的嫩芽,柔软得让人心疼。不过它很快就能爬过栅栏,轻松愉快地攀上多刺的野蔷薇。那时候,菟丝子就和蔷薇合而为一了。菟丝子不长叶子,会开出白色的小瓶子一样的花,很好看。菟丝子长得太快了,它的感情是奔放的,它的缠绵也是义无反顾。《诗经》里最炽热大胆的一首诗,就是以菟丝子起兴。“爰采唐矣 沫之乡矣。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斯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唐”就是菟丝子。看到菟丝子,诗人立即就想起心仪的女孩。他们在桑林中约会,在上宫楼中欢聚,又在淇水边依依告别。眼前这棵菟丝子从发芽、钻过木板的缝隙,到往野蔷薇方向的攀爬,以及野蔷薇矜持谨慎的接应,每一个场景,都是对《诗经·桑中》的完美呼应。
我清扫过院子,在小石桌旁边坐下来。刚泡好的新茶有些烫,放一放,等会儿再喝。每天上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院子里拔草剪枝,捡拾石子,或者看着树上新长出的嫩叶发呆。总有蜜蜂围着我转,“嗡嗡”地吵着。不用赶它,玩累了它自己会走。它一走,世界立刻变得安静,连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都听得到。可是这安静只有短短一瞬。蜜蜂刚走,一只相思鸟就停靠了院边的石楠树上,脚才站稳就开始了吟唱。我不会多心地认为它是在唱给我听,不过作为旁听者,内心也有着自己的幸福。鸟儿的鸣叫并不会让这块小天地变得吵闹,甚至因为它们的鸣叫,反而显得更加安静。如果你感觉不到时间,心里又有一种淡淡的愉悦,你就知道,时间慢下来了。
时间一慢,不只是耳朵变得更灵鎩,你的目光也会敏锐许多。你能听到鸟儿不同声部的演唱,同时看到它们是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小山雀,还是一只对着伴侣频频地点头致意、倾诉衷情的斑鸠。更多往来的,是一些没有见过的鸟儿。它们一只比一只斑斓,一只比一只惊艳。羽毛绚丽的大多是雄鸟。它们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当然是为了吸引雌鸟。可是雌鸟真觉得它们好看么 雌鸟看中雄鸟的不是美,而是羽毛背后的生存逻辑。雄鸟把自己的羽毛长得那么漂亮,更加引起了天敌的注意。它要为了这份美,去与天敌周旋甚至以死相搏。雌鸟在意的,正是雄鸟对抗危险的能力。能活到成年的美丽雄鸟,没有哪只不经受过无数次的生死考验。雌鸟在意的是雄鸟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里包含的基因,对未来的小鸟儿是好的。雌鸟爱上的,不是美丽,是因为美丽而历经沧桑。是因为美丽,才有未来。而那些死于美丽的雄鸟,雌鸟不在意。它们悄悄地就不在了。大自然生机勃勃,又冷酷无情。美丽对一些鸟是幸运,对于另外一些鸟则是灾难。动听的歌喉也是。能自由歌唱是幸福的,可是因此被捕鸟人捉到笼中却是痛苦的。无论多么华贵的鸟笼都让我厌恶。昆虫、草木、矫健的猛兽或者人,所有美丽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甚至不忍直视的残酷。
菟丝子柔弱地把它多情纤细的吸管伸进与它纠缠在一起的树木的茎干。树木从大地吸收的营养和水分,被它截留、盗取了,被它缠绕的身躯变得僵化干枯。菟丝子迅速地往上攀爬,很快就覆盖住树木巨大的树冠。现在,树木越是高大伟岸,就越是衬托出菟丝子的繁茂与美丽。它开出白色的花,结出褐色的果。它的目标是整个森林。森林有多大,它的梦想就有多大。它成了所有树木的噩梦。这样的悲剧,诗人们看不到。诗人们很少歌唱悲惨。诗人总是喜欢把悲惨的境况包裹上华美的外衣。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4页(共8页)】
往往如此,诗人们讴歌什么,正是因为缺少什么。关于爱情,关于真诚,关于美,关于宽容,关于和平,一本本诗集堆放在我的桌椅、茶几和床头。诗人们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也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写诗的人与读诗的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时间里有一些苦涩与无聊需要打发。相思鸟依然在唱着一曲纯熟的歌,像极了一个诗人,一个演员,一个作家。只有冷峻的哲学家才会挑明真相。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朵花,一根羽毛,一种寂寞,所有美丽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过往。即便天地之大美,也只是某种道的表象。佛曰:“不可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菟丝子在《诗经》中被视为炽热爱情的象征,但在生态系统中却是通过对蔷薇等树木的无尽掠夺而得以生存的存在。
B.文中将吟唱着的相思鸟比拟成诗人、演员和作家,意在表明诗人、演员和作家的创作往往不会直接揭示生活的真相。
C.文章以“致命的美丽”为题,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美丽背后隐藏着痛苦和残酷等真相,以及如何面对美丽的事物。
D.结尾引用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来批判诗人用华丽辞藻粉饰大自然残酷真相的创作倾向,赞美哲学家的冷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你得有人气。人来人往,走走,地就实了”用平实的语言传达出父亲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本文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的一面。
B.本文多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庭院,将“我”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本文采用“庭院观察——历史册想——哲学升华”三层递进结构,实现从对个体生命的生态现象到宏观生命本质的认知跃迁。
D.本文打破单一学科视角,融合《诗经》的文学意象、生物学的寄生现象和庄子的哲学观点,形成跨学科认知的审美张力。
8.文章第五段对“蜜蜂”“相思鸟”的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本文荣获“自然文学奖”,颁奖词评价其“在方寸庭院中展开宏阔的生命思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 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我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甚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 《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5页(共8页)】
也!”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泰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况朕[A]接百王[B]之末[C]智不同[D]圣人[E]其无[F]师傅[G]安可以[H]临兆民者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何以然”与“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嗣位,指继承君位,“嗣”有接续、继承之意,古代多为嫡长子继承制。
C.“酷暴不已”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暴”意思不同。
D.香,闻到香气,与成语“摧枯拉朽”中的“朽”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太宗引用《诗经》里的话,是要证明自己的才智不及历代帝王,帝王需要师傅教导才能治理好天下百姓。
B.唐太宗以周公、召公辅佐周成王和赵高辅佐秦二世为例,指出近臣贤能与否会影响君主的善恶品性。
C.材料二认为,老师在施教时不应计较学生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和贫富条件,而应看重他们是否能够追求理义。
D.材料二认为,老师要以能被学生听从的方法依循事理、推行道义,进而传播学术,影明道理,获得尊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译文:
(2)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译文:
14.唐太宗对择师的认识与《吕氏春秋》的师道观有何相同点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6页(共8页)】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陶 缜 菜①
王安石
江南种菜漫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
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荆棘。
陶生养目渠②养腹,各以所能为物役。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晚年闲居金陵之时。陶缜:金陵(今南京)人。善画花果,尤工蔬菜。②渠:吴方言中是“他”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紫芥绿菘”以明丽色彩表现江南蔬菜的丰饶,“何所直”的反问暗示其现实价值低微。
B.诗中塑造了一位专注劳作的菜农形象,他和“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有相同的精神追求。
C.诗中,“漫”字化静为动,表现蔬菜肆意生长的态势,“斸”字精准刻画出老圃开荒的艰辛。
D.尾联以议论作结,点明主旨,富有理趣,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所表现的意趣不同。
16.本诗暗含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辩证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典故表达诗人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诗是“ , 。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指明了谁可以做老师的评判标准。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古语有“好马配好鞍,好茶需好器”之说,又有“器为茶之父”之谕,可见器具不仅仅是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品茗艺术中()的一部分。造型美观、质地高雅、工艺精巧的茶具,可以让茶香更持久,提高品茗的情趣。品茗离不开茶具,古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品茗乐趣,非常讲究茶具的精美、雅致。发展到今天,茶具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优良。
茶壶是主要的泡茶器皿,是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来看,茶壶的基本形态有近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有多种质地,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或瓷制作的茶壶。茶壶是茶具的主体,好茶壶的挑选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定: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7页(共8页)】
一、美感。依个人喜好而定,不必一定遵循流行的样子。
二、质地。主要是能配合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质地好的茶壶可将茶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质地主要指茶壶的胎骨及色泽,胎骨坚硬、色泽润滑最好。将壶放于手掌上,轻拨壶盖,听壶声,以铿锵轻扬为最佳。
三、壶味。新壶也许会略带瓦味,这个不要紧。如果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宜选取。
四、精密。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紧密度越高越好。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若滴水不出则表明精密度高,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五、出水。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贱水花。
六、重心。壶把的力点应位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处。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得顺手则佳,如果须用力紧握,或持壶不稳则不太好。
七、茶壶要能适应冷热急遽变化,不参漏,不易破裂。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不可或缺 B.无足轻重 C.非同寻常 D.必不可少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答:
20.语段采用多种方法来体现语言的准确性,请找出两例加以分析。(4分)
答:
21.学校文学社团将要举办中华茶史教育和人门冲泡体验活动,旨在通过学习中华茶史和入门冲泡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如何通过眼看、耳听和鼻闻的方法挑选到好茶壶。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答:
22.下列各项,和文中加点的“至”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自始至终,秀莲唱得很拘谨,好像并不想取悦听众。
B.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要赶到。
C.老师至多是从头到尾讲一遍,要纯熟还得靠自己多练习。
D.小明对老师非常信任,将老师的话奉为至理名言。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水”是中华文明的哲学镜像。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孔子赞其“变通”的智慧。生活中,有人认为人生当如水般谦退守拙;有人主张生命需如水般奔涌不息;亦有人更看重行事应如水般顺势而变。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第8页(共8页)】
2025~2026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
语文(一)参考答案
1. D(“材料一认为意象的‘意’仅来自诗人的审美经验”错,根据材料一“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可知,意象的“意”来自“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而非“仅来自诗人的审美经验”。)
2. C(A项,“导致诗人在同一物象中注入的情感亦有所不同”错,根据材料一原文“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可知,选项表述因果倒置。B项,“完全脱离现实物象”错,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不可能脱离物象而存在,材料一的意思是“漆炬迎新人”“铅泪”等意象虽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它仍以现实物象为联想的起点。D项,“更依赖”于文无据。)
3.①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②都以杜鹃鸟的哀鸣 ③而最终成为意象(每空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表达准确酌情给分)
4.①首先阐释意象内涵,指出意象的核心是“象”(物象)与“意”(主观情意)的融合,强调物象需经诗人加工。②然后以“梅”“云”等具体物象为例,说明同一物象因融入不同情意可构成意趣不同的意象。③接着分析夸张、联想等意象构成的方法,展现艺术加工的多样性。④最后通过与“意境”相比较,明确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具体单位,突出其“细小、具体”的特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侧重从意象的构成要素、构成方法等角度,论述物象是意象的物质基础,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②材料二侧重从诗人悄感角度,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论述“意象化之感情”,强调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和意象的丰富性相辅相成。(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 D(“来批判诗人用华丽辞淡粉饰大自然残酷真相的创作倾向”错,结尾引用庄子观点强调自然本真之美无需言说,而非批判诗人的创作手法。)
7. C(“本文采用‘庭院观察一历史联想一哲学升华’三层递进结构”错、本文教有关于历史联想的内容。)
8.①氛围上:文章通过对蜜蜂和相思鸟的描写,反衬出环境的宁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②主题上:蜜蜂的“嗡嗡”声和相思鸟的鸣叫,表现了庭院中的生机与石刀,融化了徘徊”时间慢下来”的生命感知。③结构上:引出后文对因宁静观察到的更多生命细节(鸟的种类、雄鸟求偶等)的描写。(每点1分,答满三点给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作者从砸掉门前水泥地,并在此架寇一层防腐木,引几根蔷薇花枝条进院子的过程,认识到生命需要人花共生的滋养。②作者由庭院中野蔷薇和菟丝子共生的自然现象和长有美丽羽毛的雄鸟,引发对生命中美好与残酷并存的思考。③作者由庭院中的自然现象联想到诗人用华美的辞藻来讴歌弥补生命中的缺憾,而哲学家则通过对表象的超越来追求生命的本质,引发对天地之道的思考。(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 CEG(原句标点为: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 )
11. D(A项,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连词,来。C项,前者是残暴的意思,后者是晒的意思。D项,成语“摧枯拉朽”中的“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2. A(“唐太宗引用《诗经》里的话,是要证明自己的才智不及历代帝王”错,唐太宗引用《诗经》里的话不是证明自己才智不如历代帝王,是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3.(1)(成王)身边都是贤能的人,每天听到正确的教导,足够使他增长仁义道德,成为圣明的君主。(“日”“雅训”“益”各1分,句意1分)
(2)遗弃事理,抛掉理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又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这不也很困难吗 (“遗”“要”各1分,反问句1分,句意1分)
14.二者都认为老师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分)①唐太宗认为明王圣帝皆有师傅,中智之人会因老师而改变,太子师保影响君主善恶。(2分)②《吕氏春秋》认为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能使人得“道”,成就功名。(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六年(632),太宗下诏说:“我近来寻究研讨经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 先前所呈上来的官职的法令中,竟不见有三师的职位,想来不妥。为什么呢 黄帝曾向大颠学习,颇顼曾向录图学习,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汤曾向威子伯学习,文王曾向子期学习,武王曾向虢叔学习。前代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功业就不会显扬于天下,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2页)】
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怎么能够治理亿万百姓呢 《诗经》上说:‘不犯过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贞观八年(634),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会受周围环境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稳定了,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况且太子的师保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和召公担任太保、太傅。(成王)身边都是贤能的人,每天听到正确的教导,足够使他增长仁义道德,成为圣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用赵高做他的太傅。赵高用苛刑峻法来教育他,等到他继位之后,就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醅毒,没有休止,很快秦朝就灭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可以受到周遭环境和左右亲近的习染和影响。”
材料二: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应计较他们的地位轻重、等级尊卑、贫富条件,而看重他们是否能够力争获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力争获得理义),那么老师对他们的教化没有不得当的。所要追求的事都可完成,所有的希望都可达成,这种情况只有在得到圣人的教育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不曾有过。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老师的言语就会被学生信从,他的理义也会被称道。因此,主动前往学生处施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前来教化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受到老师的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有学生听信他,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也不会听从老师的教化。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强行教化学生,尽管想使自己的理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但这不也相差太远了吗 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形中,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闻到香气、进入水中却厌恶被沾湿一样。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推行理义。事理得到依循,道义得到推行,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也对他们不敢怠慢,即使上至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只是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契合的事,不一定能实现。遗弃事理,抛掉理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又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这不也很困难吗 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15. B(“他和‘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有相同的精神追求”错,诗中,菜农种菜是为了生存,而陶渊明则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二人的精神追求不同。)
16.①陶生作画,一幅画价值百两黄金,且满足了精神需求,而老圙辛勤种出的蔬菜不值钱,仅能维持生存需求,但他不“外慕”。②二人虽然生存状态和创造的价值不同,但都处于被外物驱使的生存.境遇之中。③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辩证思考:人生价值不取决于物质回报,老圃坚守劳作、陶生坚守画艺都有价值;不能以世俗眼光(如金钱)衡量价值,要尊重不同人对价值的坚守。(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示例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示例三)万里王程三峡外 百年生计一舟中(白居易《入峡次巴东》)(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给分)
18. B(根据前文“好茶需好器”“器为茶之父”等说法可知,括号内填写的词语要表示茶具在品茗艺术中的重要性。A、D两项,都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符合文意。C项,“非同寻常”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符合文意。B项,“无足轻重”则表示无关紧要的意思,和括号内要填的内容正好相反,故选 B项。)
19.①“谕”改为“喻”。②“微”改为“微”。③“贱”改为“溅”。④“参”改为“渗”。(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修改正确给1分,修改出三个错别字即可)
20.①多处运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茶壶的特点或判定茶壶优劣的方法。如“茶壶的基本形态有近 200种”中用“200”这一具体数字和“近”字将茶壶的基本形态多的特点表现得很具体很准确。②使用表示可能、范围、程度等限制性词语。如“新壶也许会略带瓦味,这个不要紧”一句中的“也许”表示新壶可能带有的味道,但不确定,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1.要选那些胎骨坚硬、色泽润滑,轻拨壶盖会发出铿锵轻扬的声音,且不能带有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等杂味的茶壶。(“胎骨坚硬、色泽润滑”1分,“轻拨壶盖会发出铿锵轻扬的声音”1分,“不能带有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等杂味”1分,语言准确流畅2分,超过字数要求扣1分)
22. A(A项,动词,到。B项,副词,最,极。C项,副词,最,极。D项,副词,最,极。文中的“至”是副词,最,极,故选A项。)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三元思辨作文题。要求学生在分析“不争”“积累”“变通”三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作文。“不争”象征谦逊包容的处世哲学,“积累”指向持之以恒的自我沉淀,“变通”代表突破困境的革新智慧。其中积累是根基,变通是路径,不争是境界。积累需耐住“不争”的寂寞,变通需打破“积累”的惯性。但过度不争易陷停滞,空谈变通则根基虚浮。此作文题需通过“水”文化的多重意象,将儒道哲思与当代精神贯通,写出具有深层思辨的作文。
【参考立意】①守拙以蓄势,通变以开新;②静水流深处,奔涌向新天;③不争者厚德,善变者长青。
【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一)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