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树与天空了解特朗斯特罗姆及创作背景。一体会诗歌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和朦胧的意境。二感知诗歌的思想主题。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树”是很多诗歌中重要的美学意象,不仅因为树的形态优美,更因为诗人都想通过“树”讲一个更大的故事,主题有生命的循环、成长的陪伴、甚至是政治偏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树和天空》,这首诗里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你也会喜欢!教学过程二、背景介绍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1. 作者简介教学过程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总能用诗歌感动生活,抚慰浮躁中渴望宁静的内心。教学过程《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特朗斯特罗姆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远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体现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自然等客观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接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与敬畏。因为“天空”是“我们”共同的家。2. 写作背景教学过程1. 解题三、初步感知“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 诗歌结构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教学过程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意象——解读诗歌的一个抓手教学过程诵读诗歌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歌。/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教学过程1.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真相的新径”。本诗中诗人精心选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树、雨、雪、天空。请就这首诗,谈谈你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四、文本详析教学过程① 树:下雨则走,雨停则歇,讲原则,有个性,演绎生命的奇迹。“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它的“急事”是“汲取雨中的生命”,可见树的不畏艰险,执着求索。夜晚中“挺拔地静闪”,因求索而具有魅力,与天空相互辉映。② 雨:给万物以滋养,也给万物以磨砺。“雨中的生命”没有晴天时的明丽、静好,更多的是活下去的勇气和活得好的拼搏。③ 雪:冰清玉洁,凛冬的精灵。有雪的夜晚是寒冷的,但树仍旧期盼雪花“绽放”。雪花“盛放”的美好“瞬息”,正是坚韧“树木”与多变的“天空”绝美的融合与共生。④ 天空:有雨有雪,有灰色倾洒,也有晴朗日头。树的周围环境。它给予树生命和憧憬,也给予树磨砺和成长。明确:教学过程“树”和“天空”是本诗歌的核心意象。“树”是诗人自我的象征。一个被动地承受命运囚禁的“我”,一个主动穿越人生风雨的“我”。一个无穷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我”,一个肉体于病榻上相对静止而灵魂却忙碌着创造生命奇迹的“我”。“天空”是多变的命运本身。它是“人生磨砺”的施加者,也是“生命意义”(雪花绽放)的评价者。突破困境,心向未来,树就能在雨中行走,树就能在夜晚静闪,人就能活出生命的奇迹,绽放胜利的微笑。2. “树和天空”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① 诗中“树”这一意象是突出的,而“天空”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除了第二节末句中直接提及“天空”外,第一节中的“雨”“倾洒的灰色”“果园”“黑鹂”、第二节中的“晴朗的夜晚”“静闪”等意象或词语,都代表着“天空”的存在。其实,“树”本身就扎根大地而指向“天空”。明确:3. 诗题为“树和天空”,而“树”在诗中体现的比较突出,“天空”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怎样联想和理解“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② “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树”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之间相互关爱与扶持,既在无限和永恒的“天空”下积极地承受着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教学过程1. 写作特色五、深入探究① 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明确:教学过程② 意境优美而朦胧。“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教学过程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走动,怎么会停止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人在某一刻停住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3. 《树和天空》这首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明确: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一下子,将夜雨中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学过程你能从《树和天空》中感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 ①从中感悟到成长的道理。树木“汲取雨中的生命”,我们领略到大自然生长的神秘莫测;“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成长虽缓慢却自有其急切的内生力,成长虽安静却自有其灵犀的动感;“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成长需要等待,静待花开。教学过程②从中感悟到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树”,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教学过程③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动”与“静”的两种状态。树“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树停下脚步”,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动与静都是生命的形态,宇宙自有它的动静,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远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 教学过程④从中感悟到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哲理。诗人笔下,流露出宇宙间一种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意识。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和我们一样”,在诗人心中,万物与人类平等,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教学过程六、课堂总结《树和天空》这样的现代诗歌确实更重视意象内在的多重意蕴,传达了更开阔也更复杂的人生体验。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需要通过想象、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经验,从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具体意象中,设身处地去体验意象组合营造的独特情境,整体把握不同意象组合与作家情绪变化的内在关系,挖掘诗歌隐含的深刻意蕴,并由此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