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四川省仁寿二中25年秋季高三第一次学月考试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其地形剖面如图 1 所示。图 2 呈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据此完成 1-3 题。
1.图1中所示山脉的地质构造属于下列哪一种?( )
A.地堑 B.背斜 C.向斜 D.地垒
2.图1中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哪种作用相关?( )
A.流水长期侵蚀 B.冰川堆积作用 C.板块相互挤压 D.地层断裂下陷
3.若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那么花岗岩的形成对应的地质作用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带,发育着一种特殊的河谷形态,其形状类似喇叭,向上游方向逐渐开阔。由于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周边山体的岩石时常发生崩塌,坠入这种喇叭状河谷中。下图展示了该类河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喇叭状河谷向上游方向逐渐变宽,主要原因是上游区域( )
A.岩层被侵蚀的速度较慢 B.水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较强
C.地面汇聚的水流范围更广 D.水体在河谷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5.在岩石快速崩塌的情况下,喇叭状河谷任然能维持其形态,关键在于( )
A.风力的侵蚀作用 B.岩石的物理风化 C.流水的搬运作用 D.重力的迁移作用
1958年7月,黄河下游出现了有实测水文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洪水。在1958年7月和1996年8月的两次洪水期间,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河段的主河槽呈现“水位上涨时冲刷、水位回落时淤积”的现象,且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1996年8月的水位比1958年更高。下图为1958年7月洪水期间,花园口水文站记录的水文数据及河底高度变化情况。完成6-8题。
6.根据上述材料,可推断1958年我国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季风势力较强 B黄土高原上植被覆盖较差 C夏季风势力较强 D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严重
7.1958年7月,花园口河段的水文特征表现为( )
A.涨水阶段水流速度快,以向下侵蚀为主 B.落水阶段水流速度快,以泥沙淤积为主
C.涨水阶段水流速度慢,以泥沙淤积为主 D.落水阶段水流速度慢,以向下侵蚀为主
8.若该时期地壳运动稳定,推断1958-1996年间花园口河段的冲淤状况是( )
A.先冲刷后淤积 B.以泥沙淤积为主 C.先淤积后冲刷 D.以水流冲刷为主
彩虹是太阳光经折射产生的光学现象,对流性天气是彩虹出现的重要条件。新疆昭苏县被誉为“彩虹之乡”,其地形三面环山,西侧有一开口。该地夏季降水较多,彩虹多出现于夏季日落前1—2小时。左图为2020—2023年昭苏县每月观测到彩虹的次数,右图为某月份昭苏县出现彩虹时的天气状况图。完成9-11题。
9.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A.昭苏县此时吹东北风 B.D沿线为高压脊C.昭苏县冬季无彩虹 D.D处为气旋系统
10.昭苏县6月、7月观测到彩虹的次数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月( )
A.太阳高度角较大 B.地表植被覆盖率高 C.白昼时间较长 D.对流雨出现频率高
11.图示天气状况有利于昭苏县形成“彩虹”,可能的原因是( )
A.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对流雨 B.暖锋前方,加上地形抬升,易形成对流雨
C.高压脊控制区域加上地形抬升易形成对流雨 D.高压脊一侧加上地形抬升易形成对流雨
阿留申群岛属于火山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岛上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该岛风力大、降水多,且四季气温变化较小。每年1月,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会形成一个气压中心,该中心的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影响显著。完成12-14题。
12.阿留申群岛上草甸、苔藓广泛生长,几乎没有树木,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
A.地表多熔岩不利于树木扎根 B.西风风力强不利于树木生长
C.岛屿面积太小,受海浪影响大 D.岛上气温过低,树木无法存活
13.阿留申群岛风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受白令海峡的狭管效应影响 B.位于信风带控制区
C.海陆之间温差较大 D.全年受低压中心控制
14.当阿留申群岛周围海域形成低压中心后的一个月内( )
A.澳大利亚的西北部降水稀少 B.成都午后常出现暴雨
C.印度半岛的沿岸盛行东北风 D.天山牧民在高海拔草场放牧
我国北方某城市(41°48′N,123°25′E)的一名中学生,在节假日对一片空旷地带的一座高层建筑的日影进行了11次观测,并绘制了日影轨迹图(下图)。完成15-16题。
15.该中学生观测日影的时间最可能是( )
A.端午节 B.劳动节 C.建党节 D.国庆节
16.若该同学再次观测这座高楼的日影,其结果与图示情况相近,这一天可能是( )
A.3月22日 B.4月15日 C.5月22日 D.6月13日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毛里求斯岛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西南部,距马达加斯加岛约800千米,距非洲大陆约2200千米。该岛四周被珊瑚礁环绕,地貌类型丰富,沿海为狭窄平原,中部为高原和山地,分布有多条山脉和孤立山峰,平均海拔600米,最高峰海拔826米。下图为毛里求斯岛地质地貌分布示意图。
(1)从成因来看,毛里求斯岛属于哪种类型的岛屿?请简述判断依据。(6分)
(2)描述毛里求斯岛火山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3)分析毛里求斯岛上孤立山峰的形成过程。(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的石质海岸潮间带,且要求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生长位置可代表该时期的海平面高度。
材料二图1为某岛屿地理事物分布简图,图2为该岛目前甲、乙两地出露海平面的地层剖面示意图。研究之后发现,该岛现在没有珊瑚藻生长,但存在珊瑚藻化石,其中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优于甲地;砂岩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1)从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屿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6分)
(2)说明在珊瑚藻生长时期,甲、乙两地岩层形成过程中所受外力作用的异同点。(8分)
(3)在答题卡相应图中虚线框内,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乙地A、B、C三个时期的海平面位置及升降过程,并写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阿克拉是非洲西部加纳共和国的首都,位于该国东南部,濒临几内亚湾,是加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最大港口城市。阿克拉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明显,通常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全年风向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加纳共和国及周边地区。
(1)阿克拉全年风向不同,指出该城市1月和7月的盛行风向,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8分)
(2)指出阿克拉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分析原因。(6分)
四川省仁寿二中25年秋季高三第一次学月考试地理试题答案
(陈光伟)
【答案】1.C 2.D 3.A
【解析】1.结合山脉的岩层形态,岩层向下凸出,为向斜,C正确;背斜岩层向上凸出,B错误;地垒、地堑岩层发生断裂、位移,AD错误。故选C。
2.结合盆地处的地质构造可知,盆地与台地的交界处存在断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盆地,D正确;流水侵蚀、 冰川堆积、 板块挤压不是形成该处盆地的原因,ABC错误。故选D。
3.花岗岩是岩浆岩(侵入岩),结合图2可知,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丁为侵入岩、戊为喷出岩,花岗岩的形成对应图2中的地质作用是①,岩浆侵入,A正确,②是重熔再生, ③是变质作用,④是外力作用,BCD错误。故选A。
【答案】4.D 5.C
【解析】4.越向上游地区,地势越高,由于地壳运动剧烈,周边山体常有石块崩塌进入喇叭状河谷,阻挡水流,使水体停留时间长,含有碳酸盐的岩石被水溶蚀,河谷面积扩大,导致喇叭状河谷越向上游越宽,D正确;上游地区,地势高,温差大,岩层剥蚀速度快,A错误;周边山体常有石块崩塌进入喇叭状河谷,阻挡水流,流水下切能力较弱,B错误;上游地表汇水面积小于下游,C错误,故选D。
5.在快速崩塌的背景下,会形成大量的堆积物,喇叭状河谷能维持形态主要是流水带走堆积物,使河谷内不至于充斥大量堆积物堵塞河道从而改变形态,C正确;风力侵蚀、物理风化都会增加堆积物,AB错误;重力搬运能带走堆积物,但是与流水搬运相比带走的较少,D错误,故选C。
【答案】6.C 7.A 8.B
【解析】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7月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从海洋吹来,当夏季风较强时携带水汽更多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增加出现洪水灾害,C正确;7月降水与冬季风无关,A错误;由河底高程变化图可知,1958年7月黄河最低点高程均低于平均值,说明河流泥沙少,河床低,由此可见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流泥沙少,B错误;此次洪水出现在7-8月,不能根据材料得出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时间提前或延后的信息,因此伏旱不一定更严重,D错误;故选C。
7.根据1958年7月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水文资料图,黄河水流量在7月13—7月21和7月27左右出现两次峰值,说明由于大量降雨,河水水量暴涨,黄河处于涨水期,水流快,根据材料“桃花峪附近的花园口河段主河槽出现‘涨冲落淤’现象”和河底高程变化图可知,在两次涨水期黄河最低点高程都下降,且7月河底高程都低于平均值,说明这时期河流下蚀作用强河底泥沙被流水冲刷带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依据材料“相同流量时1996年8月的水位更高”,说明1996年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使得水位升高,因此1958-1996河段以淤积为主会使得河床泥沙更多,抬高水位,符合题意,B正确;先冲后淤和先淤后冲不一定使河床泥沙增多从而抬高水位,AC错误;冲刷为主会让河床泥沙更少,在流量相同时,水位更低, D错误;故选B。
【答案】9.D 10.D 11.A
【解析】9.风向标图的判读要领是风从风羽端吹向风矢端,而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所以此时的昭苏正刮西南风,A错误;该地气流为逆时针辐合,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D线为低压槽,B错误、D正确;彩虹多出现于夏季,并不说明冬季就不可见彩虹发生,C错误。故选D。
10.由材料可知,彩虹多发的重要条件是对流性天气现象,6、7月地表温度高,上升气流强,该地多对流雨,D正确;彩虹多发的主因是大气对流现象多发,与昼长、植被无关,BC错误;由材料“彩虹多出现在夏季日落前1—2小时内”可知,太阳高度大不利于彩虹形成,A错误。故选D。
11.由图中天气系统可知,昭苏此时正盛行西南风,而题干说这个风向有利于彩虹的形成,就说明西南风促成了对流性天气现象的产生,结论便是西南风受地形抬升,多对流雨,A正确;该锋面是冷锋,B错误;D线所在的是低压槽,而非高压脊,CD错误。故选A。
【答案】12.D 13.A 14.C
【解析】12.阿留申群岛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多火山活动,熔岩广布,不利于树木生长,A合理;西风强劲、岛屿面积小、海浪影响大都不利于树木生长,BC合理;该群岛纬度较高,但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气温并不很低,D不合理。本题选择不合理的,所以选D。
13.据图可知,该群岛位于西风带、大洋中部,北部是白令海峡,狭管效应显著,A正确,B错误;该地区位于大洋中部,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海陆温差不大,C错误;该地不是常年受低压中心影响,D错误。所以选A。
14.当阿留申群岛周围洋面出现低压中心时为北半球冬季。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正值夏季,降水多,A错误;南充午后暴雨一般出现在夏季,B错误;北半球冬季时,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C正确;此季节,天山牧民应在低海拔草场放牧,D错误。所以选C。
【答案】15.C 16.D
【解析】15.根据“我国北方某城市(41°48'N、123°25'E)的一名中学生”及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日出的日影L1位于西南方向,日落的日影L11位于东南方向,则可知该地此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应是北半球的夏季;由图可知,从日影朝向正西到朝向正北,跨越90°,约为6小时,则该同学相邻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1.5小时,由此得出该地的昼长约 为15小时,则该日应为夏至日前后,七一建党节与其比较吻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该同学再次观测高楼日影,其结果与图示相近的一天,太阳应直射同一纬度,其日期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对称;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本次观测应在建党节,即7月1日,所以另一个日期应是6月13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1)类型:火山岛。
理由:岛上广泛分布着不同地质年代的玄武岩,玄武岩为火山喷出岩;岛上分布着众多火山。(6分)
(2)特点: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岛屿中部。
成因:岛屿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板块交界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火山带。(6分)
(3)岩浆从岛上多个火山口溢流出来,将地表覆盖、填平,形成熔岩高原,高原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孤立山峰;大量岩浆喷发,堆积形成海拔较高的火山,形成孤立山峰。(6分)
【详解】(1)由图例可知,岛上岩石多为不同地质年代的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且由图可知,岛上多火山分布,由此可以判断出毛里求斯岛为火山岛。
(2)由图可知,火山的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岛屿中部。成因:岛屿中部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生长边界;板块交界处,内力作用较强,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火山带。
(3)应从内、外力两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导致岩浆从岛上多个火山口溢流出来,岩浆将地表覆盖、填平,岩浆冷却形成熔岩高原;流水侵蚀:高原海拔较高,使得地表径流流速快,下切侵蚀力强,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孤立山峰;岩浆活动:大量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堆积形成海拔较高的火山,海拔较高的火山锥形成孤立山峰。
18.【答案】(1)位于北纬37°附近,亚欧大陆西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处于无风带(风力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偏西风。(6分)
(2)同:岩层均为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层,说明该时期以海水沉积作用为主;
异: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说明甲地海浪侵蚀作用强于乙地。(8分)
(3)绘图: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海平面先升后降
影响因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6分)
【详解】(1)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位于37°N、25°W附近,应属于亚欧大陆西侧,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偏西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或少风)。
(2)珊瑚藻时期甲乙两地均形成了含有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石灰岩为沉积岩,说明该时期以海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了含有珊瑚藻化石的沉积岩;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即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结合材料“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海平面升高使得珊瑚藻失去生活环境,在含有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上层形成砂岩,说明海平面先升高,现阶段甲乙两地的岩浆岩、石灰岩、砂岩裸露,说明海平面再下降,绘图如下。海平面的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气候转暖湿海平面升高,转冷干海平面下降,地壳运动使得岩层相对抬升,也影响该区域的海平面变化。
19.【答案】(1)1月盛行东北风,7月盛行西南风。
形成过程:1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阿克拉受东北信风控制;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8分)
(2)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阿克拉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终年高温;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6分)
【详解】(1)读图可知,阿克拉位于几内亚湾北部,处于北半球较低纬度。1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阿克拉受东北信风控制,盛行西北风;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因此阿克拉7月盛行西南风。
(2)阿克拉位于6°N附近,纬度低,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都较多,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海洋比热较大,增温和降温速度较慢,阿克拉位于几内亚湾北部,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