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任务式课件(共6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任务式课件(共6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百合花
茹志鹃
一曲青春与生命的挽歌


0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品味小说朴素清新的语言,积累运用语言的技巧
02
感受小说中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人物形象特点,体会人物的性情美。
03
体会小说中蕴含的诗情画意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感悟“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04
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体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01
了解体裁,知人论世
知识链接: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
次要人物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主要人物
高潮
发展
结局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区别:可否脱离人工而存在
小说三要素的关系
情节
人物
环境
推动
塑造
烘托
影响、暗示
推动
暗示
知识链接:散文化小说
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它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和叙述体小说不同,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以对话为辅;有的作品以描写生动的环境为主,以描写人物对话为辅。这类作品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了解作者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800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风格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她的作只大约可分为三类:
一、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
二、以《关大书》《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三、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任务情境
近期,短剧盛行,某导演打算翻拍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你作为制作人员需要帮助导演,改编剧情,确定角色身份,寻找拍摄场地,等等事情。
02
任务一
阅读原著,确定剧本大框
请根据小说三要素中故事情节组成部分,将文章的层次划分出来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23)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4-43)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44-57)通讯员为救人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愧疚的心情为其擦洗、缝衣。
(58-59)新媳妇执意将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
带路
借被
牺牲
献被
结构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情节。
03
任务二
确定角色,塑造人物形象
在原著中,总共涉及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如果让演员写人物小传,应该怎么写?同时在设计海报时,你认为谁是C位,应该在海报中间。
“通讯员”“新媳妇” “我”
人物形象探究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思考:“通讯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原著中是怎么塑造的?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
“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
外貌描写
质朴
见我挨他坐下来,局促不安……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动作、神态描写
腼腆、害羞
步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语言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为救战友而牺牲
细节描写
勇敢无畏
他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名普通的解放军通讯员,约莫十九岁,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身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肩上扛着步枪,军帽下露出的额发有些凌乱,却掩不住眼中的澄澈与坚定。
起初与 “我” 同行时,他显得格外羞涩。“我” 主动搭话,他总低着头讷讷回应,甚至因紧张把 “我” 称作 “同志”,被纠正后耳根泛红,脚步也不由得加快。可即便不善言辞,他仍默默照顾 “我”—— 走在崎岖山路时,悄悄把枪背往肩上挪了挪,好让 “我” 能更轻松地跟上;夜里宿营,又默默找来稻草铺在 “我” 的身下。
人物小传
面对新媳妇时,他的羞涩更甚。借被子时,他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的话,被新媳妇笑 “是个大姑娘似的”。可当战斗打响,这位腼腆的少年却展现出军人的无畏。他主动请缨去前沿阵地送信,在敌人的炮火中穿梭。最终,为掩护伤员,他扑在炸药包上,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留在世上的,除了那床染血的百合花被,还有那份质朴纯粹的初心,让每一个读过他故事的人都为之动容
人物形象探究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思考:“新媳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原著中是怎么塑造的?
动作、神态描写
美丽质朴
外貌描写
动作、心理描写
娴静、羞涩
善良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细节描写
尊敬军人
品质高洁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转身去抱被子了。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她是解放战争时期乡村里的年轻新娘,模样清秀,身着簇新的蓝布褂子,头上还别着成婚时的绒花,眉眼间藏着江南女子的温婉。作为刚嫁人的媳妇,那床绣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最珍贵的嫁妆,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初见通讯员时,她见这年轻人借被子时涨红了脸、支支吾吾的模样,忍不住笑着调侃他 “是个大姑娘似的”,言语间满是淳朴的俏皮。可当通讯员难为情地说明来意,她虽不舍得新被子,却还是咬咬牙将被子抱了出来 —— 她懂军人的不易,更知这份支持对前线的意义。
后来在包扎所,当看到重伤的通讯员被抬进来,她先前的轻松全然褪去。她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为通讯员擦拭身体、整理伤口,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得知通讯员牺牲的消息,她默默解开那床百合花被,仔细盖在他身上,眼中噙着泪却没哭出声。从起初对嫁妆的珍视,到最后用最珍贵的被子送别烈士,她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百姓对军人最真挚的共情与敬意。
人物形象探究
思考:除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我”作为线索人物,
在小说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①“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和可信度,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在前沿包扎所最后一次见到通讯员(通讯员牺牲)。“我”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人物形象探究
思考:除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我”作为线索人物,
在小说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③通过“我”的视角描绘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如围绕“我”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其中:从开始的生气、产生兴趣到逐渐熟悉,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中秋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我”的内心无限悲痛。这样,“我”的感情始终贯串在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作者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对通讯员性格的塑造。而“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探究
思考:除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我”作为线索人物,
在小说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④“我”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⑤ 通过“我”的女性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和深化小说的主题。
“我” 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名女性战地工作者,带着知识分子的细腻与革命者的坚韧,奔波在前线阵地与后方之间。起初接到护送任务时,“我” 对同行的年轻通讯员带着几分长辈般的关照 —— 见他羞涩讷言,便主动找话题打破沉默;走山路时察觉他刻意放慢脚步迁就自己,心里暗自记下这份体贴。
作为经历过战场的 “老兵”,“我” 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从通讯员军帽下凌乱的额发,到他借被子时涨红的脸颊,都能捕捉到这个少年军人的质朴与青涩。在包扎所里,“我” 一边有条不紊地协助医护工作,一边默默关注着新媳妇与通讯员的互动,见证着普通人之间因战争生出的共情。
当通讯员重伤被抬回,“我” 压下心头的震动,冷静地配合救治;待他牺牲,“我” 看着新媳妇用百合花被覆盖烈士遗体的场景,内心满是复杂的情绪 —— 有对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有对百姓与军人深厚情谊的动容,更有对战争中人性光辉的敬畏。“我” 既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情感的见证者,以温和而坚定的视角,串联起这段充满温情与悲壮的战地记忆。
理清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剧情
同志关怀、姐姐般的怜爱、痛惜与敬仰
羞涩尊重、同志关爱
疏离-愧疚-母性的悲悯和敬仰
羞涩+歉意
理解共鸣+信任默契
原作者曾说过本文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如何理解?
爱情 : 一是特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二是泛化的理解,
爱的感情,即人与人互爱亲密和谐的美好关系,自然健康淳朴无功利的人情。
牧歌 : 一是赞美和歌颂,指向那些古老和谐的生活和时代;二是叹惋和伤感,指向的是人们对逝去事物的短暂而美好的回忆。
04
任务三
拍摄选址,还原背景
找到原著中关于环境描写,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这里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清晨,空气清新,有着淡淡的香味,庄稼青绿欲滴。这一段环境描写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气氛形成对比,轰响的炮火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非常不协调,在这种不协调中突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找到原著中关于环境描写,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少人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里是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于是,在这冷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
《百合花》短剧选景方案
一、自然环境
开篇雨后乡村:选用苏中地区典型乡村风貌,如海安某村庄。镜头展现早上下过雨的乡村小道,路面泥泞湿滑。两边地里秋庄稼经雨水冲洗后,青翠水绿,水珠在叶片上晶莹闪烁,空气中弥漫清鲜湿润的香味。远景呈现村庄全貌,绿树环绕农舍,炊烟袅袅升起,为 “我” 与通讯员的出场营造宁静又清新的氛围,同时与即将到来的战争形成反差。
月夜包扎所外:夜晚,包扎所外的院子成为重点。满月高悬,月光洒在空地上,将周围建筑蒙上一层银白。院子角落几株不知名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旁有棵大树,树影在地上斑驳。镜头可从远处推近,展现月光下院子的静谧,为新媳妇和 “我” 等待伤员做铺垫,也暗示即将到来的残酷。
回忆中的竹海:“我” 回忆与通讯员来自天目山时,镜头切换至一片浩瀚竹海。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光束。微风拂过,竹海泛起层层绿浪,竹梢相互摩擦沙沙作响。一条窄窄石级山道在竹海间盘旋而上,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故乡氛围,与当下战争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体现 “我”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社会环境
战时乡村景象:拍摄村庄中,百姓生活受战争影响的场景。村口张贴着部队告示,几个村民围在一起小声议论。村道上,偶尔有神色匆匆的乡干部走过,他们眼睛熬得通红,手里拿着各种文件。一些村民家中,摆放着为部队准备的物资,如干粮、衣物等,展现百姓对战争的支持与紧张氛围。
小学改造的包扎所:以一所废弃小学作为拍摄地,将其布置成包扎所。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空地杂草丛生,显示学校已许久未开课。屋内,卫生员们忙碌地准备纱布、棉花,地上用砖头垫着门板当作病床,墙壁上挂着简单的医疗器具,体现战争时期医疗条件的艰苦与救治工作的紧迫。
三、特定场景
新媳妇家:新媳妇家院子大门敞开,堂屋安静。里间房门挂着蓝布红额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对联,暗示新媳妇新婚不久。屋内布置简单却温馨,桌上摆放着几样生活用品,墙上挂着一些简单装饰,显眼位置放着那床枣红底、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展现新媳妇的生活环境与她对被子的珍视。
战场边缘:虽不直接展现激烈战斗场面,但在战场边缘可拍摄一些元素暗示战争残酷。如远处硝烟弥漫,传来隐隐炮声。地上有凌乱脚印、弹坑,路边树枝被炸断,残叶散落一地。偶尔可见受伤士兵被担架队匆匆抬往后方,为故事发展提供战争背景。
05
任务四
道具准备,还原细节
道具准备
文中出现了什么特殊的物品,有什么样特殊的意义?
馒头
百合花被子
道具一:树枝(出现2次)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的时候。
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纯朴天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道具二:馒头(出现2次)
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两次:
第一次,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一一两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想起他的羞涩憨厚,天真活泼,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两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道具三:破洞的衣服(出现4次)
①第一次是通讯员借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衣服上有了破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
②第二次是通讯员要回部队时,“我”看到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通讯员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④ 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新媳妇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读者的心。
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通讯员不顾
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
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道具四:百合花被子(出现3次)
第一次是借被时,第二次是新媳妇刚来包扎所铺被子时,第三次是献被给牺牲的通讯员时。
百合花新被的出现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小说的主题:解放军战士是高尚的,他们得到人民的热爱是无愧的。战士们的高尚情操,战士们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06
任务五
课本围读,把握情感细节
思考:在和通讯员相处的期间,“我”对通讯员的称呼一直在发生改变,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
称呼变化:
通讯员 小同乡 小伙儿 青年人
这几种称呼,由陌生到熟悉,由个体到一类人。小通讯员所代表的是战争年代,无数如他一般值得铭记的青年人。他们自身尚且腼腆、天真,但在战火面前却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他们用自己那短暂的一生告诉所有人--我们青年一代,虽未经太多岁月的磨砺,却从未想过苟且偷生,我们有血有肉。有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直挺挺的脊梁,有一颗爱国、奉献之心。
思考:在剧本演绎时,要把握住人物的细节情感变化,对于新媳妇的人物,原著中有关她来说,有6次笑、两次“啊”,请找出这几次笑和“啊”的描写,分析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六次笑的原文语句 描写手法 内心情感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30)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扭捏
矛盾
内疚关心
“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30)
“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线,要给他缝上
(34)”
“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44)
“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牵挂
歉疚
害羞
原文语句 描写手法 内心情感
当通讯员受重伤被抬进包扎所后,正帮着工作的新媳妇看到后“短促地啊了一声”(53)
语言描写
意外
惊讶
新媳妇了解了通讯员负伤的原因之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关切
激动
震惊
07
任务六
剧本审核,确定立意
《百合花》这个标题有什么样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指百合花被子的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表层含义
01
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表现军民鱼水情
深层含义
02
作用
01
人物
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与高尚对其人格的赞美
02
情节
作为核心线索贯穿全文,“借被”和“献被”是核心事件
03
环境
百合花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人性美
04
主题
揭示了小说歌颂人性美、人情美和军民鱼水情的深层主题
05
读者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引导读者体会象征意义
主题总结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08
任务七
剧本的高光时刻
请你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通过细节表现主题。通讯员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② 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了小通讯员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点。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④独特的女性视角。
a.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b.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c.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THANK YOU
For our ever-lasting friendship, send sincere blessings and warm greetings to my friends whom I miss so much.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