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江城子·记梦》深度解读——穿越生死的永恒悲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积累“茫茫”、“凄凉”、“顾”等重点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探究“梦”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品味词中真挚深婉的情感,感受苏轼婉约凄美的词风,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苏轼在词中寄托的人生感伤和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中“悼亡”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情感价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了解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苏轼,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激进措施,他外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下狱,险些丧命,最终贬谪黄州,这是他人生与创作的重大转折点。在黄州,他开垦东坡,以“东坡居士”为号,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名篇。晚年更被流放至遥远的惠州和儋州(海南岛),但他始终保持着超然豁达的胸襟和心系苍生的情怀。
苏轼的诗歌风格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宏富,风格多样,其核心特质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清雄豪放,想象奇崛
苏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是气势磅礴、雄健奔放。他常以宏大的意象、开阔的意境和飞动的气势构建诗境,如《游金山寺》中“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以及《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展现出其驰骋想象、吞吐山河的豪迈气概。这种风格直接开启了宋诗的豪放之风。
理趣盎然,富于哲思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将哲理与诗情画意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理趣”。他并不枯燥说教,而是让哲理在生动的形象中自然流露。最经典的例子是《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些诗句既是对具体情境的描绘,又蕴含着普遍的人生感悟,意味隽永。
清新自然,平淡至美
在豪放与理趣之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作语言质朴流畅,意境清新优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这体现了他高超的“化俗为雅”的能力。例如《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以及《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至高境界。
比喻新颖,语言灵动
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运用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格外贴切传神。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喻千古传诵,成为西湖最美的注脚。这种新奇而精妙的比喻,使其诗歌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
苏轼的散文风格
苏轼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其散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风格核心可概括为:
“行云流水”,自然畅达
这是苏轼对自己文章风格的概括,也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他反对矫揉造作和艰深晦涩,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无拘无束,充满了流动感和节奏感。无论是书信、杂记还是政论,都读来如行云般舒卷自如,似流水般宛转畅达。
纵横恣肆,雄辩滔滔
苏轼的议论文,如《留侯论》、《贾谊论》等,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战国策》的雄辩之风,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文笔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比喻进行论证,文章汪洋恣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展现出其非凡的才气和见识。
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苏轼的山水游记和亭台记是其散文的精华所在,他将抒情、写景、议论完美地熔于一炉。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不仅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更融入了对宇宙、人生、历史的深刻哲思。情、景、理水乳交融,意境幽远,极富诗情画意和艺术韵味,将赋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幽默旷达,真率深挚
苏轼的书信、小品文尤其能体现其个性。他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或幽默自嘲,或旷达超脱,或深情款款。如在《记录天寺夜游》中,他与友人月下漫步的闲情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真率自然,感人至深。这种充满个性与情感的书写,使其文章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点明作词时间,干支纪年法,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词牌名
点明写作内容,记录梦中所见所闻。
解 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mǎo
zhēng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我没有地方向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以读悟情,真情告白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概括,并说明理由。
核心词:悲怆。
时空之悲:“十年”写时间之久远,“千里”写空间之遥隔,“两茫茫”则道尽了生死永诀的无望与虚无感。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阻隔,奠定了全词宏大而深沉的悲怆底色。
境遇之悲:“尘满面,鬓如霜”六字,不仅是容颜的衰老,更是词人十年来仕途坎坷(经历“乌台诗案”、外放贬谪)、身心俱疲的缩影。这种自我形象的刻画,将个人身世之悲融入悼亡之痛中,使悲情更具厚度与时代感。
梦境之悲:梦中相逢的极致温馨(“小轩窗,正梳妆”)与醒来后的极致凄凉形成强烈反差。而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场景,更是将千言万语化作无声泪水的极致悲痛,这是一种情感饱和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重悲怆。
结局之悲:词的结尾从梦境拉回现实,想象亡妻“年年肠断”的孤寂,实则是词人自己永无止境的思念。悲情不再局限于一时一梦,而是延展为一种年年复年年、永恒循环的宿命式悲哀。
高度总结:此词的“悲”,非小家碧玉的哀怨,而是一种融合了时间哲学、生命境遇和人类永恒情感的、极为深沉宏大的悲怆。它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宣泄,升华为对生命、死亡与离别这一人类终极命题的深刻悲悯。
核心手法:虚实结合,交错映衬。
结构剖析:
上阕(实→虚):以实写现实起笔(十年、千里、尘面、鬓霜),积郁的情感无处排遣,自然逼出“纵使相逢应不识”的虚拟假设,为下阕入梦做好了充分的情绪铺垫。
下阕(虚→实):以虚写梦境承接(忽还乡、梳妆、无言、泪千行),将情感推向高潮。随后以“料得”二字猛然拽回现实,想象明月松岗下的断肠人,使虚幻的梦境有了一个坚实而凄凉的现实落脚点。
艺术效果:这种虚实之间的自如穿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情感时空维度。现实是梦境的起因和归宿,梦境是现实的映照与升华。两者循环交织,形成一股情感的漩涡,将读者深深卷入其中,感同身受那份回环往复、无法自拔的悲痛。
词人是如何构建这场“记梦”的?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问题: 开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数字的沉重感:“十年”,不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它象征着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累积思念,象征着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逝去,其重量足以压垮人心。
空间的隔绝感:“生死”二字,是世间最绝对、最无情的空间隔绝,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精神的虚无感:“两茫茫”,是全句的灵魂。它既是死者与生者相互未知的状态,更是词人内心巨大的空洞、迷茫与无助感的精神写照。它写的不是“思念”,而是“思念而不得”的终极虚无。
高度总结:这七个字,以最朴素的語言,构建了一个时空、生死、情感的三维悲情空间。它从一开始就将个人的悼亡之情,提升到了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哲学观照层面,奠定了全词苍茫悲凉的宏大格局。
主旨句深度解读
词的结尾为何将视角转向“明月夜,短松冈”?有何深意?
意象的升华:“明月”是团圆、思念的古典意象,“松冈”是亡妻坟茔的所在。两者结合,营造出一个清冷、孤寂、永恒的画面。这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坟冢,而是一个被诗化、被升华的情感象征符号,象征着哀思的永恒与凄凉。
情感的位移与深化:词人不说自己断肠,而想象对方“年年肠断”,这是古典诗词中“对写法”(或曲笔)的高妙运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仿佛亡妻也在思念自己,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婉转深曲,愁思更加绵延不绝。
时空的无限延伸:“年年”一词,将时间拉向无限未来,使悲痛成为一种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宿命。词的意境由此从一场具体的梦境,扩展为一种恒久的、普世的悲凉,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现实
梦境
现实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世路之艰的感慨。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词情小结
记梦
永恒的悲情与艺术的超越
内容要点:
情感之真:源于苏轼对王弗刻骨铭心的深情,真情是这一切的基石。
艺术之高:通过虚实结合、细节白描、对写等手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审美典范。
哲学之深:将对亡妻的思念,升华为对生死、时空、离别的深刻思考,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核心。
结语: 正因为此,《江城子》才超越了单纯的悼亡,成为了人类表达至真至深之情的永恒绝响。
《诗经·邶风·绿衣》(节选)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悼亡诗)
原文(节选):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现代文翻译:
绿色的外衣啊绿色的外衣,
外面是绿色,黄布做夹里。
我心中的悲伤啊,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绿色的外衣啊绿色的外衣,
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裳。
我心中的忧伤啊,
什么时候才能被遗忘!
(注:诗人通过看到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触物伤情,抒发了永难忘怀的悲哀。)
潘岳 《悼亡诗三首》(其一)(节选)
(开创以“悼亡”为诗题的先河)
原文(节选):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
帷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现代文翻译:
时光流逝,冬去春来,
寒暑季节忽然间就已变换。
你已归于九泉之下,
层层土壤将我们永远地隔绝。
……
帷帐和屏风间再也看不到你依稀的身影,
只有你生前留下的墨迹尚存。
衣襟上残留的芳香还未散尽,
你留下的字画依然悬挂在墙壁。
我神情恍惚,总觉得你还在人世,
一时间惶惑不安,感到惆怅、震惊和恐惧。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最为脍炙人口的悼亡绝唱)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现代文翻译:
曾经见识过浩瀚海洋的人,别处的水便难以再称其为水;
除了那巫山上瑰丽缠绵的云霞,别处的云都相形失色,黯然无光。
我即使信步走过盛开的花丛,也懒得回头去看一眼,
这一半是因为潜心修身奉道,另一半却全都是因为你。
贺铸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与苏轼《江城子》并称宋代悼亡词双璧)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再次来到苏州阊门,只觉得一切物是人非。你我当初一同来到这里,为何却不能一同归去?
我就像那经霜后半死的梧桐,衰弱不堪;又像那白了头的鸳鸯,失去了伴侣,独自孤飞。
人生如同原野上的草,叶上的露水刚刚被晒干般短暂。我们昔日的故居和你的新坟,都让我留恋不舍,不忍离去。
夜里独卧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冷雨,从此以后,还有谁会在深夜挑亮灯盏,为我缝补衣裳呢!
理解性默写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句子“ , ”。
不思量
自难忘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诗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互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句子是: “ , ”。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理解性默写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的句子是“ ,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 , ”
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小轩窗 正梳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