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原色变形记(人美版)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第2课01新知导入02新知讲解03艺术欣赏04实践练习05知识拓展06课堂练习07课堂评价08课后作业核心素养目标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探究原色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知晓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所承载的文化寓意。通过欣赏原色作品,感受其造型、色彩、装饰所营造的独特美感,进而在绘画实践中提升对这种美的呈现能力。掌握原色特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结合现代审美与个人想法进行创新。明白原色作品运用夸张变形的造型、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寓意吉祥的图案等元素进行创作。01新知导入生活中的色彩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丰富绚丽。你知道什么是间色吗?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间色?你知道间色如何调制而成吗?你能用间色完成创意作品吗?01新知导入城市公园01新知导入02新知讲解任务一:欣赏名作,了解间色。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和谐。你从画面中看出了哪几种色彩?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艺术欣赏莱斯广场(油画)1893 保罗·西涅克(法国)卡内基艺术博物馆(美国)02新知讲解艺术欣赏画面中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还有由它们混合或搭配呈现出的绿色、紫色等色调 。蓝色的树干、黄色的光影、红色相关的色彩层次,共同构建出画面。02新知讲解艺术欣赏这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宁静又富有生机,色彩交织如梦幻的自然角落,点彩技法让色彩灵动,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02新知讲解知识窗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颜色。它是原色与复色之间过渡的色彩,在色彩体系中起到连接和丰富色相的作用。小知识02新知讲解任务二:探究间色的形成过程。感知体验02新知讲解知识窗知识窗三间色是由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包括橙、绿、紫。绿橙紫02新知讲解试一试:一起感受三原色的碰撞。感知体验彩虹桥实验02新知讲解纸巾两端分别浸入两个水杯,让中间自然下垂,形成“桥”状 。静置等待,会发现两端颜色慢慢向中间 “爬”,逐渐在空白处交汇,形成类似彩虹的色彩过渡,最终形成色彩斑斓的“彩虹桥”。感知体验纸巾彩虹桥02新知讲解感知体验涂一涂:填涂三原色,观察瓶子相交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02新知讲解感知体验红、黄、蓝是三原色,当用它们填涂时:1、红色与黄色相交处,呈现出橙色这种间色。2.黄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绿色间色。3.红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紫色间色。02新知讲解任务三:调配三间色,创作色彩漏印作品。创想实践02新知讲解创想实践1. 画出草图。2. 剪出镂空部位。3. 用海绵蘸取三原色,并点压在镂空处。4. 填涂所有镂空部位,注意色彩搭配。5. 将剪下来的图形装饰在画面中,完成作品。02新知讲解创想实践02新知讲解小技巧三原色等比例混合,(红 + 黄 = 橙,黄 + 蓝 = 绿,蓝 + 红 = 紫),但漏印更注重色彩的 “覆盖力” 和“干后效果”。“薄印多层”比“厚印一次” 更均匀。02新知讲解认真观察这些有趣的作品是如何运用三间色进行创作的,并动手试一试。活动拓展03艺术欣赏学生作品骄傲的狐狸小鱼的故事海底世界03艺术欣赏丛林物语珊瑚海04实践练习这只蜥蜴身着奇妙“迷彩服”。你知道它背后的色彩秘密吗?你还知道其他更多大自然中色彩的秘密吗?变色龙奇思妙想04实践练习05知识拓展蓝闪蝶蓝闪蝶:翅膀鳞片的脊纹间距约 0.2 微米(接近蓝光波长),只反射蓝光,其他光被抵消,因此呈现出 “金属蓝”,且从不同角度看会变色(类似肥皂泡的彩色)。05知识拓展色彩三要素色相:色彩的相貌,即色彩的样子。纯度:色彩纯净、饱和的程度。原色的纯度最高。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05知识拓展伊顿12色环:一次色(原色)二次色(间色)三次色(复色):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为三次色(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05知识拓展三原色的 “符号意义”古埃及:红色象征生命与胜利,黄色(来自赭石)象征永恒,蓝色(来自昂贵的群青)象征神性,三者常出现在壁画中。05知识拓展近代艺术:印象派用三原色 “并置” 代替混合(如用红、黄小点并置,远看是橙色),让画面更明亮;蒙德里安则用三原色 + 黑、白、灰创作几何画,探索 “纯粹色彩的平衡”。05知识拓展中国传统色彩:虽未明确 “三原色” 概念,但以 “青、赤、黄” 为 “正色”(类似三原色),认为它们是 “天地自然之色”,衍生出 “五正色”(加黑、白),对应五行(青 = 木,赤 = 火,黄 = 土,白 = 金,黑 = 水)。06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哪种颜色属于三间色?( )A. 红 B. 橙 C. 蓝2.三间色是由哪两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A. 两种原色 B. 两种间色 C. 一种原色和一种间色3.红与黄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会得到哪种间色?( )A. 紫色 B. 绿色 C. 橙色CAB06课堂练习二、判断题1.间色是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 )2.三间色包括橙色、绿色和紫色。( )3.颜料混合中,蓝与红混合可以得到绿色。( )4.原色的纯度在所有色彩中是最高的。( )5.彩虹桥实验中,颜色能沿纸巾 “爬行” 并混合,体现了间色的形成原理。( )√√×√√08课堂评价趣味评价体系表——星光小画家成长记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我的小星星造型特点分析员 是否准确分析出原色的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等特点 ☆☆☆☆☆创意融合度 在传统基础上有个人创意,如将三间色与现代元素结合 ☆☆☆☆☆文化理解 是否理解三原色与三间色的含义 ☆☆☆☆☆ 情感表达 判断作品是否传递出原色所蕴含的质朴热烈情感 ☆☆☆☆☆ 火眼金睛奖 能准确分析色彩作品中表情传达的情感,课堂问答积极 ☆☆☆☆☆ 合作小明星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分享工具材料,帮助同学完成作品 ☆☆☆☆☆09课后作业1.以“美丽的花园”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间色知识,创作一幅色彩画。要求画面中至少运用两种间色,并体现出花园的生机与活力。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原色变形记》教学设计课题 原色变形记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教材分析 本课以“原色变形记”为主题,教材配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直观展示三原色作品的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同时,教材要注重实践性,设计合理的创作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此外,教材还应体现时代性,适当融入现代设计中对三原色元素的运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原色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明白原色作品运用夸张变形的造型、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寓意吉祥的图案等元素进行创作。2.创意实践:掌握原色特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结合现代审美与个人想法进行创新。3.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原色作品,感受其造型、色彩、装饰所营造的独特美感,进而在绘画实践中提升对这种美的呈现能力。4.文化理解:探究原色背后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知晓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绘画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色彩的掌握、对应的含义、背景画幅的构图等内容仍需加紧学习。需通过作品直观对比分析激发认识和判断等。重点 准确把握原色美术作品的核心特点,包括造型、色彩等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难点 如何避免对原色美术元素的生搬硬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材料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画笔、画纸等)、手工工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纸、布料、黏土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色彩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丰富绚丽。你知道什么是间色吗?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间色?你知道间色如何调制而成吗?你能用间色完成创意作品吗?(出示图片)2.观看视频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讲授新课 一、艺术欣赏任务一:欣赏名作,了解间色。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和谐。你从画面中看出了哪几种色彩?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出示图片)答:从画面能看出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还有由它们混合或搭配呈现出的绿色、紫色等色调 。蓝色的树干、黄色的光影、红色相关的色彩层次,共同构建画面。这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宁静又富有生机,色彩交织如梦幻的自然角落,点彩技法让色彩灵动,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知识窗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颜色。它是原色与复色之间过渡的色彩,在色彩体系中起到连接和丰富色相的作用。二、感知体验任务二:探究间色的形成过程。知识窗三间色是由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包括橙、绿、紫。试一试:一起感受三原色的碰撞。 (出示图片)纸巾两端分别浸入两个水杯,让中间自然下垂,形成“桥”状 。静置等待,会发现两端颜色慢慢向中间 “爬”,逐渐在空白处交汇,形成类似彩虹的色彩过渡,最终形成色彩斑斓的“彩虹桥”。涂一涂:填涂三原色,观察瓶子相交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图片)答;红、黄、蓝是三原色,当用它们填涂时:1、红色与黄色相交处,呈现出橙色间色。2.黄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绿色间色。3.红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紫色间色。三、创想实践任务三:调配三间色,创作色彩漏印作品。1. 画出草图。 2. 剪出镂空部位。 3. 用海绵蘸取三原色,并点压在镂空处。 4. 填涂所有镂空部位,注意色彩搭配。 5. 将剪下来的图形装饰在画面中,完成作品。(出示图片)小技巧三原色等比例混合,(红 + 黄 = 橙,黄 + 蓝 = 绿,蓝 + 红 = 紫),但漏印更注重色彩的 “覆盖力” 和“干后效果”。“薄印多层”比“厚印一次” 更均匀。四、活动拓展认真观察这些有趣的作品是如何运用三间色进行创作的,并动手试一试。学生作品欣赏艺术作品欣赏(展示图片)五、奇思妙想这只蜥蜴身着奇妙“迷彩服”。你知道它背后的色彩秘密吗?你还知道其他更多大自然中色彩的秘密吗?(出示图片)(观看视频) 欣赏原色美术作品。回答问题。进一步探究三间色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学习填图原色,亲身感受变化过程。进行调配颜色。进行创作和艺术欣赏。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引入本课所学内容。区分图中色彩,探索原色,从而了解原色美术作品的特点。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所出示作品的特点,强化学生对三间色美术作品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创作。帮助学生进行特点总结,强化所学知识点。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P32-33页的练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星光小画家"成长记 完成本次课的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课堂小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先通过赏析原色作品总结了此类作品的主要特点,如地域文化性、造型夸张质朴等,强化学生的认知;其次,总结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的感悟与发现,鼓励他们分享对原色的理解;然后,点评学生的创作作品,肯定其中运用原色颜色元素的亮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课后作业 1.以“美丽的花园”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间色知识,创作一幅色彩画。要求画面中至少运用两种间色,并体现出花园的生机与活力。 完成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实践中深化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板书 原色变形记一、赏析原色美术作品二、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三、进行原色作品创作四、完成作品欣赏五、作品绘画实操练习六、学习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蓝闪蝶蓝闪蝶:翅膀鳞片的脊纹间距约 0.2 微米(接近蓝光波长),只反射蓝光,其他光被抵消,因此呈现出 “金属蓝”,且从不同角度看会变色(类似肥皂泡的彩色)。(出示图片)2.色彩三要素色相:色彩的相貌,即色彩的样子。纯度:色彩纯净、饱和的程度。原色的纯度最高。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出示图片)3.伊顿12色环一次色(原色)二次色(间色)三次色(复色):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为三次色(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出示图片)4.三原色的“符号意义”古埃及:红色象征生命与胜利,黄色(来自赭石)象征永恒,蓝色(来自昂贵的群青)象征神性, 三者常出现在壁画中。近代艺术:印象派用三原色 “并置” 代替混合(如用红、黄小点并置,远看是橙色),让画面更明亮;蒙德里安则用三原色 + 黑、白、灰创作几何画,探索 “纯粹色彩的平衡”。中国传统色彩:虽未明确 “三原色” 概念,但以 “青、赤、黄” 为 “正色”(类似三原色),认为它们是 “天地自然之色”,衍生出 “五正色”(加黑、白),对应五行(青 = 木,赤 = 火,黄 = 土,白 = 金,黑 = 水)。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在本次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原色美术作品的高清图片、视频,通过放大、旋转等功能,让学生清晰观察作品的细节;借助数字博物馆平台,带领学生在线浏览各地的美术藏品,打破地域限制,拓展赏析范围。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落实"欣赏-理解-创造"三级目标,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点: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原色及三间色,在赏析中了解形成的脉络;通过动手创作,提升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将原色元素转化为个人作品,激发艺术表达欲。不足:课程需要兼顾赏析与创作,若时间分配不当,容易导致两者都难以深入,赏析流于表面,创作缺乏深度。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美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原色变形记》.doc 【人美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原色变形记》课件(37页).pptx 原色变形记.mp4 原色变形记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