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可能位于( )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2.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 )A.A层B.B层C.C层D.A层和B层3.关于图中各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B层无云雨天气,适合航空飞行C.C层大气密度为各层中最大D.C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 2023年2月,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一个位于其境内40km高空的气象气球。据监测数据显示,该气球自我国西北地区升空后受高空西风带影响,向东误入美国西北部。当其下降至18km时,被美国战机击中并落在海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在被击中并落到海面的过程中,该气象气球经过大气层的气温变化为( )A.一直升高B.一直降低C.先降低后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5.下列对击中气球位置所在的大气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C.直接热源来自地面D.有效发射无线电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在不同的大气层中,演绎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A.晴天为主,适合高空飞行A层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层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层7.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有( )①该层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②水汽和固体杂质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③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④二氧化碳和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贝母云是指在高纬度地区20~30千米高空出现的一种色彩绚丽、薄而纤细的罕见云彩。其色彩排列如虹,因云中微小粒子衍射所形成。下图为北欧芬兰拉普兰地区上空的贝母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贝母云通常位于大气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软流层D.高层大气9.贝母云形成所需的特殊条件最可能是( )A.强烈对流运动B.极地极昼现象C.大气低温环境D.水汽、杂质多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11.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C.臭氧D.人类活动12.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探空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设—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列小题。 13.探空气球记录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递增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4.探空气球探测到的水汽主要集中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宇宙空间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各处气温变化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a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b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C.c层①处:二氧化碳较少,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较少D.c层②处:氧原子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16.下列关于图中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小,有利于飞机航行和无线电短波通信B.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大,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以平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下而上降低D.以对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上而下降低17.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部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部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天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飞船在距离地面400千米高空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18.中国空间站位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上界19.飞船穿越的大气层中,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的是(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组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0.就全球来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含量明显增加的大气成分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21.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C.调节气温,改善城市小气候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读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体积分数表,完成下面小题。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① 78② 21③ 0.93④ 0.038(变动)22.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干洁空气成分依次为( )A.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氨气B.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C.氮气、臭氧、氧气、二氧化碳D.氧气、氮气、氩气、臭氧23.有关干洁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干洁空气成分是对流层中干洁空气的成分B.干洁空气的成分和含量是恒定的C.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成分是④D.④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24.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5.以下关于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B.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C.近地面大气中杂质含量一般为陆上少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D.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层,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大气中某些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关于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O2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CO2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力强,使气温升高C.O3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D.杂质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7.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CO2增多B.O3增多C.O2增多D.水汽减少28.下列有关各大气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尽管含量少,但却能够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干洁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大,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冬季海口盛行东北风。下图为海口对流层NO2浓度、总NO2浓度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中( )A.春季对流层NO2浓度的平均值明显低于秋季B.7月对流层NO2浓度对总NO2浓度的比率最低C.冬季总NO2浓度与对流层NO2浓度与年均值相近D.对流层NO2浓度的年内变化幅度比总NO2浓度大30.影响海口冬季NO2浓度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交通运输C.工业生产D.燃煤取暖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1.下列同纬度的四地中,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的是( )A.近海面区域B.内陆近地面C.海面高空D.内陆高空32.通常,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 )①冬季少于夏季②冬季多于夏季③乡村少于城市④乡村多于城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人为排放源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泄漏、水稻种植、反刍动物消化、动物粪便、燃料燃烧、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8%来自水稻种植。在2021年苏格兰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两国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特别提及要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转化C.秸秆燃烧D.粪便和植物体腐烂34.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 )A.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B.进行垃圾深度填埋C.提倡面食,减少水稻种植D.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材料分析题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气象气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就像是一个“CT扫描仪”,从低空到高空进行逐层扫描,把不同高度和经纬度的温度、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通过信号发回地面。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在珠峰地区放飞的探空气球中,最高的升至39.1千米高空。下图为刚放飞的氦气探空气球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说出甲层大气的主要特点。(2)说出探空气球升至最高处所在大气分层的名称及特点。(3)推测探空气球升空过程中体积变化及原因。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拉萨市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但受低温冻害影响大,产量较低。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大棚种植,在山东寿光技术员指导下,当地农民通过向温室增施二氧化碳、洒水等多种措施来改善蔬菜生长的条件,取得明显成效。 (1)在图中用箭头补画出A、B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2)从地形角度分析拉萨市蔬菜夜间容易受冻害影响的原因。(3)寿光技术员到拉萨后感觉该地昼夜温差比较大,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原因。(4)为改善蔬菜生长条件,技术员指导当地农民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请选择其中之一,分析该措施的合理性。措施一:向大棚中增施二氧化碳气体来促进蔬菜的生长。措施二:冬季午后向大棚内洒水以减轻蔬菜受冻害影响。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采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倒火从森林防火隔离带靠近山火侧点燃。隔离带是为了防止火灾扩大蔓延和方便灭火救援,在森林与村庄、学校、工厂等之间设置的空旷地带。左下图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右下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1)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点倒火”可以灭火的原因。(3)有人说,山火对森林的危害很大;也有人说,山火对森林也有益处。请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图中A为对流层,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图中A层高度约为12公里,因此最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结合选项,最可能位于北温带,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2.答案: A解析: 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平流层中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3.答案: B解析: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A项错误;平流层随髙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项正确;C层为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为各层中最小,C项错误;臭氧层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中,即B层,D项错误。故选B。4.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气球下降至18 km时才被击落,此高度为平流层。从平流层到对流层,气5球经历的气温变化为先降低后升高,选项C正确。5.答案: B解析: 击中气球所处高度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选项B正确。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和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均为对对流层的描述,选项A和C错误。反射无线电波是高空大气的特征,选项D错误。6.答案: D解析: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 A解析: 根据大气分层可以判断A层为对流层,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易成云致雨,所以①②正确。故选:A。8.答案: B解析: 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2千米,最高在赤道地区可达17-18千米,贝母云出现在20-30千米高空,不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范围大约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20-30千米属于平流层范围,所以贝母云通常位于平流层,B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在80-400千米左右,不属于大气分层,C错误。高层大气是指平流层以上的大气,D错误。故选B。9.答案: C解析: 强烈对流运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而贝母云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A错误。贝母云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与贝母云的形成没有直接关联,B错误。高纬度地区平流层大气温度低,水汽易凝结成微小粒子,这些微小粒子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衍射形成贝母云,所以大气低温环境是贝母云形成的特殊条件之一,C正确。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少,D错误。故选C。10.答案: A解析: 图中大气层高度位于12km—50km之间,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只有①曲线符合。11.答案: C解析: 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12.答案: D解析: 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排除A、B、C项。读图分析①曲线可知其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13.答案: D解析: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因此气温首先递减;当探空气球上升到距地表10km以上时,进入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因此气温开始递增;当探空气球上升到距地表50km以上时,进入高层大气底层和中间层,气温又会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因此接下来气温递减;当探空气球上升到距地表85km以上时,进入暖层,气温又会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因此接下来气温递增,直到探空气球升至距地表100km处到达终点。因此整体气温变化规律为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4.答案: A解析: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因此探空气球探测到的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15.答案: B解析: a层为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的热量包括两部分,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其中主要的热量来自地面长波辐射。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c层为高层大气,①处降温是因为该层无臭氧,不能吸收紫外线;②处升温是因为氧原子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综上分析,B选项正确。16.答案: B解析: a层是对流层,气温自下而上逐渐降低,且变化较大,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飞机航行;对流层没有电离层,与无线电短波通信无关。故B项正确17.答案: C解析: 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A错;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B错;对流层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其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C正确,D错。故选C。18.答案: C解析: 对接成功时,空间站所在高度大约为400千米,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位于地球大气分层中的高层大气,C正确。由图示可知,中纬度对流层顶的高度约12千米,平流层范围是12~50千米,大气上界为3000km左右,A、B、D错误。19.答案: A解析: ①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其对流运动显著,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A符合题意;②为平流层,③层为中间层,④位于高层大气层,与对流层相比,②③④层水汽、固体杂质都相对较少,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少,B、C、D不符合题意。20.答案: C解析: 氧气和氮气含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B两项错误。受矿物燃烧和森林破坏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C项正确。受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的影响,臭氧含量明显减少,D项错误。21.答案: A解析: 图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覆盖率越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越小,说明城市绿地的作用是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A项正确。22.答案: B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①占78%,应为氮气;②占21%,应为氧气;③占0.93%,应为氩气;④占0.038%,且在变动之中,应为二氧化碳。故B项正确。23.答案: D解析: 该干洁空气的成分主要是低层大气的干洁空气成分,A项错误;干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是在不断变化的,B项错误;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成分是臭氧,不是二氧化碳,C项错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项正确。24.答案: C解析: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能量的损失,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①正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氢在空气中含量很低,②错误;在重力作用下,水汽和杂质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③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表的生物避免过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④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5.答案: C解析: 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中,氮气和氧气约占99%,氮气和氧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下垫面,海洋上水汽来源比陆地丰富,因此大气中水汽含量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主要来源于下垫面,杂质来源陆地大于海洋、城市大于乡村,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杂质含量一般为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6.答案: D解析: CO2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A错误;O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力强,使气温升高,B错误;O3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C错误;杂质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D。27.答案: A解析: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过多CO2,另一方面,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吸收CO2量减少,使浓度增加。A正确。O3、O2、水汽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28.答案: C解析: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29.答案: D解析: 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春季对流层NO2浓度的平均值与秋季差别不大,A错。6月对流层NO2浓度对总NO2浓度的比率最低,B错。冬季总NO2浓度与对流层NO2浓度与年均值差别较大,C错。对流层NO2浓度的年内变化幅度比总NO2浓度大,D正确。30.答案: A解析: 从图中看,海口冬季NO2较高。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季节差异小,B、C错。海口位于热带,冬季不需燃煤取暖,D错。由材料可知,海口冬季盛行东北风,可推测出NO2可能随东北风带到海口,为输入型污染,A正确。31.答案: A解析: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故选项同纬度的四地中,近海面区域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A正确。32.答案: C解析: 通常,夏季降水多,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少;冬季较为干燥,地表多扬尘,风沙天气较多,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多,①错误、②正确。城市经济活动密集,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多于乡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33.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和结合所学可知甲烷多由于腐烂而产生的一种气体,例如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因此结合选项可知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粪便和植物体腐烂,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CO2的转化和秸秆燃烧不是其主要来源,排除ABC;故选D。34.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可知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从反刍动物入手,结合选项可知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符合题意,A正确;垃圾填埋、水稻种植和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相对于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要少得多,排除BCD;故选A。35.答案: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天气晴朗(3)变大,大气密度降低。解析: (1)甲位于大气层底部,为对流层,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气下部热上部冷,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强烈,大气不稳定,集中了大量的水汽,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探空气球最高至39.1千米,根据图示,位于平流层;平流层上部有臭氧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气温升高,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平流层气温下部冷上部热,不易形成对流,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有利于高空飞行。(3)探空气球升空过程中随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降低,气球内部的气压高于外部大气,使得气球体积变大。36.答案:(1)(2)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夜间,山坡降温快,冷湿空气沿坡面下沉至谷底堆积,气温较低,蔬菜易受冻害影响。(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4)措施一:二氧化碳气体能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措施二:冬季午后向大棚内洒水,提高地面比热容,可使夜间地面温度不致过低,洒水也可增加棚内湿度,由于水汽凝结释热,也不至于使夜间气温过低。解析: (1)根据热力环流形成机制,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由于大棚内的温室效应,棚内即B地气温高,是低压区,盛行上升气流,棚外即A地盛行下沉气流。进而形成如下图所示热力环流。(2)根据材料信息“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拉萨河谷,”可知,拉萨市位于拉萨河谷,河谷比热容较大,升降温速度慢于山坡,夜间河谷为热源,山坡为冷源;山坡冷空气比重较大,在重力作用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至谷底;使得原本占据谷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空气占据谷底的位置,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蔬菜易受冻害的影响。(3)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可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逆辐射两方面分析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4)措施一:二氧化碳对蔬菜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提高温度和增加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有利于提高温室大棚内温度,利于蔬菜生长;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增多利于增强光合作用和,利于蔬菜生长,提高蔬菜产量。措施二:冬季温度较低,午后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向温室大棚内喷洒适量的水,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大地面的比热容,能够使得地面降温速度变慢,使得夜间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洒水能够使得蒸发量增加,棚内水汽含量增加,水汽在降温时凝结,释放热量,缓解温度过低状况。37.答案: (1)山区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2)山火火源处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3)害:山火导致物种减少,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木材蓄积量减少;山区自然环境变化,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益: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森林更新,更新生态系统。解析: (1)山区风力、风向多变,火势难以预测,灭火作业危险性高;由于山区交通条件差,大型机械设备很难进入现场,灭火效率低;山区植被广布,可燃物多,难以扑灭;山区地势较高,灭火所需的水难以调用,灭火困难。(2)“点倒火”即在隔离带内,在山火的反方向点火与其相遇,加快灭火过程。山火火源处为高温低压,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3)火对森林生长的环境有害方面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土壤肥力、虫害、物种等分析。有害:山火爆发导致大量的森林动植物被烧,植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使森林的功能降低,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益:森林燃烧会产生有机肥,可以增加森林土壤肥力,山火燃烧还可以杀灭害虫,减少森林虫害,有利于优势树种的生长;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森林更新,更新生态系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