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末小结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章末小结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1章 章末小结
【知识导图】
【题型突破】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例1 直线l过点P(1,0),且与以A(2,1),B(0,)为端点的线段有公共点,则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变式设问1】若将题中P(1,0)改为P(-1,0),其他条件不变,求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
【变式设问2】若将题中条件改为“经过P(0,-1)作直线l,若直线l与连接A(1,-2),B(2,1)的线段总有公共点”,求直线l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注意事项:(1)求直线的倾斜角,关键是依据平面几何的知识判断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向之间所成的角,同时应明确倾斜角的取值范围.(2)当直线的倾斜角α∈[0°,90°)时,随着α的增大,直线的斜率k为非负值且逐渐变大;当直线的倾斜角α∈(90°,180°)时,随着α的增大,直线的斜率k为负值且逐渐变大.
直线的方程
例2 已知△ABC的顶点A(1,2),B(-3,2),直线BC的斜率为.
(1)求过点A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2)求角B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求直线方程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直接写出直线方程,选择时,应注意各种形式的方程的适用范围,必要时要分类讨论.
(2)待定系数法:设定含有参数的直线方程,再由条件求出参数.
距离问题
例3 已知直线l经过直线2x+y-5=0与x-2y=0的交点.
(1)若点A(5,0)到l的距离为3,求l的方程;
(2)求点A(5,0)到l的距离的最大值.
 (1)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利用距离公式将其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2)已知距离求参数值,列方程求出参数.(3)求距离的最值,可利用距离公式得出距离关于某个点的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最值.
对称问题
例4 若将一张坐标纸折叠一次,使得点(0,2)与点(4,0)重合,点(7,3)与点(m,n)重合,则m+n=________.
 (1)点A(a,b)关于直线Ax+By+C=0(AB≠0)的对称点为A'(m,n),则有
(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求圆的方程
例5 已知某圆圆心在x轴上,半径为5,且截y轴所得线段长为8,求该圆的标准方程.
 求圆的方程的方法:求圆的方程主要是联想圆系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6 (多选题)已知圆C:(x-1)2+(y-2)2=25,直线l:(2m+1)x+(m+1)y-7m-4=0,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A.直线l恒过点(3,1)
B.y轴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4
C.直线l与圆C恒相离
D.当直线l被圆C截得的弦长最短时,直线l的方程为2x-y-5=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切线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判断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几何法为主,解题时应充分利用圆的几何性质以简化解题过程.本题渗透了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素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7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写出与圆x2+y2=1和(x-3)2+(y-4)2=16都相切的一条直线的方程:________.
 判断两圆位置关系的两种比较方法
(1)几何法是利用两圆半径的和或差的绝对值与圆心距作比较,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
(2)代数法是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问题转化为方程组解的个数问题,从而体现了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但这种方法只能判断出相离、相交和相切三种位置关系,而不能像几何法一样,能准确判断出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五种位置关系.
弦长问题
例8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已知直线l:x-my+1=0与☉C:(x-1)2+y2=4交于A,B两点,则满足“△ABC的面积为”的m的一个值是________.
 直线与圆相交时求弦长的常用的方法是解弦心距为d,圆的半径为r,半弦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本题渗透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素养.
【拓展延伸】
阿波罗尼斯圆及其应用
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的考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出现频率较大.下面我们通过两道例题来讲解如何运用阿波罗尼斯圆,进一步加强对与此圆有关试题的认识.
例1 如图,A,B为两定点,动点P满足|PA|=λ|PB|,求证:当λ=1时,动点P的轨迹为直线;当λ≠1时,动点P的轨迹为圆.
解析 设P(x,y),|AB|=2m(m>0),以AB的中点为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则A(-m,0),B(m,0).
由|PA|=λ|PB|得=λ,
两边平方并化简整理得(λ2-1)x2-2m(λ2+1)x+(λ2-1)y2=m2(1-λ2),
当λ=1时,x=0,点P的轨迹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当λ≠1且λ>0时,x-m2+y2=,点P的轨迹为以点m,0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的圆.
例2 在△ABC中,若|AB|=2,|AC|=|BC|,则S△ABC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法一:利用余弦定理和函数的最值处理)
设|AC|=|BC|=x,所以cos C=,则sin C==,
所以S=|AC||BC|sin C==,
故当x2=12时,S△ABC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
(法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处理最值问题)
以AB的中点O为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1,0),B(1,0),设C(x,y),由|AC|=|BC|得=·,
整理得y2=-x2+6x-1=-(x-3)2+8≤8,
所以|y|≤2,
则S△ABC=×2|y|≤2,
所以S△ABC的最大值是2.
(法三:利用阿波罗尼斯圆求解)
显然这是一例阿波罗尼斯圆,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1,0),B(1,0),
因为=,得点C的轨迹是一个阿波罗尼斯圆(除与x轴的两个交点外),计算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x-3)2+y2=8(y≠0),
设圆心为M,显然当CM⊥x轴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CM|=2,
所以(S△ABC)max=×2×2=2.
(法四:利用阿波罗尼斯圆及内外角平分线求解)
既然△ABC存在,说明点C的轨迹不包括其与x轴的两个交点P,Q,现在问:P,Q这两点究竟有什么性质 因为点C的轨迹方程为(x-3)2+y2=8(y≠0),所以点P(3-2,0),点Q(3+2,0),所以|PA|=4-2,|PB|=2-2,所以==,所以CP为△ABC的内角平分线;同理==,所以CQ为△ABC的外角平分线.
  这就是说,P,Q分别是线段AB的内分点和外分点,而PQ正是阿波罗尼斯圆的直径,于是阿波罗尼斯圆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外圆”.因此该题又有如下的简洁解法:
因为动点C 到定点A(-1,0),B(1,0)距离之比为,所以 |x+1|=|x-1|,解得x1=3+2或x2=3-2,
则x1=3-2为内分点,x2=3+2为外分点,
圆半径r=(x2-x1)=2,即三角形高的最大值,
故△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2×2=2.
  阿波罗尼斯圆是一个重要的题根,备受许多命题者青睐.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整理.如果掌握这一知识背景,可以主动引导求解的方向,降低求解的难度.但在有些问题中,阿波罗尼斯圆并不那么明显,需要对图形分析后才能找到对应的动点具有阿波罗尼斯圆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1章 章末小结
题型突破·知方法
例1 (-∞,-]∪[1,+∞) 【解析】如图,
∵kAP==1,kBP==-,∴k∈(-∞,-]∪[1,+∞).
变式设问1 【解析】易知kAP==,kBP==.
如图,可知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设问2 【解析】如图所示,
kPA==-1,kPB==1,由图可观察出,直线l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0,∪,π.
例2 【解析】(1)①当所求直线过原点时,设直线方程为y=kx,且直线过点A(1,2),则k=2,故方程为2x-y=0;
②当所求直线不过原点时,因为所求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所以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1.
因为直线过点A,所以+=1,解得a=3,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y-3=0.
综上,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为2x-y=0或x+y-3=0.
(2)由题意知,直线AB的方程为y=2,直线BC的倾斜角为60°.
①当点C位于直线AB的下方时,∠ABC=120°,设此时其角平分线为BD,
则角平分线BD的倾斜角为120°,其斜率为-,
所以直线BD的方程为y-2=-(x+3),即x+y+3-2=0;
②当点C位于直线AB的上方时,∠ABC=60°,
设此时其角平分线为BE,则角平分线BE的倾斜角为30°,其斜率为,
所以直线BE的方程为y-2=(x+3),即x-y+3+2=0.
综上,角B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y+3-2=0或x-y+3+2=0.
例3 【解析】(1)经过两已知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2x+y-5+λ(x-2y)=0,即(2+λ)x+(1-2λ)y-5=0,所以=3,
即2λ2-5λ+2=0,所以λ=或λ=2.
所以l的方程为x=2或4x-3y-5=0.
(2)由解得交点P(2,1),过点P作任一直线l(图略),设d为点A到l的距离,则d≤|PA|(当l⊥PA时,等号成立),所以dmax=|PA|=.
例4  【解析】由题可知纸的折痕应是点(0,2)与点(4,0)连线的中垂线,即直线y=2x-3,它也是点(7,3)与点(m,n)连线的中垂线,于是解得故m+n=.
例5 【解析】(法一)如图,由题意知|AC|=r=5,|AB|=8,∴|AO|=4.
在Rt△AOC中,|OC|===3.
设点C的坐标为(a,0),则|OC|=|a|=3,∴a=±3,
∴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3)2+y2=25或(x-3)2+y2=25.
(法二)由题意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2=25.
∵圆截y轴所得线段长为8,∴圆过点(0,4),
将其代入方程得a2+16=25,∴a=±3,
∴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3)2+y2=25或(x-3)2+y2=25.
例6 AD 【解析】将直线l的方程整理为(x+y-4)+m(2x+y-7)=0,
由解得则无论m为何值,直线l都过定点D(3,1),故A正确;
令x=0,则(y-2)2=24,解得y=2±2,故y轴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4,故B不正确;
因为(3-1)2+(1-2)2=5<25,所以点D在圆C的内部,直线l与圆C恒相交,故C不正确;
圆心为C(1,2),半径为5,|CD|=,当截得的弦长最短时,l⊥CD,kCD==-,
则直线l的斜率为2,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y-1=2(x-3),即2x-y-5=0,故D正确.
例7 3x+4y-5=0或x=-1或7x-24y-25=0 【解析】由两圆方程可得,两圆圆心距d==5,两圆半径分别为r1=1,r2=4,∵r1+r2=5=d,∴两圆外切,∴两圆有三条公切线,如图所示.
∵kOC=,∴=-,设直线l1:y=-x+b,即3x+4y-4b=0,由=1,得b=(负值已舍去),
∴直线l1的方程为3x+4y-5=0.
由图可知,l2:x=-1,且l2与l3关于直线y=x对称,
由解得
即直线l2与l3的一个交点为-1,-,
在l2上取一点(-1,0),设该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为(x0,y0),则解得
∴==,
∴直线l3的方程为y=(x+1)-,即7x-24y-25=0.
故与两圆都相切的一条直线方程是3x+4y-5=0或x=-1或7x-24y-25=0.
例8 2或-2,,-其中的一个 【解析】由条件知,☉C的圆心为C(1,0),半径R=2,点C到直线l的距离d=,|AB|=2=2=.由S△ABC=,得××=,整理得2m2-5|m|+2=0,解得m=±2或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