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1.导入
一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征,都有一个时代鲜明的烙印,甚至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立在地秋边上的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看看环境对诗风、诗人的心境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介绍
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他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长篇叙事抒情诗《凤凰涅槃》。
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腾不息的生命流动的进取之道,从涵养一个圆满的自我人格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郭沫若
作者介绍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湖南桃源,中国当代诗人,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
诗歌界有一种说法,是昌耀,保持了那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尊严。
“文化大革命”后平反,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1999年10月,被查出患有腺性肺癌。2000年1月中旬,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治疗;3月23日,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终年64岁。
问:
听名家朗诵,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诗歌中的“我”是一个的形象?
昌耀
1、解题
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
háo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hào 号令,命令,喇叭
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 站在地球边上吹响号角 大声呼唤
1、解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1)峨日朵雪峰 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 山顶终年积雪
(2)之侧 不是之顶 之峰 而是之侧 因为诗人看到的风景是在山之侧
知人论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知人论世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意象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意象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
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超以象外”,“言在意外”,“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那么怎么跟据意象体会诗人情感呢?
1.意象的含义
夕阳 两层含义
1.红色 幸福
2.夕阳 悲伤
意象的共性
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们千百年来长期使用,有着约定俗成、相对比较固定的含意。例如:
杨柳:常常表达依依惜别、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就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意象的个性
在具体的诗歌中,诗人们在使用意象时,在遵守意象的固定内涵前提下,又会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赋予其新的含意。体悟意象时,要结合具体诗歌内容 灵活处理。
比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但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意象的组合性
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情感,诗人们往往使用某一类意象的组合,营造氛围,表达强烈的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列式意象组合, 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些意象可以很清楚明白的、一目了然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运用到的意象: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同时也表达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抒情方式
比喻抒情
用意象比喻抒情,就是用具体的意象进行比喻,抒发诗人的感情。这与古代诗歌中的“比”是一样的。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用“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比喻独立的男性和女性之美;用“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比喻困难和幸福。
抒情方式
象征抒情
用意象象征抒情,就是赋予意象一定的象征意义,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诗人的感情。《致橡树》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时代背景
“雨”诗人经常用到的一种意象。
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思亲之情;
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报国之情。
因为前者的时代背景是离家,后者的时代背景是战乱。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写景
无数 无限 境界开阔
怒涌 拟人
白云怒涌、海涛汹涌的壮丽图景
想象瑰丽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滚滚 海涛汹涌
洪涛 汹涌的革命浪潮、 “五四运动”巨大声势
毁坏 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创造 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社会
过渡,由景入情,对眼前景象的主观感受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对力的赞美
力的绘画 指白云大海的壮丽景色
力的舞蹈 洪涛滚滚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指洪涛的声音
力的律吕 洪涛的节奏和声律
力 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诗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一个巨人形象
“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对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的赞美
2.对“力”的讴歌
3.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摧毁旧世界的勇气和坚定。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火山爆发 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五四时期 “狂飙突进”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为什么诗的情感如此浓烈呢?
(1)修辞 排比 象征 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4)感叹号
总结
文本特色——想象奇特、雄浑奔放
1、构思精巧、想象奇特
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攀登者 尽力 并未放弃
在狂热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处境危险 落日 落日之后 漫漫长夜 视觉冲击力 语言陌生化
那曾 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 前,在 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 度,终于要被屡遭愚弄的时代 理放弃了。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危险 听觉形象 自上而下、滑坡、远去 冷寂 沉闷
当“太阳”跃入山海,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 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
我的指关节铆钉 般
楔 巨 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痛苦
内外都有力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 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雄鹰雪豹 高原霸主 英雄 渴望力量、鼓舞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 的展示,呈现在这种 度的 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 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 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 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顿悟
鲜明的对比 伟大与渺小 理想与现实
蜘蛛 生命的谦卑与坚毅
我与蜘蛛合二为一 对自我的感伤被蜘蛛征服了
歌颂蜘蛛 歌颂人 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命力的赞颂
对比与反讽
这诗中始终充满浓烈的对比意绪:强 和弱 ,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 度的不是强 的雄鹰或雪豹 是弱 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
堆砌的 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 它们正在跃 幽暗却引 穷的 海,正在滑向棕 的深渊;
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 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狂热
虚浮
伟岸
喧嚣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
石砾
雄鹰
雪豹
喊杀声
我 的 高 度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深渊
蜘蛛
默享
总结
诗 所看到的那只 得可怜的蜘蛛,开启了我们解读这 诗歌
“由外 内”的通道,从 衔接起我们从诗 昌耀个体的内 世界阐释诗意的空间。既然坚守在峨 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 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 、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 只能是精神、意志和 灵,这正是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询的层 。由此,昌耀似乎刚刚提笔铺纸 样, 把他的诗歌视线从身外牵拉回来投注到诗歌开头,站在 的 命地平线上,前瞻或者后顾,重新写就这 短诗。 我们,也 然 然就接受着这种诗绪的引领,深 他的个体 命追踪他的灵魂历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