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漳州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阶段考一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可简单地概括为:机器对静态或视频中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识别,以达到身份鉴别的目的。(甲)现在人脸识别技术的日常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如账户登录、门禁控制、考勤打卡等,甚至还可以用于走失人员查找、物品找回等公益事业。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复杂性。人脸的变化性和多维性,决定了要用机器识别一张脸,绝非易事。比起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人脸识别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比基准测试环境更加复杂,它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角度、距离、天气、表情、发型、衣着等,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是世所公认的。(乙)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诸多场景,从改善银行业和零售业的消费者体验到加快机场边境管制,该项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大量裨益社会的机会。”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主要在于它比肉眼识别更准确,识别速度更快,能极大地节省成本。
但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其风险主要在于:其一,人脸识别技术本质上是容易出错的。生物特征比较系统提供的答案从来不是是或否,而是匹配的概率。在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的时候,有时会遇到相似度较高的两个或多个生物个体,如果人脸识别技术不够成熟,则可能出现混淆。此外,由于人脸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必要时需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相融合。其二,密码是秘密保存的,但人脸却是公之于众的。人脸识别验证最早出现于2009年,但是很快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因为有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之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了动态验证,如眨眼、转头等,但这也很容易被规避。最新的人脸验证技术,结合了3D图片进行登录与验证,这比以前的技术更难破解,但也并非完全无懈可击。其三,用于保存人脸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存在被人为控制或病毒入侵的风险,这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由于生物信息具有隐私性,一旦被大量泄露或是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可能极其严重。
(摘编自邢会强《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习惯于感知危险。我们会竖起耳朵聆听奇怪的声音;我们的皮肤在某些情况不妙时会有刺痛感;我们会注意到可疑的陌生人微妙的肢体语言;我们通过对视或握手来确认另一个人的可靠性。但是,今天大部分的验证都是以数字或技术的方式进行的。可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有人尝试从我们这里提取个人信息或者窃取隐私。人们自信掌握了技术,却没有提高相应的生存技能。我们常常根据很少的几条准则,就盲目地相信新技术。当今的设备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只是高兴地启用新的产品——不想或不敢去改变其默认的设置。
设备制造商对复杂技术的简化也给了我们一种完全掌控设备的假象。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丙)我们慷慨地将曾经锁在保险箱里的个人信息托付给这些未知的设备。我们相信新的技术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多年以来获得的所有现实世界中的经验。但是,我们不应如此轻信,而应该加强防御的层次——例如在灯光明亮的空间停车,在汽车方向盘或者刹车踏板上使用物理锁,并且应用防盗保护技术。但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我们喜欢方便,不愿意费事。我们只锁住房子最外面的一道门,因为90%的威胁来自那里。我们授权为我们的工作牌、驾照和护照等个人证件添加非接触的识别装置,这的确能够加快验证的过程——但也造成了新的身份盗窃方式。
(丁)我们错误地信任这些设备的结果是,丢弃了一堆的电子面包屑。如果把这些蛛丝马迹集中起来,就能为他人攻击我们提供便利。复印机悄无声息地留存了我们的敏感文档,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照片在我们浑然不知时就泄露了拍照时我们所在的位置……指纹通常被认为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匹配——但是指纹匹配是个神话。正如GPS导航设备无法考虑到所有现实世界的路况,生物测定也可能错判许多我们的独特数据。
处理所有这些技术上风险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将各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合并成一个——即使在这样一个设备上,我们也应该首先构建安全措施,而不是在事后进行补救。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手机,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汽车钥匙和钱包。这些手机如果设计得安全,可能可以保存我们的私人联系人、工作安排、信用卡、音乐、照片等。当今的部分智能手机就是这样一种移动设备。和实体钱包不同的是,如果丢失或者被盗,智能手机能够通过附加软件进行远程锁定或者信息删除,使其对窃贼显得没有用处。但是在我们成功地将技术完全集成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前,必须改变对待设备的行为,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各种漏洞。
(摘编自罗伯特·瓦摩西《个人信息保卫战:高科技时代的隐私担忧与防护策略》)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在各种场景中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
B. 如果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类似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的案例将难以再次发生。
C. 智能手机丢失或被盗后可远程操作,避免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D. 材料二通过大量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意识到便捷中往往隐伏着危险,强调人们应该对新技术应用保持清醒认识。
2.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保护 B.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简化
C. 身边危险的感知与觉察 D. 电子设备的原理与漏洞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中的“甚至”表示语意递进,强调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B. 乙句直接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表述,表明人们已注意到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明显收益。
C. 丙句中“慷慨”意思是大方,表现出高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缺乏戒备心、轻易将个人重要信息托付给设备时的态度。
D. 丁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留在设备上的零碎信息比作电子面包屑,形象地说明使用电子设备会不经意泄露许多隐私。
4. 有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你认为这一规定的现实考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写作申论要在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证。围绕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安全问题,有同学拟出以下对策要点:“①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制,有效遏制人为的隐私泄露行为;②_______;③_______。”请根据材料补写空缺的对策要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自从化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時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材料三: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 下列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事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繁华与风流的向往。
B. 第 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
C. 第 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可以看出李善德对荔枝的保存方式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
D. 第 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他的气定神闲。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B. 与蒲松龄的《促织》一样,本文也“以小见大”,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大时代,寄寓着深刻的历史思考。
C. 节选部分围绕李善德转运鲜荔枝展开故事,只采取单一线索叙事,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节奏明快紧凑。
D. 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上好坊与春明门的对比,从化出发时浩荡的队伍与到长安时的一骑对比,颇具艺术张力。
8. 文本一中第 至 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梳理概括。
9. 三则材料都写了“运送荔枝”,但不同文体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瀹(yuè):煮。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身体,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身”意义不同。
B. 适,到,前往,与《石钟山记》中“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
C. 吊,安慰,与《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意义相同。
D. 乐哉游乎,“乐”为谓语前置,与《赤壁赋》“渺渺兮予怀”结构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否定了这种世俗之乐。
B. 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如果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也是一种苦恼。
C. 苏轼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点出夏冬景致,表达了自己深处艰苦境况之中,也能够获得快乐的心志。
D. 苏轼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隐隐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 两则材料表达出相似的人生观,请概括其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清兵南下,他参加抗清斗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志存恢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酬”指酬唱应和,但本诗有别于一般酬唱之作,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B. 首联“是日”就是重阳九日,“惊秋老”写出无情流逝时间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C. 颈联“阅”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意苍凉沉郁。
D. 尾联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遥寄问候和思念,照应了诗题中的“见怀”二字。
16. 本诗与杜甫的《登高》都借重阳登高抒怀,请概括两诗情感的共同点,并分析其不同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流畅和滞塞的两种声音效果,妙不可言。
(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两句,认为《离骚》的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4)《涉江采芙蓉》中直抒胸臆,表现伤怀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人见面(如上图,主图为红色)。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一把?你看,这个图标的核心元素,其一是“巳”字,另一个则是“巳”字复制后旋转180度而形成的字形,两者组对构图。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暗藏玄机。
“巳巳如意”中的“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①设计者大胆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线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以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形设计,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反应出中国文字再创造的审美精神。
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②主标识从“巳”到“事事如意”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底色。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从“个体如意”到“生命循环”“万物共生”,这个主题是对个人命运的祝福, A 是一种对时代的回应: B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 真正实现幸福与繁荣。
总台春晚主标识,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 D ,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值得点赞。
18. 请在文中ABC三处横线分别填入恰当的关联词,在D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线的句①有两处错别字,句②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使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你看”与文中加点的“你看”,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你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二爷!你比做官的还厉害呢!(老舍《茶馆》)
B. 这时,翠翠心想:你看,人家说的话,他全明白。但他笑也不笑,眉头也不动一动。(沈从文《边城》)
C.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D. 你看红的桃花、杏花,白的梨花、李花……万紫千红,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1. 文中画波浪线“一把”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一手把”都表示数量,但表意上有区别,请简要分析。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时常会有这种向往:冬时向往夏之暖,夏时向往冬之凉;闲时向往忙时的充实,忙时又向往着闲时的自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漳州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阶段考一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A 4. ①技术尚不够成熟。人脸识别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应用场景,高精度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②防范风险的需要。识别系统尚无法做到绝对安全,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
5. ①. 不断提升技术验证的安全性,有效防范新的破解技术 ②. 提升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处理个人信息的敏感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对命运的无力感。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无奈。②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感。右腿废了,索性瘫坐。③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④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
9. ①材料一是小说,作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虚构,通过肖像、动作、心理等细腻刻画了李善德,展现他的艰难与坚持。
②材料二是史传,对历史事件客观陈述,但也寓褒贬于叙事中,以“必”字表现贵妃恃宠而骄的形象,数千里“味未变”也暗示了运送骑手的艰难,暗含批判态度。
③材料三是绝句(怀古诗),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剪裁,聚焦飞奔而过的骑手和杨贵妃嫣然一笑的形象,将历史教训熔铸在鲜明的形象中。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C 12. A
13. (1)那些地位尊贵的人,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思索着(事情的)好坏得失,那样他对待身体也就疏忽了。
(2)由此表明(用来说明)我到哪里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我(的心)能在外物之外遨游(超脱外物的束缚)。
14. 观点:世俗之乐(外在条件的优渥)不一定是真正的快乐;超然于物外,能获得更从容的快乐。认识:①正如庄子所言,过度追求世俗之乐会导致焦虑和空虚,影响了身体的保养。②人生难免一时的逆境,像苏轼一样有着超然物外的格局,能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力,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美好。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同:①深沉的悲秋之感;②身世飘零之悲;③年华老去之叹;④家国忧患之思。
示例一:①顾诗侧重表达遗民的坚守与气节。“已无家”深含故国沦丧之悲,“存肝胆”则直抒坚贞气节,慷慨悲壮。②杜诗聚焦个体生命的沉郁悲怆。“百年多病”“艰难苦恨”将个体的病老孤愁与国势艰难交织,沉郁苍凉。
示例二:①顾诗饱含对朋友感念。“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表达对知己旧友的思念;“见怀”以及“多蒙千里讯”表达对友人关怀的感激。②杜诗侧重飘零孤独的感伤。“万里悲秋”“独登台”都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孤苦心境。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②.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⑥.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⑦. 同心而离居 ⑧. 忧伤以终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 A.更 B.只有 C.才 D.博大精深
19. ①将“造形”改为“造型” 将“反应”改为“反映”
②将“从”移到“主标识”前
20. D 21. ①原文中“一把”是对“惊艳”程度的补充,表达出中式美学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②“一手把”对“纸钱的灰”起修饰限定作用,强调数量之少,表现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寄寓了作者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
三、写作(60分)
【22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