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语文要素】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语文要素】
4.学写观察记录。【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这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出示会认字,多音字
出示本课会写字,按照结构进行分类,方便识记。
重点指导“虎、嫩、隙、瞧”的书写。
4.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作者又是从哪几个部分来介绍爬山虎的呢?找到后,和同桌交流。
预设: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墙上,屋顶上,并且长得非常繁盛、茂密);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3-5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探究,品读课文
1.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嫩绿。
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2)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①“绿得那么新鲜”让我们体会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
②预设:“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另一个特点——多、密。
小结: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预设:“拂”“漾”突出了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形象,有一种动态美。
2.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仿照第2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课文大致的内容,书写了生字,并且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读第2自然段。)
2.师: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发现秘密。
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1)生自读思考、批注。
(2)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像什么?它的颜色又是怎么样的?
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出示图片,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
小结: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观察多么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提示启发:同学们圈画出第四段中的动词,并做动作体会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教师过渡: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作者正是因为进行了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图片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体会比喻。
讨论交流:“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的样子,让人感觉到爬山虎在努力增大接触面,用力巴住墙壁,换成其他词语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力量感。
4.合作朗读,再次感受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样子。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5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关于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预设:第5自然段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小结: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三、“回味”观察,拓展观察
1..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2.主题概括。
3.阅读“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点拨: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一份是做表格。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形象直观;做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比较,让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4.实践活动: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5.指导写观察记录。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从发现位置、观察叶子、探究脚的秘密等方面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描写爬山虎叶子、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后,通过“回味”观察、拓展观察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10《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4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连续。 2.学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课上引导学生观察。(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和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谜语揭题,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引导学生思考,猜出谜底。 2.板书课文题目。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3.课件出示叶圣陶的图片,教师提问:是哪位作家这样善于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 1.仔细读谜语,猜谜底是爬山虎。 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结合图片,交流爬山虎的资料,简单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习性和用途。 3.交流作者叶圣陶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 由于爬山虎这种植物比较常见,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特点,没有条件观察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用时:22分钟)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 2.教师重点强调“茎、均匀、重叠”的读音。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虎、叠、茎”。 1.明确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再同桌互读,纠错,达到语句通顺。同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汇报交流: (1)读课文,正音。 (2)开火车读词语卡片,熟记字形。 (3)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仔细观察字形,认真书写:“叠”字要注意它的结构比较特殊,而且笔画较多,“虎”字注意书写笔顺。 1.初读课文要让学生带着初读要求自由读,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书写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习得书写的方法,用心观察,发现规律,发现要点。
三、熟读课文,理清顺序(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读熟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2)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一)。 (3)组织学生汇报,解决组内没解决的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以轮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2.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一),明确作者是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等方面 来写爬山虎的。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最后理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长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1.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文体的差别。就本文而言,引导学生语调自然平实即可。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熟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畅谈本课的收获并不是没有标准的杂谈,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本课习得的几个关键点,如生字新词,合作学习的方式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用时:6分钟) 1.启发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引起下文。 学贵有疑,根据课文题目质疑,就是让学生各自找到自己阅 读的突破口,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爬的?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二)。 小组合作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合作完成活动卡设计(二)。 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对照问题,找到相关段落仔细阅读,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三、汇报交流,深入理解(用时:12分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课件出示满墙爬山虎的图片。)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可以改变位置吗?为什么? (3)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脚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活动卡设计汇报学习收获: (1)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空隙”等词语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体会观察的重要和用词的准确。 (2)看图片,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2.(1)重点抓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这句话,边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观察教师提供的爬山虎实物,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细丝样的脚。动笔画一画,进一步感知它的样子。 (2)到黑板上用手模仿爬山虎爬的动作。自由读第4自然段,体会“触、巴、拉、贴”几个动词用得准确。 (3)用手演示爬山虎脚的变化。体会爬山虎的生长与墙的密切关系。 1.首先要读懂作者描写的妙处,比如在写叶子时用词的准确,描述的细致,同时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些确切的描述都是在确切地观察的基础上诞生的。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应结合课 文和实物让学生们观察思考,再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顾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3.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用时:12分钟)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 2.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学写观察日记。 1.讨论问题,进行交流: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连续 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使爬山虎的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抄下来。 3.阅读并交流课后“资料袋”内容,激发留心观察生活和事物的兴趣。学写观察日记,交流明确格式、内容。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对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是巩固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丝瓜
葡萄
丝瓜和葡萄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
爬山虎
不用搭架子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著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叶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 瞧不起 牢固
jūn
bǐnɡ


wěi
会认字

爬山虎
弯曲


歌曲

卷曲
曲线
乐曲
曲目
与“直”相对
多音字
会写字







cāo
zhàn
nèn
shùn
jūn







dié

jīnɡ
bǐnɡ
wěi
qiáo
ɡù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书写指导
第一笔为撇点。“束”中的撇要穿插在“女”的下面。
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是横钩,“七”要写得扁一些。
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第一笔是竖,“日”字要写得扁一些。
左右结构,左边的“目”要写得瘦长,右边“隹”的第三横压着横中线。
生长位置
叶子
爬山虎的脚
1
2
3-5
整体感知
墙上
屋顶上
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刚长出:嫩红
长大后:嫩绿
连续的观察
细致的观察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绿
又多又密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轻轻擦过
微微动荡
“拂”“漾”突出了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形象,有一种动态美。
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拓展延伸
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细致的观察
位置
形状
颜色
精读课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一脚一脚向上爬
细丝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使嫩茎紧贴在墙上
脚触着墙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比喻
讨论交流
第4自然段中“巴住墙”中的“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的样子,让人感觉到爬山虎在努力增大接触面,用力巴住墙壁,换成其他词语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力量感。
读第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细致、连续地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观察
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拓展观察
课文主要写了 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 、 、以及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 _______之情。
叶圣陶
生长的位置
叶子的特点
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喜爱
主题概括
阅读“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内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形象直观
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实践活动
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
怎样写观察记录?
生长的地方——墙上、房顶上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
新叶嫩红——娇嫩可爱
大叶嫩绿——引人注意
结构梳理
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
脚的特点
初生:枝状如细丝
向上爬:触、变、巴、拉、贴、爬
触墙活,离墙萎
抓住特点
观察细致10.爬山虎的脚
预习目标一:掌握字词 音 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ù pū)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茎(jīng jìng)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jué jiǎo)。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形 比一比,再组词。 均( ) 逐( ) 铺( ) 茎( ) 匀( ) 遂( ) 捕( ) 径( )
义 给下面的句子中的“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触:①接触;碰;撞 ②触动;感动 (1)看了《西游记》,我感触很深。( ) (2)他不小心触了电。( )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
预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把关键词填写在相应位置。
预习目标三:难点突破 5.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记录它的过程。
拓展 6.查阅资料,对叶圣陶、爬山虎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形成资料库。
爬山虎
的叶子
颜色:
样子:
爬山虎
生长位置:
的脚
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2.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嫩,顺,叠,瞧等。
2.整体感知: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长得茂盛;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很好看;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新词,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动态)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不留一点空隙。”)(静态)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嫩红的→嫩绿的→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课件展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像什么?颜色怎样的?课文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前者更贴切)为什么看到爬山虎细小的脚回想起蛟龙的爪子?(因为爬山虎靠着这些触角爬上去,它们紧紧巴在墙上的样子与蛟龙的爪子样看起来很有力量很牢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突破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①观察细致;②要抓住特点观察;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说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细致观察 类文阅读-10爬山虎的脚
牵牛花娃娃
蒲华清
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ā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
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
艳艳不信。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
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
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
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
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chànɡ zhànɡ);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帐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kān kàn)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
1.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2.文中第四自然段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说话中断或停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突然转换话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照样子仿写一句:
4.牵牛花藤儿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
5.你还知道哪些攀爬的植物?请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参考答案
1.cáo sǎ zhànɡ kàn
2.C
3.比喻 示例:书籍就像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4.因为植物生长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用肉眼看不到的。
5.示例:葡萄、紫藤、野蔷薇等。
爬山虎的脚
蒋林霖
奶奶喜欢种花草,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四季花开不断。然而,奶奶最喜欢的还数那爬山虎。
爬山虎爬满了院内的西墙。那些长大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 )不留一点缝隙。远远望去,就像一堵绿色的墙,更像一条绿色的挂毯。
我从小就在奶奶家长大。一次,我不小心被爬山虎的藤绊倒。我爬起来,气呼呼地把爬山虎的藤往下乱拉乱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扯断几根藤,露出一片空白。可过了几天,叶子又填满了空白,我不服气又去拉。这时候,奶奶看见了,乐呵呵地说:“乖乖,别扯了,那爬山虎可凶呢!它的脚牢牢地巴住墙哩!”
“咦,爬山虎还有脚?”我新奇地叫奶奶指给我看。奶奶扒开爬山虎的叶子,指着里面对我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你看,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就是脚。它的脚原来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都是嫩红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些丝触墙时,变成鲜红的小圆片巴住墙,使浅红的嫩茎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
我瞪大眼睛,听着奶奶绘声绘色的描述。
停了一会儿,奶奶意味深长地对我说:“ 你要记住,做人就要像爬山虎那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向上攀登,才能不断进取啊!”听了奶奶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也爱上了爬山虎。
1.“绘声绘色”的意思是 。请用“绘声绘色”造句:
2.文章括号中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
A.虽……但…… B.既……也…… C.既……又…… D.尽管……还……
3.从文中找出描述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用“ ”画出来。
4.爬山虎带给大家怎样的启示?
5.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试着描述一下。
参考答案
1.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导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B
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你看,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就是脚。它的脚原来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都是嫩红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些丝触墙时,变成鲜红的小圆片巴住墙,使浅红的嫩茎紧贴在墙上。
4.做人就要像爬山虎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向上攀登,才能不断进取。
5.示例:我最喜欢含羞草。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我的手指一触碰它那绿色的叶子,它就害羞地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