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详解知识点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的后果)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剥削加重,导致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在各地不断发生,预示着社会大风暴的即将来临。2.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和发展: 洪秀全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败,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拜上帝会在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了两千多名会众。 他与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发展会众。骨干分子包括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3. 金田起义的爆发: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 洪秀全自称“天王”。4.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分封诸王,包括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材料研读:金田起义时,广西巡抚周天爵在一封信中写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清军丧失斗志,太平军勇猛无敌。通过“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官兵们士气低落,对即将到来的任务缺乏信心,甚至到了不愿前行的地步。这种情绪的低迷,无疑为后续的困境埋下了伏笔。接着,“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释,未走先哭”进一步描绘了兵力不足的困境。即便是临时招募的士兵,也是毫无斗志,未战先怯,这无疑加剧了局势的严峻性。随后,“乃于十二日甫抵武宣,而教匪偷越紫荆山而来,如虎兕出柙,先锋已到三里圩矣”一句,将匪患的凶猛与突然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匪如同猛虎出笼,迅速逼近,使得刚刚抵达目的地的官兵措手不及。在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时,“方到时县官一人,一县皆空,而纷纷向西逃者渡江船无歇时”的描述,则让人对当地官府的治理能力和民众的恐慌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官府人员几乎逃散一空,民众也争相逃难,整个县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最后,“间县(官)刘作肃有何准备?答云‘只有一绳’,则大哭”一句,更是将县官的无奈与绝望推向了高潮。知识点二:定都天京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虽然冯云山、萧朝贵在进军途中牺牲,但队伍发展至50万人。次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3.《天朝田亩制度》(1)颁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2)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3)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4)局限性: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5)作用: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4.进入全盛(1)北伐①时间:1853年。②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③成就:北伐军曾逼近天津。④结果:全军覆没。(2)西征①时间:1853一1856年。②成果: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③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材料研读:《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自相矛盾,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设想,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因而《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知识点三: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背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2)经过: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3)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2.《资政新篇》(1)背景:为了改变天京事变后的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2)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3)实施: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3.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抗战(1)背景:为了改变天京事变后的不利局面,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2)浦口、三河大捷:陈玉成、李秀成等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3)安庆陷落: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来,陈玉成被俘就义。(4)抗击洋枪队: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4.天京陷落(1)概况: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从浙江、上海回师救援。太平军与敌军激战40多天,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守城将士与敌人展开巷战,大部分战死,其余突围。(2)影响: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5.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1)性质: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2)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3)积极影响: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课后活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中,找出桂林、长沙、武昌、安庆的位置,思考太平军为什么进展这么顺利? 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是太平天国前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太平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及广大农民的支持是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清朝统治的腐败及其军队的涣散,也是太平军进展顺利的原因之一。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作为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历时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给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以沉重打击。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首先,太平天国内部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和路线分歧。领导层之间的分裂削弱了运动的整体力量,尤其是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更是导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这种内部的纷争和斗争,使得太平天国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统一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错失了诸多战机。其次,太平天国在军事战略上也存在明显的失误。他们过于依赖正面战场的进攻,缺乏灵活多变的战术。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太平天国损失惨重,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寻找更有效的战术手段。同时,太平天国未能有效利用外援,如英法等国的支持,这使得他们在军事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再者,太平天国控制区域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无法长期支持战争的需要。他们的土地政策也存在问题,未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太平天国在战争中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命运。此外,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也脱离实际。他们提出的“拜上帝教”等教条主义思想,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太平天国未能建立稳定的政权体系,使得其统治基础不稳定。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使得太平天国在战争中难以立足。最后,太平天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清政府借助英法等国的力量对太平天国进行军事干涉,使得太平天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列强的干涉不仅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还使得他们在国际舞台上难以得到支持。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矛盾和军事战略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经济基础薄弱和政治理念脱离实际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不同点 背景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时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天京事变后人物 洪仁玕主张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目的 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实施 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影响 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都具有反封建性,都没有付诸实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