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章末小结【知识导图】【题型突破】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例1: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边长和侧棱长都等于1,∠BAA1=∠CAA1=60°.(1)设=a,=b,=c,用向量a,b,c表示,并求出BC1的长度;(2)求异面直线AB1与BC1所成角的余弦值.在几何体中,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公共起点最集中的向量中的三个不共面的向量作为基底,或者选择有公共起点且关系(如夹角或线段长度)最明确的三个不共面的向量作为基底,这样更利于解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例2:(多选题)(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AA1=1,点P满足=λ+μ,其中λ∈[0,1],μ∈[0,1],则( ).A.当λ=1时,△AB1P的周长为定值B.当μ=1时,三棱锥P-A1BC的体积为定值C.当λ=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A1P⊥BPD.当μ=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A1B⊥平面AB1P熟记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在利用坐标运算公式时,注意先对向量式子进行化简再运算.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利用空间向量解决平行与垂直问题例3:(2022年全国乙卷)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 ).A.平面B1EF⊥平面BDD1B.平面B1EF⊥平面A1BDC.平面B1EF∥平面A1ACD.平面B1EF∥平面A1C1D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判定定理判断;二是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关系进行判断.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例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平面PAD⊥平面ABCD,Q为棱PD的中点,PA⊥AD,PA=AB=2.(1)求证:PA⊥平面ABCD.(2)求直线PB到平面ACQ的距离.(1)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常利用向量法,将其转化为求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构成的向量在平面的法向量方向上的投影向量的长度.(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往往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解,且这个点要适当选取,以易于求解为准则.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例5:(2024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8,CD=3,AD=5,∠ADC=90°,∠BAD=30°,点E,F满足=,=,将△AEF沿EF翻折至△PEF,使得PC=4.(1)证明:EF⊥PD.(2)求平面PCD与平面PBF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求两平面夹角问题的思路:一是利用夹角的定义,在图形中找出所求的角,解三角形求出所求角;二是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根据向量的运算求解.注意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与对应向量满足的关系.本题渗透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利用空间向量解决探索性问题例6:(2021年全国甲卷)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AA1B1B为正方形,AB=BC=2,E,F分别为AC,CC1的中点,D为棱A1B1上的点,BF⊥A1B1.(1)证明:BF⊥DE.(2)当B1D为何值时,平面BB1C1C与平面DFE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 解决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通常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能推导出与条件吻合的数据或事实,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并可进一步证明;若推导出与条件或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论,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本题第二问中通过余弦值的绝对值最大,找到正弦值最小是关键一步,本题渗透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拓展延伸】空间向量的发展及应用向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早在19世纪就已成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20世纪初被引入中学数学.我国在1996年高中数学大纲中引入了向量.大约公元35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知道了力可以表示成向量,他在《力学》一书中记载了“速度”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个世纪以后又被海伦证明.“向量”一词来自力学、解析几何中的有向线段.最先使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是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从数学发展史来看,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空间向量的结构并未被数学家们所认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把空间向量的性质与向量的运算联系起来,使向量具有一套优良运算通性的数学体系.向量在物理中应用广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已经有所了解.1.空间向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给定空间一个单位基底,任意一个空间向量,都可用三元有序实数组(a1,a2,a3)表示,则由三元有序实数组(a1,a2,a3)表示的空间向量又称为三维向量,一般地,n元有序实数组(a1,a2,…,an)称为n维向量.n维向量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赋予相应的结构后,叫作n维向量空间.定义n维向量空间中A(a1,a2,…,an),B(b1,b2,…,bn)两点间的“距离”dAB=.例1:某校服公司根据以往制作校服的经验,得出适用于本地区高一男生的四种校服标准型号及相应的测量指标参数值,如表所示:型号 身高/cm 胸围/cm 腰围/cm 肩宽/cmL 170 92 78 42XL 175 96 82 44XXL 180 100 86 46XXXL 185 104 90 48为了给某中学高一的男生制作校服,该校统计了每名男生的身高、胸围、腰围、肩宽,我们把测量得到的数据按照身高a1,胸围a2,腰围a3,肩宽a4的顺序排列,则每名学生的身材可以用四维向量(a1,a2,a3,a4)表示,并且可以把它看作四维向量空间中的一个点.依据“距离”来选择衣服型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即计算每个向量与标准点的距离,与哪个标准点的距离最近,就选择哪种型号.若某同学的身材点为P(172,95,80,43),试问:该同学应该订的校服的最佳型号是哪种 解析 依题意,dPL==,dPXL==,dPXXL==,dPXXXL==.因为<<<,所以该同学应该订的校服的最佳型号为XL.2.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发现平面上到两定点A,B距离之比为常数λ(λ>0且λ≠1)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心在直线AB上的圆,该圆简称为阿氏圆.根据以上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例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2AA1=6,点E在棱AB上,BE=2AE,动点P满足BP=PE.若点P在平面ABCD内运动,求点P所形成的阿氏圆的半径;若点P在长方体ABCD-A1B1C1D1内部运动,F为棱C1D1的中点,M为CP的中点,求点M到平面B1CF的距离的最小值.解析 以A为坐标原点,AB,AD,AA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6,0,0),E(2,0,0).①设P(x,y,0),由|BP|=|PE|,得(x-6)2+y2=3[(x-2)2+y2],所以x2+y2=12,所以若点P在平面ABCD内运动,则点P所形成的阿氏圆的半径为2.②设点P(x,y,z),由|BP|=|PE|,得(x-6)2+y2+z2=3[(x-2)2+y2+z2],所以x2+y2+z2=12.由题意得F(3,3,3),B1(6,0,3),C(6,3,0),所以=(3,-3,0),=(0,3,-3),设平面B1CF的一个法向量为n=(x0,y0,z0),所以令x0=1,则n=(1,1,1).由题意得=(x-6,y-3,z),所以点P到平面B1CF的距离h==,因为3(x2+y2+z2)=x2+y2+z2+x2+y2+y2+z2+x2+z2≥x2+y2+z2+2xy+2yz+2xz=(x+y+z)2,所以-6≤x+y+z≤6,所以hmin==,所以点M到平面B1CF的最小距离为.总之,向量在物理、数学、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在生活、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挖掘空间向量的应用,记住,留心,处处是学问!参考答案第1章 章末小结题型探究·悟思路例1 【解析】(1)=+=+-=+-=a+c-b.因为a·b=|a|·|b|cos∠BAA1=1×1×cos 60°=,同理可得a·c=b·c=,所以||====.(2)因为=a+b,所以||====.因为·=(a+b)·(a+c-b)=a2+a·c-a·b+b·a+c·b-b2=1+-++-1=1,所以cos<,>===.故异面直线AB1与B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例2 BD 【解析】易知,点P在正方形BCC1B1内部(含边界).当λ=1时,=+μ=+μ,即此时点P∈线段CC1,△AB1P的周长不是定值,故A错误.当μ=1时,=λ+=+λ,故此时点P的轨迹为线段B1C1,而B1C1∥BC,易知B1C1∥平面A1BC,则点P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定值,所以三棱锥P-A1BC的体积为定值,故B正确.当λ=时,=+μ,分别取BC,B1C1的中点Q,H,则=+μ,所以点P的轨迹为线段QH.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P(0,0,μ),B,则=,=,令·=μ(μ-1)=0,得μ=0或μ=1,所以点H,Q均满足,故C错误.当μ=时,=λ+,分别取BB1,CC1的中点M,N,则=+λ,所以点P的轨迹为线段MN.设P,因为A,所以=,=,令·=+y0-=0,可得y0=-,此时点P与点N重合,故D正确.故选BD.例3 A 【解析】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C⊥BD且DD1⊥平面ABCD,又EF 平面ABCD,所以EF⊥DD1.因为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EF∥AC,所以EF⊥BD.又BD∩DD1=D,BD,DD1 平面BDD1,所以EF⊥平面BDD1,又EF 平面B1EF,所以平面B1EF⊥平面BDD1,故A正确.如图,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2,则D(0,0,0),B1(2,2,2),E(2,1,0),F(1,2,0),B(2,2,0),A1(2,0,2),A(2,0,0),C(0,2,0),C1(0,2,2),所以=(-1,1,0),=(0,1,2),=(2,2,0),=(2,0,2),=(0,0,2),=(-2,2,0),=(-2,2,0).设平面B1EF的法向量为m=(x1,y1,z1),则有令x1=2,可得平面B1EF的一个法向量为m=(2,2,-1),同理可得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1),平面A1AC的一个法向量为n2=(1,1,0),平面A1C1D的一个法向量为n3=(1,1,-1),则m·n1=2-2+1=1≠0,所以平面B1EF与平面A1BD不垂直,故B错误.因为m与n2不平行,所以平面B1EF与平面A1AC不平行,故C错误.因为m与n3不平行,所以平面B1EF与平面A1C1D不平行,故D错误.例4 【解析】(1)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A⊥AD,又PA 平面PAD,所以PA⊥平面ABCD.(2)因为底面ABCD为正方形,PA⊥平面ABCD,所以AB,AD,A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因为PA=AB=2,所以A(0,0,0),P(0,0,2),B(2,0,0),C(2,2,0),Q(0,1,1),=(2,2,0),=(0,1,1).因为PA⊥平面ABCD,所以=(0,0,2)为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ACQ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x=1,则y=-1,z=1,于是n=(1,-1,1).因为=(2,0,-2),所以·n=0,且PB 平面ACQ,所以PB∥平面ACQ,所以点P到平面ACQ的距离即为直线PB到平面ACQ的距离.因为=(0,0,2),所以点P到平面ACQ的距离d==,即直线PB到平面ACQ的距离为.例5 【解析】(1)由AB=8,AD=5,=,=,得AE=2,AF=4,又∠BAD=30°,所以在△AEF中,由余弦定理得EF2=AE2+AF2-2AE·AFcos∠BAD=16+12-2×4×2×=4,所以AE2+EF2=AF2,所以AE⊥EF,即EF⊥AD,所以EF⊥PE,EF⊥DE,又PE∩DE=E,且PE,DE 平面PDE,所以EF⊥平面PDE,又PD 平面PDE,所以EF⊥PD.(2)连接CE,由∠ADC=90°,ED=3,CD=3,得CE2=ED2+CD2=36,所以CE=6.在△PEC中,PC=4,PE=2,EC=6,故EC2+PE2=PC2,所以PE⊥EC.由(1)知PE⊥EF,又EC∩EF=E,EC,EF 平面ABCD,所以PE⊥平面ABCD.又ED 平面ABCD,所以PE⊥ED,则PE,EF,ED两两垂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则E(0,0,0),P(0,0,2),D(0,3,0),C(3,3,0),F(2,0,0),A(0,-2,0),由F是AB的中点,得B(4,2,0),所以=(3,3,-2),=(0,3,-2),=(4,2,-2),=(2,0,-2).设平面PCD和平面PBF的法向量分别为n=(x1,y1,z1),m=(x2,y2,z2),则令y1=2,x2=,得x1=0,z1=3,y2=-1,z2=1,所以n=(0,2,3),m=(,-1,1),所以|cos|===.设平面PCD和平面PBF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则sin θ==,即平面PCD和平面PBF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为.例6 【解析】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BB1⊥底面ABC,所以BB1⊥AB,因为A1B1∥AB,BF⊥A1B1,所以BF⊥AB,又BB1∩BF=B,BB1,BF 平面BB1C1C,所以AB⊥平面BB1C1C,所以BA,BC,BB1两两垂直.如图,以B为坐标原点,BA,BC,BB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0,0,0),A(2,0,0),E(1,1,0),F(0,2,1).由题意设D(a,0,2)(0≤a≤2).(1)因为=(0,2,1),=(1-a,1,-2),所以·=0×(1-a)+2×1+1×(-2)=0,所以BF⊥DE.(2)设平面DFE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因为=(-1,1,1),=(1-a,1,-2),所以即令z=2-a,则m=(3,1+a,2-a).因为平面BB1C1C的一个法向量为=(2,0,0),设平面BB1C1C与平面DFE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所以|cos θ|===.当a=时,2a2-2a+14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此时|cos θ|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所以(sin θ)min==,此时B1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