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9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主持人:本次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语言生活在新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意见》呈现出哪些亮点和创新点
王 锋:一是强调了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在阐述语言文字事业的定位和作用时,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强调“服务大局”和“服务人民”的统一 ,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服务和语言能力建设目标。三是提出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新理念 ,有利于重视客观存在的语言矛盾和语言竞争问题,妥善处理各类语言文字关系。四是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目标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五是面向未来,着眼于信息化发展,明确了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在国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王灿龙:《意见》是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除了确立指导思想、明确基本原则、提出工作目标之外,还做了政策上的谋划与要求、工作上的部署与安排,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催人奋进。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已经融入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文字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意见》强调要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意见》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定盘星和指南针,能很好地确保语言文字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其社会规范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李 艳:《意见》要求:“加强语言产业规划研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等语言产业。”我们还看到,语言资源、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语言技术、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智库、语言治理等“语言生活”术语在文件中得以充分体现。语言经济生活无疑是社会语言生活面貌的重要方面,与语言政治生活、语言文化生活等共同构成社会语言生活的整体图景。
主持人:《意见》主要目标中提出 ,到2025年的目标是“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那么,在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应如何兼顾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方言的濒危消失问题
王灿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汉语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它们具有法定地位。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使用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是宪法赋予的使命,也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法治理念。关于有些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濒危消亡这个问题,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任何语言(包括方言)都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 ,其发展演变的路径和方向不会一成不变,而且语言总是因人而在,因使用而活。因此,最终决定语言命运的是它能否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以及使用该语言的新生代对这种语言的自主认同和习得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受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或发展兴盛,或萎缩消亡,都是正常现象。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人类语言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语种在减少。对于我国有些方言和民族语言濒危消亡的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字的同时,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及其文字 ,比如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就持续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李 艳:普通话是56个民族的共同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同时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汉语各地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好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这里有两大任务,既要注意消除语言冲突,主体与多样相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注意挽救语言濒危,维护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好、传承好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利芳:《意见》明确提出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内蕴了深刻的科学的发展的语言观,包含着对我们国家语言生活、语言文化的整体观照,且持有非常自觉的语言资源意识,尤其强调语言文字之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这个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的协同健康发展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积极促进当地群众语言文字能力与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关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意识与方法。《意见》在“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中提到“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高端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启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征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见》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文件,对当下及未来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B.《意见》强调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明确其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C.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生活各方面,《意见》强调推动语言文字与这些新技术深度融合,颇具现实意义。
D.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汉语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其进行“三科”教学,是各民族的法治要求。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围绕《意见》的亮点、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展开,问题层层深入,既关注政策高度,又聚焦现实矛盾,体现了针对性。
B.王灿龙认为语言的命运由“能否便捷高效满足社会需要”和“新生代的自主认同与习得”决定,这一观点辩证看待了语言发展的内外因。
C.李艳提出“维护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任务 ,呼应了《意见》中“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理念 ,体现政策与实践的逻辑关联。
D.李利芳强调“普通话普及率提升”与“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是“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说明这二者之间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字。(3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立足新时代语言生活特点 ,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态。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 ,需兼顾多方关系:既要提升普通话普及率,① ,还要科学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语言的兴衰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若某种语言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或 ② ,便可能走向濒危。对此,《意见》提出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网络语言文字博物馆等举措,通过数字化手段 ③ 。
4.请简要概括《意见》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这一理念的原因。(4分)
5.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应如何结合《意见》的创新点科学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 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情 怀
王生文
刘院长这几天只要一闲下来,想的就是堆雪人。心里想,手心也跟着痒,眼睛不时往天上瞅 ,雪好像还没有影子呢。
但降雪之前,刘院长有好多事要赶紧做。
这次强降雪早几天就发布了预警,民政局领导还专程来过一趟。为了保证敬老院的老人们平安度过这次寒潮,每个细节都做到位了 ,比如窗户每条缝隙都打了一层玻璃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检查,整整两天刘院长没有歇息片刻。
其实,刘院长并不是正儿八经由上级民政机关任命的。要说,他也算是敬老院中的一员。从民政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刘院长原想好好享受晚年的生活,可是不承想,敬老院那些老人联名写信给新局长,要求老刘来当他们的头儿。新局长把联名信给他看,他看完信呵呵一笑,说:“还能怎么着 谁叫自己平日里和这帮老哥老姐们走得近呢 ”
就这样,刘院长住进了敬老院。
上任不到一个月 ,就赶上今年首场强降雪来袭,刘院长哪敢怠慢 看到刘院长忙得不亦乐乎,老哥们拉着他的手,让他休息一会儿,更有几位老顽童对他说:
“不就是要下雪吗 下雪好 ,都几年没看见雪了。”
“下雪了我们就去院子里玩儿。”
“还可以堆雪人。”有个轻度中风的老人说。
“是啊,都好多年没堆雪人了……”没想到一说起堆雪人,那些老哥们都来了精神,个个跃跃欲试。
刘院长受到感染,一时间他也感到童心复活了。是啊,堆雪人多好玩儿啊!这回说什么也要堆个雪人玩儿。想到这里,刘院长开心地笑了。不过,笑归笑,他并没有应许大家。让每一位老人安全度过这次寒潮,是他给民政局的承诺,他怎么能允许他们堆雪人呢
这天夜里 ,刘院长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一个激灵醒来,睁眼一看 ,窗口分外明亮,寒气也加重了。刘院长想起了白居易的那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他微笑了一下,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的那种微笑。他微笑是因为想到院子四周并没有竹林,他甚至闪过一个念头:敬老院要不要植一片竹林呢 不过,刘院长旋即从诗意里走了出来,拉亮床头灯 ,披着厚厚的羽绒服下了床,然后拿起手电筒去查房。他轻轻推开一扇扇房门,借助手电筒的光,给这个掖掖被子,帮那个把手放进被子里。这情景让刘院长想起了当年的军营,那时,好多个深夜他就是这样下连队查房的……
回到床上,刘院长看了看时间,快凌晨五点了。他坐在床头,计划五点半去院子里扫雪。老人们说要堆雪人,可不是说着玩儿的。他太熟悉他们了 ,到时他们真要堆雪人怎么办 要想不让他们任性,除非先把院子里的雪打扫干净。
也就在这时,一个快被遗忘的心愿瞬间在刘院长的心里复苏了……
儿时,刘院长很喜欢看一幅主题为拥军优属的年画。那年画画的是雪后清晨一位满面红光的老人打开屋门,却发现院子里的雪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则笑着藏在院门口。从那时起,刘院长就想学年画里的小学生,为村子里的老人扫一次雪,当一回小雷锋,但随后不久他就去县城读书,接着又进部队,后来转业到地方民政局工作,在忙碌的生活里,竟将这一个小小的愿望彻底忘记了。
刘院长沉浸在儿时的回忆里。那时,每逢下雪,他都要和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候,他的雪人总是堆得最高,雪球也掷得最远。或许就因为擅长掷雪球,进部队后他一直是投掷手榴弹的能手……
刘院长坐不住了 ,匆匆抹了一把脸,穿上胶鞋,拿起扫帚和铁锹,轻手轻脚地打开院门。
雪已经停了 ,院子里铺了厚厚一层白雪,被絮似的,踩上去吱吱地响。刘院长把扫帚铁锹往旁边一扔,扑倒在雪地上,连打了几个滚,衣服上、脸上、眉毛上都沾上了雪花。他本想来个鲤鱼打挺,无奈腰肢乏力,只得以手撑地站起来,随即又弯下腰,团起几把雪,朝院外一棵高大的落叶乔木掷过去。哎,竟击中了 ,乔木枝头的雪花碎玉般飘下来……
一连投了十几个雪球,刘院长又开始堆雪人。他用铁锹将雪铲起来 ,一锹一锹往上堆。等堆到半人高时,他左砍右削,前铲后补,不一会儿,一个雪人便成形了……
刘院长站在雪人前,一手扶着锹把,一手叉着腰,好不陶醉……就在这时,院门开了,拥出七八个老人来,冲着他嚷道:“院长,这就是你不仗义了 !你堆雪人,怎么不喊我们 ”
刘院长一愣 ,回过头对他们说:“谁说我堆雪人了 我正要去问你们呢,这雪人谁堆的 ”刘院长手指着雪人,一脸严肃地望着面前的老人。老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猜疑着。刘院长见状,接着说,“都七老八十的人了,又一个个腰酸背痛的,还惦记着要堆雪人 ,让我怎么说你们是好 这样吧,这事我就不追查了 ,这雪人也留着,你们就当是自个儿堆的,手心痒了就多看几眼解解馋。至于院子里的雪,我就不给你们留了。好吧,都回屋里去,我要除雪了。”
大院霎时间成了刘院长挥锹独舞的战场……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院长虽然从民政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从他应老人们要求担任敬老院院长一事上可以看出。
B.“雪人”作为重要意象,既勾连刘院长童年记忆与当下童趣,又象征敬老院里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推动情节从责任到温情的自然过渡。
C.刘院长对是否植竹林的一闪念 ,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他不满足于基础保障,正精心设计敬老院的长远环境规划,暗含对老人生活品质的深层关怀。
D.小说围绕敬老院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展开,通过刘院长的视角展现了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刘院长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7.关于小说结尾部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院长谎称院子里的雪人不是自己堆的,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院长的权威,避免老人们觉得他“带头违规”。
B.结尾对刘院长挥锹独舞的场景描写 ,既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刘院长的形象。
C.结尾老人们的反应和刘院长的回应 ,可以看出彼此存在着深厚的友情和默契,这也是小说情感线的重要一环。
D.“挥锹独舞的战场”,将扫雪场景比作战场,暗示刘院长把照顾老人当作神圣使命,与前文军营经历形成呼应。
8.小说标题为“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展现了哪些“情怀”。(4分)
9.作为自然界元素的“雪”,对增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颇具意义。请结合文本,试作探究。(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
伏思皇上建极以来,仁风遐播,四海宾贡;日月所照罔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难设守,以为东南数省之藩篱 且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汰减,以之防戍台岛 ,无添兵增饷之费。勿谓其地物产利溥,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是以臣不避冒渎,以其利害详细披陈。伏乞皇上睿鉴。
(节选自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有删改)

材料二 :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顺治三年 ,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郑锦死,子克 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余日 ,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 ,暂缓进剿。琅疏言 :“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促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材料三 :
施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
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 ,杀退贼救出 ,暂收八罩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 ,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
澎湖既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
(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澎湖A既破B公C以台D岛E未灭F非可轻视G当为H攻心之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因此,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是以”意义相同。
B.俟,等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俟”意义相同。
C.但,但是,与《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但”意义相同。
D.将,音jiàng,率领、带领,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施琅早年跟随明总兵郑芝龙归降清朝,后遭郑成功囚禁,虽用计逃脱,但父亲、弟弟及子侄均被郑成功杀害,与郑氏结下深仇大恨。
B.康熙二十年郑锦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主持政事,内阁学士李光地趁机上奏陈述台湾可被攻取的情形并推荐施琅。
C.施琅操练水师长达三年 ,挑选精兵二万、战船三百 ,趁夏至后飓风频发之时进军,又调遣陆路官兵协同剿敌,最终在澎湖大破敌军。
D.施琅在澎湖之战中先派遣七艘战船冲锋陷阵,后将船队分为八股发起进攻,借助火矢焚烧敌船击溃敌军,刘国轩败逃时仅自己侥幸存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伏思皇上建极以来,仁风遐播,四海宾贡;日月所照,罔不臣服。
(2)刘国轩简练精兵 ,蜂拥于牛心湾等处 ,贼舟星罗棋布。
14.施琅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展现了哪些智慧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16题。
宿洞霄宫①
林 逋②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故址在今浙江余杭西南大涤洞,被道家认作第七十二福地。②林逋:北宋诗人,这首诗写于其归隐西湖孤山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不可尽”“亦无垠”总领全诗,写秋山景美难遍览、游山情思长,奠定开阔悠远基调。
B.颈联的“分”字,写出蝉因落日时分纷纷离去、四处飞散的情景,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C.全诗以“宿”为线索 ,从秋山全景到具体景物再到夜宿听雨 ,层次分明,情感由快意渐入孤寂。
D.诗人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景,使笔下景物鲜活、细腻,也让秋思的流露自然而深切。
16.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以我观物”的方式描绘秋景。(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擅长用典,如《短歌行》中“ , ”两句便是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贾谊《过秦论》中“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与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相似,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日,厦门一家养老院的老人陈翠莲突发房颤,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该医院实行“无陪护病房”服务模式,除住院费外,【甲】陈翠莲每天花120元,就有护理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乙】护理住院老人,如果依旧延袭以前的思维模式——让家庭、子女等来独自承担,显然有点力不从心。护理住院老人,晚上熬夜、白天忙禄,照护人得不到充分休息,无人换班 ,无人替代,身体很容易“吃不消”。即使请了护工,不少普通家庭也面临着高昂的护理费用。“无陪护病房”既能让老人得到专业化护理,又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让专业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承担照护职责,对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陪护老人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可以助力患者的康复。比如根据相关职业规范,护理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要掌握照护病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于护理老人,他们可谓驾轻就孰。【丙】同时,“无陪护病房”服务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份“惠民大礼包”:不足百元的价格,纳入医保的保障,都让处在疾病旋涡中的患者和家庭松了一大口气。
【丁】“孝”的甲骨文形态(如下图),就是一个孩子在搀扶或背负老人。“无陪护病房”为敬老爱老注入了时代化新元素、新思想和新模式,通过养老爱老责任的社会化承担、专业化接捧,逐渐培育出长期照护老人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推行“无陪护病房”,①用社会化举措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急难愁盼 ,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③有利于早日形成以社区为基础、居家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④为老年人提供更有尊严的养老服务 ,⑤为全社会供给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18.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的“就”字凸显了低费用下全面照护的便捷与高性价比,彰显了“无陪护病房”的服务价值。
B.乙处的破折号在文中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即指家庭、子女等独自承担护理住院老人的责任。
C.丙处的“惠民大礼包”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旨在突出“无陪护病房”服务为患者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D.丁处结合图中“孝”字的甲骨文形态,直观展现敬老美德的原始内涵,为阐释“无陪护病房”的时代意义提供了文化支撑。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中两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材料,给“无陪护病房”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5分)
22.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无陪护病房”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请你为推广“无陪护病房”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内容恰切,具有号召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5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常是一场预设与现实的错位:你汲汲于坦途,偏遇深谷;渴求圆满,偏逢缺憾。那些事与愿违的褶皱里,藏着生活的另一重真相——不是路走错了,而是我们总要在偏离预设的轨迹上,重新辨认自己真正要去的地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9月联合测评
1. D
2. D
3.(示例)①又要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 ②新生代对其缺乏认同与习得 ③系统保护语言类文化遗产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推广普及 ,以维护安定团结,而方言、民族语言及其文字需要保护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理念有助于妥善处理客观存在的语言之间的矛盾与竞争。②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共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国家高度重视,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树立“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理念,提高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关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意识与方法。②借助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方言和民族语言提供高端保护方案,发挥技术在语言资源保护中的基础支撑作用。③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产品的开发应用,促进其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增强新生代对其的认同与习得意愿。
6.B
7.A
8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温情。老人们联名请求刘院长任职,体现出对他的信赖;刘院长与老人们如家人般互动,他用“撒谎”掩饰堆雪人之事以兼顾老人身体与心情,传递出温暖的社群情谊。
9.①推动情节发展。“雪”是关键情节的触发点 ,正因为预报了要下雪,刘院长和老人们才有了堆雪人的想法,进而引发了后续堆雪人和扫雪的情节。②营造故事背景和氛围。“雪”描绘了一片纯净、宁静的冬日景象,这与敬老院内的和谐氛围相呼应,进一步烘托了小说的温馨氛围。③烘托人物形象。刘院长在雪后的种种行为 ,如堆雪人、扫雪等 ,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人们的关怀,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雪”成为展现其性格和情感的重要载体。④作为行文线索。从预警下雪到雪后的各种活动,故事情节都紧密围绕“雪”展开,使得小说的结构紧凑且有条理。
10. BFG
11. C
12. C
13.(1)(我)私下想皇上登基以来,仁德之风远播方 ,四海诸国都来朝贡归顺;凡是日月照耀之处,没有不臣服的。
(2)刘国轩挑选训练精锐士兵 ,(士兵)像蜜蜂样聚集在牛心湾等地,贼军的船只密集得像星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
14.政治治理智慧 :①力主留台固边。强调台湾作为东南藩篱的战略价值,反对弃守 ,避免边患。
②攻心安抚降卒。医治敌军伤兵、送归降卒回台 ,动摇敌方军心,促成郑克塽投降。
军事战略智慧:①利用气候与时机。避开冬春风灾,选择夏至后进军,确保船队安全。②分化敌人内部。派遣间谍联络旧部作为内应,瓦解敌军防线。③明确指挥与赏罚。在战船风蓬上标注将帅姓名 ,使进退有序、赏罚可依。④灵活战术部署。澎湖之战中先以七船冲锋 ,后分八股进攻,以火矢焚船破敌。
后勤协调智慧:①提前筹备物资。请督抚治理粮饷,确保军队补给充足。②协同多军种作战。调遣陆路官兵配合水师,形成军事合力。
15. B
16.①诗人将自身愉悦闲适的心境投射到景物中,让自然景物染上主观情感色彩。②所见的碧涧、红叶等景物色彩绚丽,尽显美好。③“流”“点”两个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既展现自然的生机 ,又暗藏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融入,让景物成为其内心愉悦情感的外在体现。
17.(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六王毕 四海一
(3)(示例1)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示例2)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示例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8. C
19.①“延袭”改为“沿袭”。②“忙禄”改为“忙碌”。
③“驾轻就孰”改为“驾轻就熟”。④“接捧”改为“接棒”。
20.语句① ,在“急难愁盼”后加上“问题”。语句③ ,把“社区为基础、居家为依托”改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语句⑤ ,把“供给”改为“提供”。
21.(示例)“无陪护病房”是医院实行的一种由专业护士和护理员承担照护职责、让老人得到专业化护理且价格惠民的服务模式。
22.(示例1)选择无陪护病房 ,让专业呵护夕阳红!(示例2)一人住院,全家不累———无陪护病房,让专业替您尽孝!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