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情境导入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一身的残疾人! 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她,被誉为“美国英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凯勒!学习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2.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3.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4.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她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走近作者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译。背景海伦·凯勒一岁半时患了一场重病,失去了常人与生俱来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正常说话。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海伦·凯勒能够走出黑暗,并有那么高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外,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海伦·凯勒写下了此文。意图背景链接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遐想拼凑 绽放 花团锦簇 疲倦不堪截然cuō niǎnqǐyǎnxǐxiácòuzhàncùkānjié默读文章,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1887年3月3日)截然不同此前此后那天下午:握住我的手并拥抱我第二天早晨:送我玩具娃娃、教我拼写单词有一天上午:发生了争执、摔娃娃;井房的经历;继续学会了不少单词整体感知本文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谁来“再塑”生命?又是如何做到“再塑”生命的呢?整体感知第一句话的作用和含义是什么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句话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莎莉文老师是为“我”再塑生命的人。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暗示“我”人生的春天即将来临。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愤怒 、苦恼”“疲倦不堪”与后来感到生活的美好形成对比,表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生活态度的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段落 事件 海伦的感受第5段第一次亲密接触陌生第6、第8段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自豪、高兴第7段教“我”学会简单的字领悟教“我”学会区分“杯”和“水”不耐烦——恍然大悟,求知欲油然而生第13段教“我”比较复杂的字喜悦、幸福第9—12段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仔细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完全不同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我”因为不能用眼睛、耳朵感受外界事物而非常“愤怒”“苦恼”,以致“疲惫不堪”了。概括莎莉文和海伦的性格特点。莎莉文老师:有责任心,教育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海伦·凯勒:有毅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聪明好学,悟性极高,情感丰富,热爱生活。谈谈你对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是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课文中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海伦·凯勒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正是这个意义上,莎莉文老师被海伦·凯勒称为“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海伦是残疾的儿童,但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海伦能够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结构梳理再塑生命的人老师来前“我”的心理变化老师走入“我”的生活痛苦心情渴望光明认识理解“水”的含义教“我”单词送洋娃娃教育有方课 堂 小 结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既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也是海伦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习其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资料链接: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资料链接: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1.搜集像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下节课分享。2.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你怎样的影响呢?以“______的老师”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