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5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5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任务一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一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 ”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参考答案:两个“鲁迅的作品”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集合概念,后一个是非集合概念。
参考答案:既然是拿破仑的头骨就不可能是他小时候的头骨。
参考答案: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任务二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1.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B.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分子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分子处以重惩。
C.今天的彩排,本是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就可完成的事,可是老杨故意拖时间,找了我们不少的茬,结果一天下来都没把彩排弄好。
D.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她趁着网购促销活动之机,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B项,“仿造假冒产品”应改为“仿造名牌产品”。
C项,“甚至”是递进关系,“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应改为“一个上午甚至两节课”。
D项,“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并列不当,“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可将“和”改为“等”。
故选A。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2.“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一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应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认为语言应该朴实,不应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E.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E
【解析】题干中有个小陷阱,“除哪一项外”,意思是找错误最不类似的。首先要了解题干的错误。题干中两个“共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对待:第一个“共同语言”主要指相关的思想话题,第二个“共同语言”主要指语言工具。所以,题干犯的错误为“偷换概念”。
A项,偷换了“工作”这个概念,前“工作”指“工作时段”,后“工作”为“具体工作”,错误类似;
B项,偷换了“形式”这个概念,把“语言形式”中的“形式”给偷换成了“形式主义”;
C项,偷换了“有意杀人者”;
D项,“小象”的“小”为年龄的小,“小动物”中的“小”为体积的小,同样为偷换概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3.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2)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我很伤心。(摘自一小学生日记)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在某栋学生宿舍楼内,一男生宿舍经常大声播放音响,众学生纷纷投诉。一次宿管人员前去制止,指责他们道:“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是违反学校制度的。”该宿舍一男生反驳道:“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
(5)在广州公交BRT某学院站内,某学生向管理员投诉:“你们的公交车总是晚点,那电子班次显示表有什么用!”该管理员反驳道:“要是公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
.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1)“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说法不妥,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指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都不成熟,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2)“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说法错误,违反矛盾律。2月没有30号。没有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有会淹死的金鱼。
(3)“都不赞成”说法错误,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4)“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说法错误,该男生说话违反了同一律。该宿管员对男生说的“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中的“别人”是相对于该宿舍人说的,是指这个宿舍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宿管员。
(5)“要是公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说法错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这名管理员的回答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推理——公交车总是准时的话,那BRT就没用;BRT有用,所以公交车不总是准时。这是错误的推理,BRT并不是单为候车而建。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4.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问题语段)榜样常能给人以激励。有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就会轻而易举的实现。
反驳:①一个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有了优秀的领导人物,目标就会轻而易举的实现。
②你认为有了优秀领导就一定能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达成目标吗?
(问题语段)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艺节目来实现。
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演绎
(英语:Deductive reasoning)
它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归纳
它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类比
它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段演绎法
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作结论的推理方法。
联言分解法
由联言判断的真值,推出一个支判断真值的联言推理形式的一种思维推理方法。
连锁推导法
在一个证明过程中,或一个比较复杂的推理过程中,将前一个推理的结论作为后一个推理的前提,一步接一步地推导,直到把需要的结论推出来。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综合归纳法
以大量个别知识为前提概括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谬反驳法
从一个命题的荒谬结论,论证其不能成立的思维方法。分为:硬汉派、社会派、悬疑派、本格派、变格派。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了一件令人称奇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具府的。算一下,如果迷二百五十多块是真个,就不是两个人能拾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具衔之前,金予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密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在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
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
任务: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有些推理形式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明确】:①假如“从狗门入”,那么前提是“出使狗国”,如今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所以结论就是不能从狗门进入。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掉数小舟,曳铁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明确】:②假如“从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兽”,那么石兽只能在上游,而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所以石兽只能在上游。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明确】:③贾宝玉如果去林妹妹处,足致疾;如果不去林妹妹处,也足致疾,贾宝玉的思想可归纳为二难推理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④鲁迅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白菜从北京运往浙江后,被尊为“胶菜”,二是芦荟从福建运往北京后,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两个例子都是个例,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这里采用了归纳推理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确】:⑤邹忌用自己的妻子、妾、客人认为自己比徐公美这件生活中的小事来推至治国大事,二者具有共通之处,更明白生动。这里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如④中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鲁迅用“大概”加以修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又如“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一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前提概括的事例过少,也没有注意搜集反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如“老鼠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很灵敏;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肯定也很灵敏”。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又如“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这一推断就是不正确的。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演绎推理一般的模式是“三段论”的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但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往往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隐含前提2: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够熟悉的
隐含前提1: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 如果深人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这些前提只要有一- 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人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2.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一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时,我们已经了解了排除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问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有同学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提出: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竞最像年底”。这就运用了反证法。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 常用于驳论。下面的驳论就使用了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3.在论证中引人“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 -质疑, 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 “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 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川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③举例分析:
正: "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 "谏” "谤议”。
反: "泥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 "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
现在,让我们运用掌握的逻辑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一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任务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二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 哪些是反方观点 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二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 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二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 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二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 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任务三 尝试写驳论文。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任务三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 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驳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